許定國+易樹平+張雄+董凌燕
摘??要:本文通過實地考察、專家訪談等形式,對12所不同層次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情況進行了系統(tǒng)調(diào)研,在參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jié)合重慶大學多年的教學實踐,對現(xiàn)行公共體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目標管理的公共體育課程綜合改革方案,旨在從根本上變革目前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管理與教學安排、教學模式與學習模式、考核方式與教學評價等,以確?!度珖胀ǜ叩葘W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確立的課程目標有效達成。
關鍵詞:公共體育;綜合改革
一、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筆者認為,目前普通高等學校公共體育課程對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確定的課程目標的達成度問題是公共體育課程面臨的關鍵問題。
《綱要》中的課程目標包括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運動參與目標的達成情況,可以從學生課外活動參與人數(shù)與自覺程度反映;運動技能目標達成情況,可以從學生參與運動項目的能力與效果反映;身體健康目標可以從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測試數(shù)據(jù)反映;而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主要是通過體育運動實踐過程來實現(xiàn)的,所以與運動參與和運動技能目標的達成情況高度相關。高等學校體育課程長期的教學實踐顯示,前三項目標的達成度比較低,由此導致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的達成度亦較低。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雖然有兩千多所,但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情況趨同,教學模式相近,特別是在體育課教學組織管理和教學評價方面尤為突出。
根據(jù)胡永南對湖南53所高校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在湖南省具有代表性和較典型的體育課程模式的有以下5種模式”[1],即以體育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為教學任務的“三基”模式;以在一年級開設基礎課,二年級開設專項選修課,三、四年級開設選修課為特征的“三段型”體育教學模式;以早操、課外鍛煉活動與體育成績掛鉤為特征的“一體化”型體育教學模式;以在一、二年級同時開設基礎課和專項選修課為特征的“并列型”體育教學模式;和以在一年級開設專項選修課,二年級以教學俱樂部形式進行教學的“俱樂部型”體育教學模式。其中“一體化型”“并列型”“三段型”為主流類型,這三種類型的差異體現(xiàn)在細節(jié)的規(guī)定上。
公共體育課程在教學組織管理和教學評價方式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缺乏清晰穩(wěn)定的教學理念?!毒V要》確定的體育課課程目標包括了多個方面,而體育課課時為144學時,相對于體育課課程的多目標任務,144學時難免捉襟見肘,如果缺乏清晰穩(wěn)定的教學理念,就無法處理好這一矛盾。目前,許多學校體育教學目標任務搖擺不定,體育教師在面對一節(jié)節(jié)具體的體育課時,一方面要“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性”“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社會適應能力”,而另一面又要“增強學生體質(zhì)”“提高身體素質(zhì)”,恐怕感到更多的是一種茫然無助[2]。最后的結(jié)果卻是: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希望什么都做到,然而什么都沒做好。
二是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權,學習積極性不高。目前高等學校均按照《綱要》的規(guī)定,開設兩學年、共計144學時的公共體育課程,學生不能自主決定體育課學習時數(shù),不管學生技能水平高低都必須統(tǒng)一上課。這樣硬性的規(guī)定,一是給組織教學造成困難,因為一個班學生技能水平差異大,教學要都兼顧是比較難的,其結(jié)果是技能好的沒能提高,技能差的也沒有學好。二是在強制性的規(guī)定下,很多學生學習處于被動狀態(tài),缺乏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三是從教學觀察的角度分析,能夠在課內(nèi)、課外自覺主動參加鍛煉的,往往都是技能水平較高的學生群體。在客觀上,這部分學生不是公共體育課程重點關注的群體,公共體育課程重點關注的應該是那些技能差、沒有鍛煉自覺性的弱勢群體。弱勢群體整體素質(zhì)的提高才是公共體育課程的核心教學目標。
三是自主選擇學習運動項目的方式難以全面實現(xiàn)。學生根據(jù)興趣需求選擇學習的運動項目,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運動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而受教學資源的限制,沒有哪所學校能做到100%滿足學生的選擇。以重慶大學為例,每學期學生自主選擇的滿足比例接近70%。根據(jù)對山東省6所高校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37%的學生沒有選上自己所喜歡的體育項目,有19%的學生不知道什么項目適合自己”[3]。這就意味著有部分學生選不到希望學習的項目。在硬性規(guī)定必須選課的條件下,這部分學生只能被迫選擇不感興趣的運動項目,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教學資源也得不到充分利用。調(diào)研數(shù)據(jù)顯示,只有北京大學突破了1—4學期的常規(guī)安排,學生可以在8個學期中任意選擇4個學期學習,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根據(jù)需求自主選擇學習運動項目的可能性。
