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長纓
近幾年高考作文題在審題立意的層面難度逐漸降低,越來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話可說。在這種大趨勢下,要想讓自己的作文取得高分,大家比拼的重心無疑轉(zhuǎn)移到語言及謀篇布局上來。文章的語言需要一定的積累,還需要配以對題目較深的理解才會出彩。而如果我們在謀篇布局上能夠稍加訓練,整篇文章就會活色生香,贏得閱卷老師的好感。
☆★[記敘文]★☆
同學們在寫作文時往往喜歡寫記敘性的散文,認為這種散文相對議論文來說比較好寫。其實寫人記事的散文好寫但不易寫好,如果沒有結構段落的意識,而是想起什么就寫什么,即便選材切合題意,語言也較通順,得分還是不會很高??梢?,一旦確定要寫寫人記事的記敘性文體,就要在安排結構段落上下功夫。
招式一
確定行文線索。
散文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要想讓“神”不散,首先就要圍繞一個中心來選材。如要表現(xiàn)“誠信”這個話題,同學們通常會選取幾個不同側(cè)面的能表現(xiàn)誠信品質(zhì)的事例來寫。這樣寫雖然也可以,但是由于沒有注意安排一定的行文線索,就會使文章形散而“神”不聚。而大家熟悉的小小說《高等教育》在表現(xiàn)誠信這一點上恰恰以線索安排取勝:小說以主人公強從鄉(xiāng)下來到城里的經(jīng)歷為線索,實際上寫的是強由一個打工仔走向成功的成長經(jīng)歷,在這條成長經(jīng)歷的鏈條上突出強的誠信品質(zhì)。這就屬于一種以時間為線索來安排結構段落的方式。
除了以時間為線索,我們還可以選擇以空間、物品或感情為線索來安排結構段落。在實際操作中,將其中兩種或多種線索融合起來構成一個統(tǒng)一、有機的線索則更具打動人心的效果。史鐵生的名篇《合歡樹》在這一點上堪稱典范。合歡樹由母親親手種植,承載作者對母親的思念,它映射了時光的流轉(zhuǎn)、人事的變遷。作者以“樹”起頭,以“樹”作結,將母親的生命往事與樹緊密結合。選材上不枝不蔓,流暢自然。
例如有同學在寫“角色”這一話題時,沒有像絕大多數(shù)同學那樣選擇用議論文文體來寫,而是選擇了寫人記事的記敘文文體。他這樣安排結構段落:
在我8歲的時候,父親簡直無所不能……這時父親在我眼中簡直就是一個英雄。
在我18歲的時候,父親好像有些力不從心了,有一些事情他做起來似乎并不那么得心應手……看來父親也不過是一個凡人的角色。
在我28歲的時候,父親簡直落后于時代。他所固守的一些觀念、準則與時代的發(fā)展要求格格不入……原來父親的一生只不過是一個庸人的角色。
在我38歲的時候,父親雖然已老態(tài)龍鐘,但常常一語中的,往往能發(fā)表些真知灼見,特別是他的一些做法現(xiàn)在看來簡直堪稱經(jīng)典……所以父親在我眼中可以說是一位偉人。
作者以時間為序,通過父親在“我”眼中角色的不同轉(zhuǎn)化,展現(xiàn)出“我”的成長與對父親的逐漸理解,構思新穎、脈絡清晰。
招式二
確定層次關系。
段與段之間在內(nèi)容表達上除了有承接意義,還應有變化,這樣才會使文章有吸引力,避免寫成流水賬。例如:魏巍的名篇《我的老師》在結構段落上就發(fā)揮了這種“襲而有變”的結構方式。文章的前兩個層次都是從老師的角度來說的:“老師從不打罵我們”,舉一個相關的例子;“老師愛詩”,舉一個相關的例子。最后一個層次轉(zhuǎn)換了角度,從“我”的角度來寫對老師的眷戀,以至于在睡夢中都想去見老師。文章中心定位在老師身上,最后轉(zhuǎn)換視角寫“我”,正是對寫老師的烘托。這種烘托的效果是明顯的。
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在層次關系上更具功力。文章的前半部分,對阿長的秉性、規(guī)矩與做派作者已經(jīng)細描細繪了,這樣寫的目的是為了突出少時的“我”對她的厭煩之感。行文過半,作者的情感卻在發(fā)生著悄悄的變化。講長毛的故事使阿長頭上罩上了“神力”的光環(huán),從此“我”對她有了特別的“敬意”,由“厭”到“敬”了。后來大字不識的阿長,居然把哥兒夢寐以求而始終無法得到的“帶畫的‘三哼經(jīng)”,高高興興地買回來了,“使我發(fā)生了新的敬意”,認為她“確有偉大的神力”,對她“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失。這由 “恨”到“敬”的轉(zhuǎn)變,使整篇文章層次感極強,對人物的塑造大功告成,情感的表達水到渠成。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寫人記事散文在魯迅先生的筆下或取或舍,或繁或簡,無論記敘、議論、抒情,一波三折、游刃有余。同學們雖寫的是800字的考場作文,但這種對比襯托式的層次組織樣式還是可以借鑒的。例如命題作文“他們”(2008年高考上海卷),有同學正是因為懂得使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來安排結構段落而獲得了高分。文章這樣寫道:
