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瓊 陳儉勇
【摘 要】社會轉型期各種關系趨于復雜、紊亂,自古高尚的師生關系也在種種事件中褪色,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來改變岌岌可危的現狀是非常迫切的。當前國家推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踐行這一核心價值觀的角度探尋師生關系建設是合時合宜的。本文對師生關系的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背景出發(fā)探討解決師生關系發(fā)展問題的路徑。
【關鍵詞】發(fā)展 ? ?師生關系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前言
師生關系是諸多社會關系中至關重要的內容之一,古人曰:“天、地、君、親、師?!笨梢妼處煹闹匾暢潭?。“教育傳承”以及在此過程中衍生的相處準則在傳統上一直被認為是師生關系的主要具體內容,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師生關系有很大的變化和不同。這種變化有著重大的積極效應,不斷推動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同時也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諸如近期出現的“廈門大學、四川美院教授事件”等師德、師風敗壞的嚴重現象以及“華東政法大學潑水事件”“小少爺事件”等虐師的匪夷現象。這些負面現象引起了全社會的巨大關注和響應,使人們認識到了師生關系在新時期出現了重大問題。因此找到問題的根源并尋求引領師生關系良性發(fā)展的準則就顯得很迫切。本文基于此對師生關系的良性發(fā)展進行深入研究。
二、師生關系的時代變化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是中國古代對老師的定位。從教育的目的論出發(fā):古代人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內心“真、善、美”的統一,達到這一目標的捷徑就是向圣賢求教學習,因此才有了教育的產生。正是由于這種目標的高度契合才讓教育的意義不斷擴大。在傳統的師生關系中,“傳道、授業(yè)、解惑”是老師的主要任務,“繼絕學”是學生的主要任務。這種關系對中國古代的社會發(fā)展和社會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種體系下,老師就變得至關重要,老師不僅學識淵博,亦是社會的道德楷模,所謂“為人師表”也。因此也就形成了尊師重教的悠久傳統,這在明代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中有充分的體現。該傳統表明老師在古代師生關系中的主體地位。
師生關系不是亙古不變的。自工業(yè)革命后,人類進入了工業(yè)文明,對自然的認知產生了機械論,空前發(fā)展了自然科學并極大擴展了認知范圍。在此大背景下,教育的機械論也廣被接受。在機械論中,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物質和科技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就需要受教育者不斷質疑、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不斷發(fā)揮個體的思考想象能力,突破思想桎梏和知識缺陷,帶動科技創(chuàng)新和社會發(fā)展。在這樣的思潮下,師生關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上升,主要表現在:(1)強調突出學生個性、解放天性,個體和主體意識不斷覺醒;(2)高校的定位是服務學生。
三、當今師生關系發(fā)展呈現的問題與現狀
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時期,傳統的社會準則已被打破,新的現代的社會準則未完全確立。教育領域經過“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影響發(fā)展疲敝,改革開放以后教育取得了長足發(fā)展。雖然宏觀上教育的進步令人欣慰,但在教育的微觀領域特別是師生關系的發(fā)展上出現了很多問題。新時期師生關系發(fā)展呈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師生關系突顯對立化
教師體罰、侮辱學生,學生傷害教師,家長毆打教師等事件頻出,反映出現階段師生關系有對立化趨勢。要避免此類事件的再現就要深刻研究形成的原因。1. 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在退化。古代的尊師理念深厚,關系主體一弱一強不能構成對立。經過破除傳統的變革后,大大削弱了尊師的氛圍;再加上當今社會物質化趨勢嚴重,教師的社會地位驟降,使得諸多藐視、輕視教師職業(yè)神圣性的行為出現,這種狀況給師生關系對立成為可能。2. 學生自我意識在發(fā)展。在現代文明社會普遍強調個體、獨立、自由的價值前提下,學生就要追求平等、個性解放、解除束縛和約束。在中國良莠不齊的教育環(huán)境中,學生的理性追求就畸變?yōu)楝F實中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扭曲價值觀。這種扭曲的價值觀下的行為必然為師生關系對立提供了動力。3. 轉型期的關系博弈論。中國社會處于轉型期,很多舊的規(guī)則已破,新的準則未立。師生關系表現為,一方面,教師未完全解放思想,仍采取陳舊管理,加之學校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教育教學模式僵化、落后,造成了教師不愿完全放棄管制學生的主觀愿望;另一方面學生都比較年輕,接受新思想和新文化很快,在西方自由文化的影響下沖破約束、獨立自主的意識很強。這樣的情況下,兩關系主體博弈是必然的。個體的過激博弈造成對社會不良影響的種種事件也符合現階段社會諸多關系博弈的規(guī)律。
