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是中外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一個主題,讀者常常會被感染和打動。閱讀中國古代詩歌也是如此?!靶乱惠喕A教育課程改革”要求語文教材要“文以載道”,“道”蘊含很多東西,其中就包括了豐富、深刻、必要的愛國思想。將古代愛國主題的詩篇編入教材對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提高他們的愛國醒悟和民族自尊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愛國詩篇共16篇,下面筆者就這些詩篇進行具體的研究。
一、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愛國詩篇的內容
在中國古代,每個朝代都會出現(xiàn)統(tǒng)治者昏庸、宦官當權、外族入侵等政治問題,這些問題誘發(fā)了文人們的愛國情懷,并促使他們將這種情懷抒發(fā)于詩篇中。這些詩篇的表現(xiàn)內容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報效祖國、忠于君王思想的書寫
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句話表現(xiàn)了儒家積極入世、致君堯舜的思想。古往今來,文人大多受儒家思想影響,并將其作為人生信條,這一信條是志士仁人憂患意識的表現(xiàn),顯示了一種歷史使命感和生命的嚴肅性,使得有識之士把忠君報國當做最高理想,并且為之不斷奮斗。
在古代詩歌中很多都有這種報國思想的流露。李賀的《雁門太守行》[1]中“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就是這一思想的反映。戰(zhàn)國時期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建黃金臺,相傳他將大量黃金置于臺上,表示自己將不惜以重金招攬?zhí)煜掠兄局?。詩人引用這個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報效君主的決心。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有分歧而被彈劾,所以其詞多寫壯志難酬的悲憤,抒發(fā)忠君愛國的思想?!镀脐囎印殛愅x壯詞以寄之》的首句“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運用夢境將詞人的豪情壯志抒發(fā)出來?!队烙鰳贰ぞ┛诒惫掏压拧穂2]里“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一句,是辛棄疾借廉頗晚年不被重用自比,表達對破敵立功的渴求,表現(xiàn)了他忠君報國的理想。
(二)對收復失地、祖國統(tǒng)一的渴望
在古代中國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國家分裂和民族相煎的局面,給整個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因此那些堅持正義的詩人,在其詩作中會表達渴望收復失地的民族情緒。蘇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有這類詩篇。
陸游的《示兒》[3]就寫出了南宋時期愛國詩人的共同心聲。當時北方少數(shù)民族屢屢向宋朝發(fā)動戰(zhàn)爭,人民生靈涂炭。“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以沉痛之語抒發(fā)了渴望收復失地、南北統(tǒng)一的深情。此詩既體現(xiàn)了陸游的拳拳憐子情,更表現(xiàn)了他的殷殷愛國心。他的愛國憂民情感執(zhí)著、真摯,引起了無數(shù)人的共鳴。
有人慨嘆收復失地無望的悲憤之情,但也有人抒發(fā)收復失地的喜悅之情,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鞍彩分畞y”是唐代的一場政治叛亂,導致國家由盛轉衰,民不聊生。杜甫在聽聞延續(xù)七年之久的叛亂宣告結束的消息后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作。這是一首七律?!皠ν夂鰝魇账E北,初聞涕淚滿衣裳”一聯(lián)敘事點題,寫詩人突然收到捷報的一剎那所迸發(fā)出的情感,這是悲喜交加,喜極而泣之情的真實表現(xiàn)。第三聯(lián)“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寫詩人已到了老年卻也要“放歌”、“縱酒”,在春季來臨時與妻兒“還鄉(xiāng)”、“作伴”,具體表現(xiàn)了詩人的欣喜若狂,體現(xiàn)了對收復失地、祖國統(tǒng)一的渴望。正如學者的評論:“憂念時局,關心社稷,是杜甫愛國主義思想的突出表現(xiàn),是杜詩內容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成為詩史的又一重要原因”[4] 。
(三)對統(tǒng)治階層兇惡暴虐、驕奢淫逸的批判
一個國家的覆滅很大程度上與統(tǒng)治者有關。面對上層的愚昧不堪,愛國者們痛卻又無能為力,于是將批判與悲痛寄寓于詩篇之中。
白居易的諷喻詩有一百七十余首,有兩個基本傾向,即“對下層民眾苦難生活的深刻反映,對上層達官貴人腐化生活和欺壓人民之惡行的尖銳揭露”[5] ?!队^刈麥》就是這類詩的代表,此詩描繪了農(nóng)民辛苦刈麥的場景,詩的結尾“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發(fā)出議論,道出詩人對皇帝賦稅制度的不滿卻又無可奈何,批判官僚統(tǒng)治階層的殘暴。唐代杜牧的《泊秦淮》是由《玉樹后庭花》引發(fā)的感慨。《玉樹后庭花》是陳后主所作。傳說南朝滅亡的時候,陳后主正在宮中與眾妃子玩樂,因此后人將此曲看作亡國之音?!吧膛恢鰢蕖敝性娙吮砻媾小吧膛保瑢崉t是諷刺晚唐統(tǒng)治者的沉溺聲色、醉生夢死,表現(xiàn)出杜牧對國家衰亡的無奈與痛心。
二、古代愛國詩篇的藝術特點
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美妙多彩,古代詩篇里的愛國思想也不是說教式地描繪出來的,而是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詩人用文字來表達深沉的愛國之情時,總會運用一定的方法或手段,實現(xiàn)思想和藝術的完美結合。
