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孩子學著扔尿布整理房間時,中國兒童正在跟跆拳道、鋼琴課打交道。當GDP成了我們世界的幸福指數(shù),成人化和成功學則成為教育學的重要準則。
幼兒園里的厚黑政治
趙剛第一次感覺女兒小美“不對勁”是在幼兒園聯(lián)歡晚會第一次彩排后。
小美跟幾個打扮入時的小女生在臺上又蹦又跳模仿SHE:“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長大后生命就沒童話。”由于緊張,小美瞬間忘詞致使演出中斷,臺下有個觀摩的小男孩一邊高喊“下臺”,一邊比劃出大拇指向下的手勢。
當時老師訓斥了小男孩,但小美明顯受到了刺激,當日彩排并不順利?;丶液螅∶肋B夜畫了一幅賀卡要送給老師,還要求趙剛“賀卡里要夾帶購物卡,那才是老師真正想要的東西”。趙剛問她怎么想到的,小美就掰著手指列舉哪個小朋友給老師送過購物卡,送了三百還是五百。
“這簡直就是成人厚黑學嘛!”震驚的趙剛將事情講給妻子聽,妻子竟然不怎么上心:“這很正常啊。幼兒園要求孩子們報興趣班,小美自己就選了班主任李老師的繪畫課,雖然她自己更喜歡舞蹈?!?/p>
做慣了甩手掌柜的爸爸趙剛這才開始審視女兒和她的幼兒園生態(tài)。據(jù)小美說,那個起哄的小男孩很霸道,班里幾乎每個人都被他欺負過。但他只對小豪“禮讓”,因為小豪的爸爸是他爸爸的領導。有一次趙剛因交通違章被開了罰單,需要重新學習交規(guī)。小美將“爸爸也要上學”這件事講給同學聽,一個同學給小美出主意說“讓你爸爸給警察送點禮就不用學習了”。
趙剛想起以前曾經(jīng)看過的一部紀錄片《請投我一票》:武漢一所小學三年級一班選班長,表面上是三個孩子之間為選舉相互傾軋勾心斗角,背后則是家長們機關算盡歪招頻出。最后一個家長利用單位關系讓孩子請全體同學免費坐輕軌“增進感情”,臨到投票前夕又“適時”拿出糖衣炮彈,中秋禮物送給全體同學,結果以25票當選。
“當時只是感慨,現(xiàn)在回想簡直如坐針氈?!泵鎸τ變簣@里的厚黑學,在政府工作的趙剛完全不知道如何招架,更不知道怎樣跟女兒解釋對錯。
從《幼兒園》到《爸爸去哪兒》:誰在催熟我們的童年
2004年,張以慶拍攝了一部名為《幼兒園》的紀錄片,他記錄了武漢一所寄宿制幼兒園中一個小班、一個中班和一個大班的孩子的故事在14個月里的生活。
這部紀錄片在七年以后才“紅”起來。其中一個細節(jié)讓人印象深刻:問一個小孩為什么長得這么高,大多數(shù)人都會認為他說“我能吃肉”之類,但小孩回答:“我是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老師的幫助下長這么高的?!焙髞韺а輳堃詰c說:“他把自己五個上級都說了,成人化已經(jīng)完全滲透到孩子身上去了?!?/p>
2014年湖南臺推出《爸爸去哪兒》節(jié)目,屏幕內(nèi)外的大人們都在用成人化的標準衡量著孩子,孩子們也在節(jié)目推進中更加成熟,或者說成人化起來。在最后一次活動中,“村長”送了一顆星星給落后的王詩齡,七歲的天天懂事的說“輸贏不重要,朋友最重要”,只有四歲的Kimi卻童言無忌:“因為她的星星最少。”
另一位風靡電視和網(wǎng)絡的“失控姐”更是被娛樂到極致。這個4歲半的南京女孩,在電視節(jié)目中因一再失聲痛哭而躥紅,當記者與她交流后卻發(fā)現(xiàn),小女孩的“失控”多因被電視臺的人故意驚嚇所致,女孩本身其實更愛笑。據(jù)說,在錄制某個電視臺的節(jié)目時,編導居然讓兩組人對抗,一組負責讓她哭,一組負責讓她笑,哪組贏了就不用蹦極。
我們應該擁有什么樣的童年
近日網(wǎng)上流行一個名為《美國孩子的家務清單》的帖子,其中提到,兩歲之前,美國孩子學會自己扔尿布,3歲要學會整理玩具收拾垃圾,五歲前要澆花鋪床喂寵物,入學前就要洗盤子和獨立打掃房間。之后,他們分別學會做飯、用洗衣機、修理草坪以及使用冰箱爐臺烤箱等。
相比之下,中國兒童的童年過早地讓位于各種補習班、鋼琴、跆拳道黑帶,孩子們在耳濡目染和家長的帶動下,主動參與進大人的世界中,現(xiàn)代版“拔苗助長”之風正成為中國家長乃至整個社會的選擇。有網(wǎng)友因此感嘆,“當今社會,已經(jīng)不允許一個人有太長的童年了!”
記者本人在兒童時期就被家長送到少年宮,當時母親的原話是“要么學手風琴,要么學簡筆畫”。但至今我仍清楚的記得,那天恰逢匯報演出,我盯著抱琵琶的那位姐姐舍不得眨眼。后來因為缺少天分,學到的繪畫技巧基本全都“還給了老師”:這也是母親的原話。
2013年,在“中國達人秀”節(jié)目中成名的“小周立波”張馮喜,以模仿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而引發(fā)爆笑連連。但周立波本人對其的評價則耐人尋味:是個天才,但是沒有天真。
失去了天真的童年,還是真正的童年嗎?
作家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說,一個人長大了若不能懷戀自己童年的癡拙,若不能默然長思或仍耿耿于懷孩提時光的往事,當是莫大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