(二)師生關系趨向功利化
逐利是當今社會的一種共同趨勢,教育也在熏染并有功利化的趨勢。當然,師生關系的功利化是教育功利化的主要表現,特別體現在學歷教育的兩端,即小學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因為在這兩端師生的權利嚴重不對等,造成尋租空間很大,譬如近期的“廈門大學、四川美院教授事件”等。這種功利化現象危害很嚴重。1.造成師德、師風滑坡。教師的職業(yè)性要求教師具有崇高的道德,教師失德將導致社會的信任危機加重,進而阻礙教育發(fā)展和國家進步。2.造成教育的不公平。師生關系的功利化必然導致關系主體利用教育資源謀不正當的私利,勢必影響教育的公平性。
(三)師生關系呈現復雜化
師生關系本身應該是很簡單的二元關系,“教、學加研究”即是師生關系的主要任務。但由于教育產業(yè)化、教育市場化、教育商業(yè)化的不良影響,師生關系就變得比較復雜了,可能形成多元關系。在處理復雜的多元關系中,很難把握平衡或迷失了方向,那么教育的純潔性和教育本身的意義就會大大被忽視。結果,復雜的多元關系里面可能充斥著功利、金錢的味道,大大降低了教育應有的效益和功用。
四、促進師生關系良性發(fā)展的價值選擇
師生關系現階段呈現很多負面問題,社會反響很大,人們對這種關系的失望甚至上升到對教育的失信層面,那么探尋解決這種問題的辦法就變得特別迫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仔細閱讀體會可以看出二十四個字的價值力量,可以作為未來處理師生關系的準則。作者就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視閾下尋求解決師生關系不睦的思路。
(一)以民主、平等為基本原則
抓緊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建立現代的教育管理體制,構建以“民主、平等”為基本原則的師生關系。民主就要求學校轉受過去的管制、領導思維的管理體制為以服務意識為中心的現代管理體制,即學校做到去行政化。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民主就體現在過程管理的人性化,教學方法的現代化。師生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可以自由、平等地交流、討論、對話。基于平等、相互尊重的要求,學生可以表達質疑、否定,進而提出創(chuàng)新性的想法,這些是學術研究進步、科技社會發(fā)展的原動力。遵循民主、平等原則的師生關系,利益的關聯性大大減弱,自然沖突對立性就不存在了。
(二)以敬業(yè)精神為行為準則
任何行業(yè)都有自己的職業(yè)操守,教育也不例外。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刻苦鉆研、突破創(chuàng)新是學生的根本目標。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而育人是更高層次的要求?;谶@樣的原因,教師這一特殊職業(yè)先天就要求從業(yè)人員具有高尚的人格,具有崇高的道德水準。然而近期發(fā)生的師德喪失事件,對公眾的心理沖擊是很大的。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角探尋解決這種問題的最佳途徑便是敬業(yè)精神。敬業(yè)精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有敬重教師職業(yè)的意識。只有敬重職業(yè),才能認真對待,特別是對于教師這個“塑造人類靈魂的事業(yè)”半點褻瀆不得。2.有自律意識。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誘惑多聲音雜,教師難免受到不良影響。只有加強自律意識,做好本職工作,抵制不良誘惑,才能保證自身氣正清高,這樣,教育的本源才不會偏離,底線才不至于被沖破。
(三)以和諧發(fā)展為終極目標
師生關系的發(fā)展方向應以和諧發(fā)展為終極目標。和諧發(fā)展是時代的主題,制約、平衡性的發(fā)展才是持久的、健康的;任何失衡的發(fā)展都不是可持續(xù)的,只是矛盾產生的醞釀階段。師生關系應秉持“親、誠、惠、容”的方式向前發(fā)展,師生堅持親密地交流、真誠地相待,共同進步、相互尊重才能夠不斷向前發(fā)展,最終達到和諧的境界。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育進步、知識創(chuàng)新的可靠保證,是民族振興、國家夢想實現的重要影響力量。
【參考文獻】
[1]李長偉.師生關系的古今之變[J].教育研究,2012(8):113-119.
[2]王守紀,楊兆山.以尊重為核心的現代師生關系及其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9):34-37.
[3]江芳,查嘯虎.理解性師生關系及其建構[J].教師教育研究,2006(1):46-49.
[4]從立新.平等與主導:師生關系的兩個視角[J].教育學報,2005(2):27-31.
[5]歐陽子龍.和諧師生關系視野下的高校師德考量[J].教育學術月刊,2009(4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