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劇情:“我為這個家庭付出那么多,他/她卻背叛了我?!睅缀趺磕甓紩蓄愃飘敶愂烂赖男侣劤霈F(xiàn):“妻子辛苦賺錢養(yǎng)家,一心供丈夫在外讀書,熬到丈夫畢業(yè),丈夫卻出軌,甚至要求離婚。”
對此現(xiàn)象,大眾和媒體一致的聲音是譴責:“這種男人忘恩負義,無恥之徒?!弊龅赖略u判總是最容易的,可是道德評判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道德評判永遠無法挽救一段關(guān)系。
我們真正可以去思考的是,到底是什么在維系兩性關(guān)系?
兩性關(guān)系,有另外一個名稱,叫親密關(guān)系。顧名思義,維系兩性關(guān)系最重要的,是親密感。有親密感,兩性關(guān)系自然能維持下去;沒有親密感的婚姻,通常只有兩種結(jié)果,離婚和出軌。
我接觸過大量婚姻關(guān)系案例。悲劇的現(xiàn)實是,很多中國婚姻,都已經(jīng)不再是親密關(guān)系,只是責任關(guān)系,義務關(guān)系,親情關(guān)系。這樣的關(guān)系中,只要稍有資源,不再為物質(zhì)生活發(fā)愁的人,大部分都已經(jīng)出軌,少部分正籌劃著離婚。
什么叫親密?親密是兩個人之間彼此有呼應,情感能量可以流動的狀態(tài)。
舉個細節(jié),當老婆說想要吃蘋果,老公立刻呼應一聲,開心地把蘋果遞過來,這就是親密。如果是老婆覺得有義務為家人付出,像一道程序那樣,每天為老公孩子削好蘋果,并勸說老公孩子每天吃一個蘋果,因為書上說蘋果營養(yǎng)豐富,可以補充維生素。這樣的過程中,沒有親密,削一輩子蘋果。也不會創(chuàng)造幸福流動的感覺。
當我們能夠在家庭中創(chuàng)造幸福快樂的體驗,不需要任何感恩教育,快樂的人自然會感恩每個親人朋友,甚至感恩整個宇宙。如果沒有快樂,感恩教育就會變成沉重的道德枷鎖,把每個人鎖在彼此犧牲,彼此消耗的關(guān)系中。
是什么阻礙了親密,讓中國大部分婚姻都變成“非親密關(guān)系”?
比如辛苦助丈夫讀博,最后卻被丈夫背叛,并起訴離婚的溫州林女士。法庭上丈夫哭訴了很多婚姻當中的痛苦感受,比如在生活細節(jié)上感覺被妻子全家瞧不起。這些痛苦感受都被寫進信里,林女士卻看了跟沒看過一樣,為什么呢?林女士的回答是:“我平時忙著照顧家庭,沒更多精力,看了也就忘記了。”
林女士的潛意識信念是:我只要不斷辛苦付出照顧家庭,我就能維持這個婚姻。這個信念像魔咒一樣控制了林女士的生命,讓她看不見真實的婚姻關(guān)系,看不見真實的老公。真實的老公從未嫌棄林女士付出還不夠多,真實的老公急需情感交流,急需溝通婚姻中的感受。然而被潛意識魔咒控制的人,聽不見也看不見對方的真實需要。
真實的情感需要不被看見,無法流動,情感的河流日漸干涸,出軌或者離婚,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人的內(nèi)心深處渴望親密,就像魚兒渴望水一樣,在婚姻中總是得不到,最終只能外求。
付出感給對方帶來的內(nèi)疚,是親密關(guān)系的殺手。
當一個人在關(guān)系中不斷犧牲自己、辛苦付出,會累積越來越高的道德資本。道德資本像一座堤壩,攔截了愛和親密的流動。道德資本越高,這個關(guān)系越趨近死亡。
若一個人自我犧牲,累積道德資本到達“道德圣人”的極端程度,通常肢體和面部表情僵硬,怨氣沖天。付出感必然伴隨著怨氣,付出越多,怨氣越重。可以想像,這樣的道德圣人,必然最終成為孤家寡人,因為沒有人愿意接近怨氣重的人。若一個家族由“道德圣人”掌權(quán),通常這個家族中,精神力量最弱的孩子會成為精神分裂癥甚至自殺,因為他背負了整個家族的扭曲怨氣。
如果關(guān)系中覺得自己是在付出和犧牲,含義就是我不愛這個關(guān)系。若父母對孩子抱怨我為你付出了一輩子,翻譯過來就是我一輩子都沒能愛過你。
想像一下,女人遇見商場打折,血拼一天下來,腰酸腿痛,哪怕大多是買給家人的東西,這個女人會不會抱怨說:“我今天為了這個家付出,非常辛苦?!贝蠹叶贾啦粫?,女人愛逛街,再辛苦精神上也愉悅。在我們喜愛做的事情上,無論花費多少時間精力,都是快樂。
同樣,當我真心愛對方時,花三個小時為對方準備晚餐,心里甜蜜蜜;當我真心愛對方時,熨燙他的衣服,也是一種享受。當然,每時每刻享受當下,這個不可能,偶爾發(fā)發(fā)脾氣、抱怨幾句也在所難免。但整體上,當我心中有愛的時候,不會覺得自己是在為對方犧牲和付出,因為這是我自己真心想要的生命體驗。
如果我體驗不到愛的流動,那么為這個關(guān)系做一點事情,都是在損耗自己的能量。所以,我會期望對方感恩自己的付出,不要離開我,因為我已經(jīng)為了你,損耗自己很多了。
比如做飯時,若發(fā)現(xiàn)自己在抱怨油煙,可以回到內(nèi)心,問問自己,我想要做這頓飯嗎?如果想要,就帶著愛,享受給自己和家人做飯的感覺;如果不想要,出去吃或者叫外賣,也是很好的選擇。同樣做一件事情,我們可以選擇,是活在為別人付出的妄想牢籠里,還是為自己而活的自由意志中。
成年人之間,不存在拋棄與被拋棄,只存在合適與不合適。當我成為心理上的成年人,沒有人可以拋棄我,我無需再去討好對方,只是盡情為自己去創(chuàng)造豐盛、親密、流動的人生體驗。
(摘自HaoKoo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