四是按學期進行的階段式考試評價,難以實現(xiàn)讓學生熟練掌握兩項以上運動技能的課程目標。公共體育課程的考試,絕大部分高校均是以學期為教學評價周期,實行學期末統(tǒng)一考試。評價標準是以階段性的目標為依據(jù)制定。受學期教學時數(shù)以及補考、重修因素的限制,階段性評價標準不可能設置太高,否則很多學生將難以達到。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出于種種原因,如天氣異常影響教學、班上技能差的學生太過集中等,不得不再降低標準。于是出現(xiàn)了大多數(shù)學生公共體育課程學期考試順利過關、運動技能水平普遍低下的現(xiàn)象,部分學生不具備有效參與體育運動的能力,難以形成體育運動興趣和終身鍛煉的習慣。
五是公共體育課程成績評定方式缺乏科學依據(jù),難以達到以成績促學習的目標?!爸匾晫W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過程與學習進步幅度、學習方式等多角度、多視野進行綜合評價”的觀點成為主流[4],所以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成績構成一般為:技能成績+身體素質(zhì)+平時成績,學習進步幅度和學習過程表現(xiàn)是平時成績的記分依據(jù),大多占到20%~30%,重慶大學占比為20%。如此設計成績構成的目的,是激勵學生積極努力學習,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一方面,技能水平高的學生其進步幅度顯然要低于技能水平低的學生,此部分得分亦相應較低,挫傷了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為技能水平低的學生打開了有利于考試及格的通道,沒有起到促進其學習的目的。因此,這種成績構成的設計方式,在客觀上阻礙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diào)動、影響了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在教學管理、教學安排、學習評價等各方面均存在單方面難以克服的問題,唯有進行全面的綜合改革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進。
二、基于目標管理的公共體育課程綜合改革
為了更加準確掌握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情況,通過實地考察、專家訪談等形式,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西北工業(yè)大學、東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重慶師范大學等12所不同層次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情況進行了系統(tǒng)調(diào)研。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公共體育課程綜合改革的整體方案。
1.?綜合改革目標
以《綱要》為依據(jù),通過改革力爭全面達成公共體育課程目標;重點解決技能目標的達成,以此為突破口帶動其他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
2.?綜合改革思路
學生體育運動技能水平問題,是影響公共體育課程教育目標的核心問題。建立正確清晰的、以傳授運動技能為核心的理念,以解決公共體育課程多目標與教學課時少的突出矛盾為重點,以技能目標的達成為突破口和著力點。通過提升學生體育運動技能,使其在體育運動中獲得參與的樂趣、體驗成功的感覺;激發(fā)其自覺參與體育運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養(yǎng)成自覺鍛煉的習慣;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
(1)公共體育課程多目標實現(xiàn)
公共體育課程能否全面實現(xiàn)《綱要》目標?理論和實踐證明,僅僅依靠體育課,是無法全面實現(xiàn)這些目標的。例如,身體健康目標,根據(jù)運動人體科學超量恢復規(guī)律,每周一次體育課,即使完全變成身體素質(zhì)訓練課,也不能有效增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必須基于學生有效地參與體育活動,如果學生不具備有效參與體育活動的能力,僅僅依靠公共體育課程,顯然是難以實現(xiàn)的。
(2)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重點
體育課應該做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找到五個目標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邏輯起點是運動參與,因為參與是前提,增強學生體質(zhì)、增進身心健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則是參與的結(jié)果。運動技能則是運動參與依靠的手段和通往上述結(jié)果目標的橋梁。從這個邏輯鏈條可以看出,要實現(xiàn)重要的結(jié)果目標,核心問題不是結(jié)果目標本身,而是運動參與和技能這兩個條件目標。條件目標是綱,綱舉目張。
在運動參與和運動技能之間,又存在內(nèi)在的因果聯(lián)系。運動參與的動力,是在運動技能的學習與運用中逐步形成的,運動技能進步越大,水平越高,獲得的正能量(正反饋)越多,運動參與興趣就越趨穩(wěn)定,強烈的興趣反過來,又以更大的動力推動運動技能學習提高。這一點,在現(xiàn)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證。在運動場上,那些自覺自愿去鍛煉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學生。由此可見,運動技能又是核心問題中矛盾的主要方面。
我們應“對體育的認識從過去“身體發(fā)展的教育”(physical?education)轉(zhuǎn)變?yōu)椤耙赃\動為基礎的教育”(education?based?on?sports)”?[5]?。運動的有效實現(xiàn),技能是基礎,因此,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達成條件目標——傳授運動技能。這也符合體育教學的特點。在五個領域目標中,從教與學的角度看,最具難度、最需要教的也是運動技能。
3.?綜合改革方案
重慶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綜合改革方案見下圖。
4.?綜合改革關鍵
