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藝
(大連歌舞團 遼寧 大連 116000)
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對舞蹈作品創(chuàng)作的作用
孫 藝
(大連歌舞團 遼寧 大連 116000)
舞蹈作品是音樂與舞蹈的結合體。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即旋律、節(jié)奏與節(jié)拍及速度、調式與和聲、織體與音色等四個要素對舞蹈作品創(chuàng)作具有重要作用。
舞蹈旋律;節(jié)奏與節(jié)拍;調式與和聲;織體與音色
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音樂語言和舞蹈語言完美結合,將創(chuàng)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與感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進而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即旋律﹑節(jié)奏與節(jié)拍及速度﹑調式與和聲﹑織體與音色等對舞蹈作品創(chuàng)作的情感表達﹑性格塑造等有著重要作用。
體現音樂的全部思想或主要思想,用調式關系和節(jié)奏﹑節(jié)拍關系組合起來的,具有獨立的許多音的單聲部進行,叫做旋律。①旋律對舞蹈的調度﹑空間變化﹑形象的情緒﹑情感升華等都起到重要作用。在欣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旋律是最容易被人的感官所感知﹑接收,也最容易記住的音樂信息。如Mikhail Fokine編創(chuàng)的芭蕾舞《天鵝之死》的音樂選自法國作曲家圣桑(1835-1921)《動物狂歡節(jié)》組曲中的由大提琴與鋼琴演奏的《天鵝》,舞蹈中白天鵝緩緩倒地﹑合上雙眼﹑默默死去,畫面是凄美的,而音樂也與舞蹈默契結合,對這種情感進行渲染,再現部的第二樂句出現了連續(xù)四小節(jié)下行的旋律,讓人看后極度心酸悲傷。在舞蹈《東歸英雄》中,馬頭琴是重要的演奏樂器,擅長表現如泣如訴的情感,如在呈示部與中部的連接處(1'14處)拉奏出來的旋律與速度音調和抽泣的節(jié)奏十分相近,讓人聽后非常傷感,加之“母親”抽泣的動作,二者重疊在一起,讓人體會到了母親痛失兒女的心情,聽后肝腸寸斷。
我國很多少數民族的舞蹈,節(jié)奏型本身就有其表現意義,絕不是簡單的規(guī)定動作的快慢。如在朝鮮族舞蹈中,“古格里”節(jié)奏為中等速度的行板,旋律優(yōu)美,舒緩﹑平穩(wěn)﹑柔和;“安旦”活潑﹑歡快﹑喜悅;“赫毛里”奔放﹑急速﹑旋轉,賦予朝鮮族舞蹈以動律﹑性格和生命。如《長白祥云》4'38處(中段)使用“安旦”節(jié)奏,舞蹈動作大方﹑演員感覺跳躍﹑觀眾情緒高漲,與呈示部的“古格里”節(jié)奏所表現的含蓄﹑細膩﹑柔韌,形成鮮明對比和反差,天邊“祥云”在安靜祥和之后的“歡騰翻滾”的景象,讓我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組織起來的音的長短關系,叫做節(jié)奏。有重音的及無重音的同樣時間片段,按照一定的次序循環(huán)重復,叫做節(jié)拍。節(jié)拍用強弱關系來組織音樂。舞蹈形象可以通過2/4﹑4/4﹑3/4等不同的節(jié)拍類型塑造得更加形象生動,充滿更加豐富的情緒情感。如在舞劇《白毛女》中,同一段主題旋律,表現方式卻有所不同,不同的演奏速度,賦予不同的情感色彩。如用三拍子表現喜兒的優(yōu)美﹑善良的性格特征,而用二拍子一強一弱交替的方式,表現白毛女憤怒﹑無奈的情感。
按照一定關系連結在一起的許多音(一般不超過七個),組成一個體系,并以一個音為中心(主音),這個體系叫做調式。音樂中廣泛應用的是五聲調式﹑大調式﹑小調式等調式,不同的調式具有不同的色彩和特性。如大調式音樂可以表達陽光﹑快樂﹑希望等明亮心情;小調式音樂則可以表達憂郁﹑訴說﹑痛苦等灰暗心情。如《新家園》中多次使用調式和調性的轉變塑造舞蹈形象,賦予其不同情感。作品中大調—小調—大調的色彩轉換,讓我們看到了災后重建的藏族土地上軍民和諧的畫面。在舞蹈《翻身農奴把歌唱》的2'13 到4'11時段,將同一段旋律在不同調性上演奏了三遍:首次出現,表現“農奴”對自由的渴望;第二次重復,“農奴”漸漸站起身來,揮舞袖,翩翩起舞,表現其反抗的意識;第三次重復,“農奴”則釋放出了心中壓抑許久的情感,舞步變得歡快,準備迎接解放的狂歡。這樣的重復因為音域的改變,使音樂和舞蹈的色彩由暗淡變得明亮,情感變化逐步展現,不顯突兀,引起觀眾情感的起伏。
織體是音樂的結構形式之一,指多聲部音樂縱向與橫向的結合形態(tài),主要分為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復調音樂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的各自獨立的旋律構成的音樂形式,主要有保持音樂進行中的連續(xù)性和統(tǒng)一性﹑同時描述不同的音樂形象﹑揭示同一形象的不同側面或不同情緒等作用。在舞蹈《哈達獻給解放軍》的1′14-1′27﹑3'44-4'32﹑4'55-5"44﹑755-8'28分鐘等處采用復調音樂來塑造小姑娘和解放軍的藝術形象,演繹軍民魚水情的故事,多角度多形式的展示了解放軍戰(zhàn)士與藏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音色是指樂器﹑人聲或者發(fā)聲在聽覺中所產生的色彩感,是音樂中極為吸引人﹑觸動感官的重要表現手段。很多民族舞蹈都會選用該民族最具特色的音色來加深鞏固舞蹈的民族屬性。如傣族的葫蘆絲,如《遇》﹑《竹林深處》等;蒙族的馬頭琴,如《東歸英雄》﹑《奔騰》﹑《馬頭琴的傳說》等;維吾爾族的熱瓦普,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葡萄熟了》等,作品中都選用了與舞蹈形象相吻合的音色。音色還可以將舞蹈情緒推向另一高潮。
在舞蹈作品中,我們可以利用音樂基本表現手段將音樂的細節(jié)與舞蹈的細節(ji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舞蹈作品主題﹑動作﹑調度﹑形象﹑高潮等更加突出。
注釋:
①李重光.音樂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221.
G613.5
A
1007-0125(2015)05-00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