他們在城市的盡頭,沒有繁華的街市、閃亮的霓虹;在城市的盡頭,只有破舊的棚戶區(qū),有飽經(jīng)生活風霜的生命;在城市的盡頭,有他們這樣一群人……
他們不知道怎樣穿過六車道的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數(shù)不清寫字樓的層數(shù)。繁華的現(xiàn)代文明不曾給他們帶來任何快樂。這一次,卻在他們的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跡。
放學回家,他們做好簡單的晚飯,父母還在工地或菜場上勞作;午夜醒來,淚眼中城里的星空沒有家鄉(xiāng)的明亮;悄悄許愿,希望明天他們的打工子弟小學不會因交不出電費而被查封……
記得那年春晚他們稚氣的宣言:“我們的學校很小,但我們的成績不差?!薄拔覀儾缓统抢锏暮⒆颖劝职??!薄氨本┑?008,也是我們的2008!”他們逐漸成熟,告別昨天的羞怯,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文章的開頭表現(xiàn)農(nóng)民工子女地位的卑微與視野的狹窄,后面表現(xiàn)他們心靈的高尚與理想的遠大。對比反差之中表現(xiàn)出作者對他們的積極肯定,文章平實直白頗見功力。
招式三
確定首尾連貫,前后呼應的結構。
一個完整的中心,既然要分部分、分層次來表達,而它們又在一個共同的話題下,這就必然有連貫和照應的問題。文章在前面設下懸念,后面往往會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而這答案往往又含有某種更深層次上的合理性。這樣的前呼后應才會使寫人記事的散文出奇、出新。如汪曾祺先生寫的《趙樹理先生二三事》,文章開頭寫趙樹理的外貌特點就是常含著笑,有幽默氣質(zhì),最后收尾時寫趙樹理劃拳時兩只手同時出的這個細節(jié),與開頭定性文字相呼應,十分生動。例如有同學在寫命題作文“一路有你”時,開頭與結尾這樣呼應:endprint
“一路有你,苦一點也愿意……”這首《一路有你》是你——我的父親,最喜歡的一首歌。你常常一邊哼唱,一邊慈愛地看著我。慢慢地,這首歌也成為我最愛哼唱的歌曲了?!耙宦酚心恪笔堑?,是你——父親,讓我懂得愛與責任;是你——父親,讓我獲得力量,前路不再迷茫。
……
父親,是你,一路陪伴著我,讓我在人生第一課懂得汗水的意義;是你,一路陪伴著我,讓我在迷惘的時候明白實干的價值。誠然,你沒有高學歷、高收入,你也給不了我太多經(jīng)濟上的支持,但正是你,用自己的言行教會了我愛、力量與責任。
父親,一路上有你,生命中的風景這樣美麗……
文章的開頭與結尾雖有語意上的重復,但因照應得當,起到了突出強化主題的作用。
☆★[議論文]★☆
同學們對議論文的寫作或許并不陌生,大多人認為議論文無非就是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大塊組成,沒有必要在安排結構段落上下太大的功夫。是的,提出問題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議論文寫作的總體思路,但在具體的寫法上如果沒有好的設計和安排,文章往往會寫得很生硬枯燥,干癟癟的話語羅列在一起很難取得高分數(shù)。為了讓我們的議論文言之有物,我們可以選擇敘議結合式的寫法。那么,敘議結合式的議論文如何安排結構段落呢?
招式一
敘事開頭,議事點題,明確論點。
這種寫法的好處是對論點的提出不突兀。用記敘的內(nèi)容作為論點提出的依據(jù),避免了同學們在提出論點時常犯的要么論點大而無當沒有針對性,要么過于絕對化而有失偏頗的錯誤。例如有一篇以“財富”為話題的作文是這樣入題的:
奧萊夫的父母是瑞典西部伐姆蘭省鄉(xiāng)下最貧苦的佃農(nóng)。當他出世的時候,別人譏笑他的父母說:“你那兒子注定是看鵝的窮鬼!”奧萊夫從6歲起就讀路德的《訓言集》。當他9 歲的時候,別人對他的父母說:“你那兒子看來還有點家當!”奧萊夫上中學后,把時間分配得很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時都有它特殊的任務。他的老師對他的父母說:“你那兒子將來一定會擁有財富!”奧萊夫20歲的時候,創(chuàng)造了一項重大發(fā)明,成為瑞典出類拔萃的科學家。人們對他的父母說:“誰盜竊奧萊夫一分鐘的時間,誰就是在盜竊瑞典!”