(一)詩歌的抒情方式
抒情又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之分。古代愛國詩篇中直接抒情手法的運用可以使感情真實、撼人心扉,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陸游的《示兒》的一大特色就是不假修飾,直抒胸臆,詩人用樸素、平淡的語言抒發(fā)濃厚的愛國激情,達到了真切動人的藝術效果。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除了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余都是抒發(fā)忽聞勝利消息之后的歡欣之情。間接抒情即為借景抒情,含蓄蘊藉,言有盡而意無窮。古代愛國詩篇里借景抒情的手法運用廣泛。杜牧的《泊秦淮》描繪了一幅月色朦朧、輕煙淡霧、籠罩寒水的圖景,“寫景與抒情緊密結合,懷古與傷今起伏相因”[6]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通過對邊塞景物的描寫表現(xiàn)將軍的雄偉氣魄和征夫的困苦生活,暗寓了作者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洋溢著愛國激情。杜甫在《春望》里將這種手法運用得十分新穎獨特。詩人將草木花鳥都變成了有情之物,形象表達了詩人感時傷世的心情。
(二)詩中典故的使用
用典是歷代詩人最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愛國詩篇中運用典故來表達詩人的愛國熱情,增加詞句的典雅、形象,使得意境更加深遠。杜牧的《泊秦淮》里使用《后庭花》的典故。使得詩人為歷史是否會重演而擔憂。因此,詩人借陳后主因驕奢淫逸導致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統(tǒng)治者的荒淫無度。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運用燕昭王修筑黃金臺以招攬志士的典故來表明自己報效國家的決心。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運用“孫郎”和“馮唐“的典故,來表達自己渴望得到朝廷的重新任用,抒發(fā)的是報國立功的雄心壯志。
(三)比喻的修辭手法
古代愛國詩篇中運用比喻的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愛國情感具象化。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里“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中把國家比喻成風中柳絮,個人比喻成雨中浮萍,將亡國孤臣、風雨飄搖的悲傷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沉重地抒發(fā)了詩人的亡國之痛。
(四)虛實相生,富于聯(lián)想
詩篇里虛實相生手法的運用可以形成強烈的對比以突出作品的主旨。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將幻想的夢境與現(xiàn)實形成強烈對比,反映了現(xiàn)實的悲傷,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愛國英雄情懷。根據(jù)前人的記載,陸游有近百首記夢詩,大部分都是表明自己的愛國之情的,可見陸游的赤子情懷。
三、研究語文教材中古代愛國詩篇的意義
我國歷史上積累了豐碩的文學遺產(chǎn),其中詩詞創(chuàng)作的成就尤其杰出。由于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最高尚的情感,所以抒發(fā)愛國之情成為歷代文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古代愛國詩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文人們對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進行了真實的反映,同時也是對自己悲劇人生的真實寫照。只有對這些愛國詩篇進行仔細深入地研究,才可以認識到文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才可以將他們的思想更好地傳遞給后人。
古代愛國詩篇出現(xiàn)在我國每一個教育階段。它在現(xiàn)代社會中已經(jīng)不僅僅是文人的品格或者精神的表現(xiàn),而且更是一種對學生的教育方式,在他們的思想成長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對古代愛國詩篇進行研究,可以讓學生在絢麗燦爛的詩國中感受文人熾烈的愛國情懷,激發(fā)學生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意識,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從而收到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
注釋:
[1]李賀.雁門太守行.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229.
[2]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76.
[3]陸游.示兒.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18.
[4]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54.
[5]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版)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8.
[6]吳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學史(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350.
(馮子純 ?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中文系 ?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