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景梅
教化是古代統(tǒng)治者治國教民的核心,也是古代以德治國的需要。教化主要是指在在上位者者地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等途徑向在下位者進行統(tǒng)一的政治思想和價值觀進行引導的一種潛移默化的社會活動。雖然傳統(tǒng)教化與現代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不同,但是其中的一些方法對于現代思想教育實踐活動有很好的指導和啟示。
灌輸是教化的基礎,一方面,德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首位內容,在課堂上灌輸與社會有利的思想,另一方面,編寫讀物等方式對民眾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價值引導。這些是感化式的灌輸,還有強硬的方式,例如建立機構,履行思想道德教育職能,對民眾進行常規(guī)教育。在教育內容和方式上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因此對當時的民眾的思想和政治觀念,甚至于心理的影響都十分深遠,雖然這些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腐朽性,但是我們應該取其精華,應用于現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
格物”、“致知”語出《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誠?!敝祆湔J為,要學會貫通,就必須花足夠的工夫,格一物、理會一事都要做到窮盡,由淺而深,由粗到精。人們的學習過程須經過這樣的認識過程才能真正理解理的深刻內涵。在現代社會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同樣很重視格物致知的精神,要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懷疑、求真的學習態(tài)度,要勇于實踐,勤于動手。在這樣的教育目標下,格物致知的方法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細致觀察,勇于求真的學習態(tài)度,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和實踐中認真嚴謹,循序漸進的學習和思考系統(tǒng)。
孔子十分注重教育者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的身教榜樣作用。作為教育者要時時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品質和偉大的人格感染學生,甚至是普通百姓。不管是在國家政治大事中,還是在家庭小事中都強調每一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身作則的觀念。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備較高的思想品質,在受教育者面前做到事事以自身為榜樣,才能使受教育者信服。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對于文化教育,思想教育有著許多內容豐富、論述生動且廣為流傳的著作,都有十分精辟、深刻的見解,令人嘆為觀止,給后人留下了一大筆豐富、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的特征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點:
歷代思想家、教育家都主張教育要以育人為中心。從我國古代關于教育的內容來看,德育至上是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今天所倡導的以人為本,德育首要的原則,正是對古代“以育人為中心”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儒家圣人孔子的學生都學《詩經》,孔子注重在藝術中陶冶性情。在教育內容上通過和諧的音樂表達高尚的品格,再配以優(yōu)美的音律,營造生動活潑的教育氛圍,為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品德提供了有利的教育環(huán)境。藝術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有著深刻的理論依據。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由于時代和歷史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帶有強烈的封建性。我們應當總結我國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經驗,用批判的精神加以吸收,古為今用,賦予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豐富的民族特色,能更有效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
灌輸方法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最為普遍使用的。我國古代的思想教育強調內在修養(yǎng)的提高,強調個人的自我認知,而現在我們更重視表面工作的成效,這是值得我們借鑒。因此,當代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從自我教育方法上加以努力,充分調動自我教育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從而達到教育灌輸和自我教育的有機結合。
我國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特別重視以身作則的榜樣示范作用,傳統(tǒng)思想教育方法中的言傳身教就是強調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強調教育者的道德修養(yǎng),或者通過多種形式傳頌優(yōu)秀模范的優(yōu)秀行為,這是對受教育者實施潛移默化影響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積極發(fā)揮優(yōu)秀模范或者高素質教育工作者的模范帶頭作用,以身作則,使受教育者從內心感受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
我國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十分重視教育載體的作用,不拘泥于死板的教條的形式,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運用各種新興傳播媒介,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微博等高科技手段,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時俱進,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另外,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學習孔子的寓教于樂的思想,將思想教育與音樂、美術等藝術形式相結合,豐富教育內容以及教育形式的美感,提高受教育者的興趣和注意力,有效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目標。
[1]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蒯正明.近年來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研究綜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第2期.
[3]王萍.關于“灌輸論”研究綜述[J].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05.(11).
[4]黃書光.中國社會教化的傳統(tǒng)與變革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