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連鳳
根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理念,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學習領域,通過學習民族音樂,可以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反映近現代和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yōu)秀民族音樂作品,同樣應納入音樂課的教學中。把課堂教學改革建立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啟動多種感官、理解、表現、創(chuàng)造音樂,參與音樂教學的全過程,使音樂課堂成為展示學生才華的大舞臺,激發(fā)學生的表現,并突出他們的個性。以下針對自己的一堂音樂課進行分析。
一、案例背景
本課在于開發(fā)藝術課程,將少數民族文化與音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了解侗族獨具特色的村落民居、鼓樓、風雨橋等建筑,學唱《侗家兒童多快樂》,體驗少數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熱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案例描述
本次教學設計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
片段一:感受侗寨
在導入中采用帶學生旅游的方式,引領學生欣賞各個民族風景的同時配上各民族的音樂,最后畫面停在侗寨鼓樓上。引發(fā)學生思考,這是什么。
這易于調動學生的熱情參與,又可以從此導入課題,又擴展了學生的音樂視野,增大了課堂的信息容量。導入課堂是引發(fā)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及熱情的導火線,也是學生體驗音樂和參與音樂活動的重要步驟。
片段二:走進侗寨
讓學生匯報課前收集材料的信息,并無規(guī)律地出示服飾、搶花炮、踩堂歌、攔路歌等侗族傳統文化,通過欣賞服飾,讓學生了解那些圖案及線條的象征;介紹搶花炮是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民間體育活動;跟學生手拉手圍成一圈有節(jié)奏地踏步繞行感受踩堂歌的魅力;讓學生嘗試一問一答的攔路歌。借助《侗家兒童多快樂》里的旋律。
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在欣賞侗族風景、歌舞的精彩畫面的同時,也讓學生體驗侗族歌舞,充分感受侗族人民特有的人文風情,使學生在藝術的氛圍和感受中獲得審美的愉悅。
片段三:歌唱侗寨
通過聆聽音樂,讓學生思考“這首歌給人什么樣的感覺”(歡快、活潑);并提出疑問“有沒有同學發(fā)現了這首歌中間部分用了什么演唱形式”,(齊唱—合唱—齊唱);訓練二聲部合唱要求分聲部訓練,把班級分成兩個聲部,女生為高聲部,男生為低聲部,合唱訓練時力求學生聲音統一、和諧;最后讓學生隨著伴奏哼唱全曲。
音樂是聽覺藝術,學生在聽覺中,接觸音樂的同時,接觸到音樂表達的情感,學習音樂的過程,便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因此在唱之前應先讓學生聆聽歌曲,初步感知音樂所將表達的情感,這也是為學好歌曲時適當給予鋪墊。在唱合唱部分時,雖說班級里沒經過嚴格的訓練,不能達到完美的合唱效果,但起碼在音準、節(jié)奏上達到要求。
片段四:拓展延伸
在我們中國國土上生活著不同的民族,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引導學生談談對各個民族的了解;并總結出各民族都有一個共同的呼喚——愛我中華(齊唱)。
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學生通過了解各民族不同的音樂,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三、問題討論
問題一:在小組匯報課前收集的資料中,忽視了讓學生合作對資料的整理,使學生盲目地匯報資料,課堂氣氛不濃厚。
問題二:在歌曲二聲部的教學上,沒有讓學生深入探究對音樂的好奇心,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弱,導致事倍功半。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弊鳛榻處?,首先要吃透歌曲的情感,了解歌曲的背景和所蘊涵的文化。音樂有打動自己,感動別人的作用。在課堂中,我過分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和訓練,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表現機會;對歌曲的藝術處理過于倉促,學生的演唱情感表達不夠,在音強弱上沒能很好地引導,導致音準上有所欠缺。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提出“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主張學生在教師啟發(fā)誘導下進行自主的認識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始終處于系統的主體地位,并發(fā)揮自主性,要求教師把學生從傳統的、被動的受教育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地位上來,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動、自學、自得地尋求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
其次,合唱學習要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在課前讓學生欣賞一些短小、優(yōu)美的中外優(yōu)秀合唱作品,讓他們細心聆聽各聲部的旋律,訓練學生音樂的耳朵,提高合唱的聽覺能力,讓他們從音樂本身的旋律中體會合唱藝術的美。
再次,課前讓小組收集資料的同時沒有要求學生整理資料,導致課堂在匯報時出現混亂狀態(tài)。因此在課堂中匯報時大多以我為主,順藤摸瓜地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這似乎不合乎新課改的要求,在開放性的現實情景中主動探究、親自體驗,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今后課堂中,還需進一步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從做中學”“從樂中學”,讓音樂充滿人生,讓快樂伴隨終身。
通過各種有效途徑的引導,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使學生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逐步養(yǎng)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
音樂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是那種“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在處理好教學中知識的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兩者的關系,而沒有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學生也是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的。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探索、領悟、體驗學習,并參與音樂活動之中,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使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及身心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經過“認識—提高—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我受益匪淺,也更加體會到課后反思的重要性,它會使我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jiān)控的能力。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