記敘完這則故事后隨即提出這樣的論點:真正的財富并不是物質(zhì)上的東西,當知識轉(zhuǎn)化為創(chuàng)造力的時候才是真正擁有了財富。
招式二
敘議結合,敘中有思,議中有辨,分析論點。
同學們在論證過程中往往會先舉例再議論,最后以三大段事例加三小段議論結束全文,這樣寫會使整篇文章結構非常單調(diào),顯得沒有層次感,缺乏新意。余秋雨先生在寫文化方面的散文時,就有意識地在記敘中添加了許多他對歷史上某事的評價及結合現(xiàn)今社會的看法,使其散文帶有了思辨性色彩。我們在舉事例時可以學習這種方法,敘中有議,以議代敘,使分論點的提出與事例結合得更緊密,避免出現(xiàn)論點與論據(jù)相脫離的情況。如2005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出人意料與情理之中”,有篇滿分作文這樣舉例:
淚已盡,牙已碎,本以為你引刀自決;身已殘,心已鈍,本以為你飲藥自裁;朋友棄,親人離,本以為你悲赴黃泉。而你卻活了下來,堅強如山,意志如鐵,在那個信奉“士可殺不可辱”的時代,在那個推崇名節(jié)重似命的時代。文王拘而演《周易》,你想起了父親臨終之囑;仲尼厄而作《春秋》,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難;左丘失明而有《國語》,你想起了百煉方成鋼;孫子臏腳,撰《孫子兵法》,你想起了花香來自苦寒;韓非囚秦,《說難》《孤憤》,你想起了英志還未竟。于是任下流謗議,于是任鄉(xiāng)黨嘲諷,于是任口誅筆伐,于是《史記》鑄就,于是汗青流光,于是你在出人意料中高大,于是你在情理之中不朽。
司馬遷的事例在同學們的作文中出現(xiàn)得比較多了,如果單單采用一般的記敘手法,會顯得沒有新意,最多只能算是一則較為陳舊的論據(jù)。但這位同學采用敘議結合的方式,將觀點的提出與事例緊密結合,論證極為充分。
招式三
警句收尾,深化論點,彰顯“豹尾”威力。
在行文結束時選擇用格言警句再次闡述觀點,會使你的文章觀點更為鮮明。但在實際操作當中,許多同學往往流于一種貼標簽、喊口號的模式。例如:
是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讓我們?nèi)巳擞袗郏嘏@個世界!追夢,讓夢想張開翅膀。一生有夢,讓夢想照亮人生……
這樣會給人空洞乏力、拼湊應付之感。如果選擇一則符合論點的警句,再配以記敘闡述,會讓你的結尾充實不凡。如林語堂先生在寫《論解嘲》時,最后將“善于解嘲”上升為一種人生境界,將“能夠解嘲”解讀為一種偉大的情懷。為深化這一觀點,作者在收尾時寫了兩則故事,體現(xiàn)出林氏的幽默文風。他這樣收尾:
西班牙有一傳說,一個守禮甚謹?shù)牟魧⑺?,一位朋友去看他。伯爵已?jīng)氣喘不過來,但是那位訪客還是刺刺不休長談下去。伯爵只好忍著靜聽,到了最后關頭,伯爵不耐煩對來客說:“對不起,求先生原諒,讓我此刻斷氣?!彼厣沓冢痛松平K。我嘗讀耶穌最后一夜對他門徒的長談,覺得這段動人的議論,尤勝過蘇氏臨終之言:“上帝啊,寬恕他們,因為他們所為,出于不知?!边@是耶穌的偉大,出于人情所不能及。這與他一貫的作風相同:“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笨上覀兂H四苤荒苄?,常做不到。
當然林語堂是大家,我們常人寫文章自然做不到他那樣信手拈來。但是總結出警句解說論點,然后聯(lián)系一下現(xiàn)實實例做到言之有物,應該還是可以做到的。如有同學在寫“親手的魅力”話題作文時是這樣收尾的:
“機器再先進,也是沒心沒肝的設備;人手再笨拙,也是十指連心——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美好的、高級別的享受,永遠是心與心的親近、心與心的坦誠、心與心的輝映、心與心的溫暖。而親手寫、親手做,就是讓人通過你伸出的手,感覺到你的‘親,看見你的‘心?!?/p>
警句的總結精辟有力,觀點解說到位、準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