(1)以目標管理替代按學期進行的階段評價,確?!毒V要》課程目標的達成質(zhì)量和水平?!澳繕斯芾怼奔锤鶕?jù)《綱要》精神和學分規(guī)定,設置大學體育課必須通過的項目(我校設置的項目為:體育健康知識、有氧長跑、游泳、自選技能共4項,每項1學分),所有項目不再按學期進行階段性的重復考試,學生只需參加終極目標意義上的水平考試,每通過1項即獲得1個學分。評價標準按《綱要》要求的達成水平制定?!澳繕斯芾怼钡娘@著特征就是打破了學期、學年的規(guī)定,學生在大學四年內(nèi)均可參加水平考試,考試沒通過不存在補考與重修,只需重新參加水平考試,直至通過為止。
實行“目標管理”破解了兩個方面的難題,一是時間難題。對于多數(shù)學生來說,兩年四個學期體育課要達到《綱要》所要求的達成水平,時間不夠。二是評價標準難題。如何按《綱要》所要求的達成水平,合理地分解到四個學期,并保證最終能完成,執(zhí)行起來是非常困難的。長期實際操作的結(jié)果顯示,以學期為周期的階段性評價效果一般是“1+1<2”,即每學期分段學習效果之和達不到累計學習效果應該達到的水平,所以最終的達成水平不盡滿意。
(2)以學生為主,按需預約學習,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鞍葱桀A約學習”即學
圖??公共體育課程綜合改革方案
生根據(jù)目標管理規(guī)定的各項目標要求,結(jié)合自身水平情況,自主決定體育課學習時間。重慶大學按學期為時間單位進行預約,學生希望在哪個學期學習就預約哪個學期,學習既可少于4個學期,也可多于4個學期。學生可以免費預約6個學期,超過6學期后參照學分繳費可繼續(xù)預約。
“按需預約學習”真正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同時也為學生學習提供充足的課程平臺。這種靈活的機制帶來了兩個有利之處,一是有利于緩解教學資源不能滿足選項需求的矛盾。學生在本學期如果選不到自己喜歡的項目可以不必選課,下學期再選,這樣可以最大限度保證按興趣選擇學習。二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預約學習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了學生,上課的學生都是帶著需求來的,上課的積極性、主動性高,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
(3)變學期考試為預約考試,為實現(xiàn)目標管理搭建平臺?!邦A約考試”即學生根據(jù)自己學習訓練的水平情況,自主決定在何時參加水平考試。重慶大學除體育健康知識以外的其他項目預約考試時間為每周四下午,在第1—8學期任何時間預約考試均可,每個項目可免費預約2次。endprint
(4)實行教考分離使考試更加公平、公正、準確,確保考試質(zhì)量。重慶大學教考分離的方式是:由體育學院成立公共體育課程考試中心,學生預約成功后,由考試中心統(tǒng)一組織預約考試,以保證考試公平和考試質(zhì)量。由于預約考試開放周期長,參考人數(shù)能夠有效分流,教考分離秩序得到保證。
三、基于目標管理的公共體育課程綜合改革試點實踐
我們選擇弘深學院作為綜合改革試點,該學院是重慶大學的創(chuàng)新實驗學院,有經(jīng)管大類、機械大類、電子信息大類、電氣大類和土建大類等五個實驗班。弘深學院的學生來自多個學院,具有代表性,且學生規(guī)模適中,組織管理相對容易。因此,選擇該學院自2011級開始,開展連續(xù)實踐。
弘深學院2011級全體學生共計128人,已經(jīng)開展了為期3年的試點實踐。試點實踐之初,為學生舉辦宣講會,讓學生充分理解改革目標、內(nèi)容和過程。試點實踐過程中,教務處及體育學院共同開展了針對理解支持度、改革認同度、選擇傾向性、選排課問題、教學與學習問題、技能進步情況、興趣變化情況等一系列系統(tǒng)的問卷調(diào)查和統(tǒng)計分析。
對綜合改革理解與認可程度的調(diào)查與分析,調(diào)查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98.4%的學生對綜合改革持理解支持的態(tài)度。75%的學生傾向于新的教學模式。通過對新教學模式有異議的學生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分析表明,不傾向新教學模式的主要原因有:個人時間不充足、場館不足及個人惰性。
對技能進步與體育興趣的調(diào)查與分析。技能進步統(tǒng)計分析顯示,72.7%的學生通過學習運動技能有明顯進步,27.3%的學生技能水平持平。結(jié)果表明大多數(shù)學生的進步是明顯的,與日常的教學觀察相吻合。興趣變化統(tǒng)計分析表明,大多數(shù)學生興趣明顯提升。教師投入程度統(tǒng)計分析說明,多數(shù)教師的教學投入程度增加,但仍然有少部分教師投入不足。因此,在綜合改革的同時,建立與之配套的常態(tài)化教學督導與管理是必要的。
綜合改革試點整體實踐表明,綜合改革方案具有可操作性,選排課秩序穩(wěn)定正常。由于選課在8個學期內(nèi)進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校現(xiàn)有場館設施的壓力。上課教師認為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均有明顯提高。初步試點實踐顯示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教學模式、學習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尚需進一步改革完善。這一方案得到學校的大力支持,正在全校范圍開始推行。針對綜合改革開發(fā)的重慶大學公共體育課管理系統(tǒng)軟件已經(jīng)通過驗收并上線運行。
參考文獻:
[1]?胡永南等.?構建湖南省普通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模式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6).
[2]?魏勇.?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研究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
[3]?周茗等.?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1?(12).
[4]?黃敏等.?人性化視野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現(xiàn)狀與展望?[J].?體育學刊?,2011(5).
[5]?朱慧芳等.?通識教育視野下的大學體育教學改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10).
[教改項目: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142055)]
[責任編輯:周??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