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麗婷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通常被老師和學生們視為一門大學期間必修的公共理論課,這種習慣性的思維看似將這門課推向了一定的高度—— “必修”,實則卻是將其推向了某種尷尬的局面,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往往不能建立有效的溝通。 “學什么”和“如何學”是擺在學生面前的兩個問題,而對于教師來說,“教什么”和“如何教”同樣也顯得尤為重要,這并非肩并肩存在的兩個問題,二者之間有著緊密且深刻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材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教科書,其基本要求是通過這門課的學習使當代青年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在正確理解和在把握“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去理清楚“為什么學習馬克思主義”和“怎樣學習馬克思主義”?!叭艘话愀菀妆蛔约喊l(fā)現(xiàn)的道理說服,而不太容易被被別人腦袋中想出來的道理說服?!保?]5教師和學生處于不同的身份和地位,看待問題的角度會有著源頭上的差異,那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若是單純地從知識傳授的角度出發(fā),只是想盡一切辦法將課本上的知識機械地轉(zhuǎn)移到學生的腦袋里,效果往往是不盡人意的。就當前高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的教學現(xiàn)狀來看,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仍然是主要的方法,教師更多的是就教材的一章一節(jié)按照課程內(nèi)容的進展做“線性的推演”,很大程度上并未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理解為一個螺旋式樣態(tài)。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涵蓋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分別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個組成部分之間雖然從表面看來是逐一推進和升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運用和證明,科學社會主義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jīng)濟學的運用,又是二者的落腳點。但事實遠非如此簡單,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部分之間并不是簡簡單單地線性飛躍,而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內(nèi)在復歸。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的諸多原理中同時滲透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精華,同樣的道理,倘若人們想要從科學社會主義的汪洋大海中打撈出一些得以支撐其整個馬克思主義思想大廈的基石的話,往往會觸摸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堅硬的根基。但現(xiàn)實問題是,很多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并未注意到這三者之間這種螺旋式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教師“生硬灌輸、理論脫離實際、缺乏問題意識”等教學現(xiàn)象較為普遍。教師仿佛成了“演講家”,往往講解的很有激情,但卻忘記了臺下的“觀眾”。不僅如此,某些教師理論水平有限,知識面不廣,講解內(nèi)容與現(xiàn)實問題距離太遠等問題都影響著學生對于本門課的學習。而就學生這方面來說,上課態(tài)度不端正,不能真正去深入把捉這門課的精髓,對于本課程過于輕視的想象也大為存在。
發(fā)問守護著思想,思想是人之在的開端,只有通過發(fā)問才能真正觸及到思想的本真狀態(tài),因為發(fā)問的目的不是為了去繞開事實本身,而是就事實本身所產(chǎn)生的疑問或爭論。馬克思主義并非僅僅是對黑格爾的一種唯物主義的轉(zhuǎn)換,對于一般的理論家來說,無產(chǎn)階級要么應該是主體,要么應該是客體,而馬克思巧妙地用實踐避開了這一困境。如此說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念中,有兩個概念是我們不得不時刻去面對的,一是“實踐”,二是“無產(chǎn)階級”。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中,可以就這兩個重要概念展開一系列追問,當然,這里的追問絕非毫無邊際的漫談,也不是事先設定一個確切答案的自我抵達。是要讓學生避開一種無思考的懶惰,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當中的一些概念進行一種理論探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單純是陳述書本上條條框框的知識,而是要將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地深化,比如說,就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在講解此部分內(nèi)容的時候,必須適當?shù)匾胛鞣秸軐W的相關知識,舉例說,“實踐”這個概念,并非馬克思的首創(chuàng),早在古希臘時期,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用“理論理智”和“實踐理智”這兩個范疇來劃分人的活動與動物的活動,并把人的理智分為理論之知、技術(shù)之知和實踐之知?!皩嵺`知識是‘行’的知識,按照行為范圍的大小不同,又可分為三門,即:個人之行為倫理學;家庭之行為家政學;國家社會之行為政治學。”[2]115但西方哲學史上的哲學家們所講的“實踐”與馬克思筆下的“實踐”又有著很大的差別。康德提出“實踐理性”與“純粹理性”相對,黑格爾認為,人等同于自我意識,勞動作為人的外化也就等于自我意識的外化,是絕對精神自我實現(xiàn)的一個必要的合理的環(huán)節(jié)。馬克思的實踐觀顯然與他之前的哲學家們所講的“實踐”不同,但并不能因為他們之間的差異而忽略馬克思之前哲學家們就實踐問題所做的探討。
“教什么”的中心目的并非在于“教”,而在于學生的“學”,“學什么”往往卻又取決于老師“教什么”?!拔覀兘?jīng)年累月地鉆研偉大思想家們的論文和著作,這一事實仍不能擔保我們自身正在思想,或者哪怕只是準備去學習思想?!保?]138“教什么”與“學什么”溝通不暢的原因就在于“不思”,教師若只是機械性地給學生教授知識,學生若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與“學”就必然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教師教的學生不愛聽,學生越不愛聽越打擊教師講課的熱情。因此,教學過程必須要在講解清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情況下,適當引入西方哲學和西方馬克思相關內(nèi)容,在比較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和核心地位,在比較中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最終使得老師和學生就此課程實現(xiàn)雙方面的收獲。
[1]帕斯卡爾.思想錄[M].江蘇:譯林出版社,2010.
[2]張志偉·西方哲學史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海德格爾.演講與論文集 [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