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鴻
一 “研究高深學問”觀點的提出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時發(fā)表演說指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闭J定研究學問是大學的主旨。大學,就應該是做學問做研究的地方,蔡元培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留學期間,受到了現代教育之父洪堡教育思想的熏陶,對大學教育進行深入研究,認為大學是培養(yǎng)人格和人文精神的搖籃,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撐,是最高的科學文化研究中心。學生入大學的目的是為了研究高深學問,因此在民國教育找不到出路的風雨飄搖的年代,蔡元培就提出研究學術是大學的重要功能,在當時的中國來說可謂首屈一指。大學應該秉承其辦學宗旨,在辦學過程中深入貫徹這一理念并付諸實踐,學術與科研并舉,擁有科學的頭腦,做到明辨是非,在大學里積極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將“讀書做官”這一傳統(tǒng)理念驅除,明確研究學問的重要性。
蔡元培為了徹底改變我國傳統(tǒng)大學的單一的培養(yǎng)目標,著重強調大學教育的純學術性。縱觀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史,孔子“學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的思想地位不可動搖,古代的的求學者基本都是為了求官,為了躋身于封建官僚政府,而真正為了達到在某一領域中具有較高學術造詣的人屈指可數。這恰恰是我國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發(fā)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動蕩不定的民國初期,蔡元培一心搞教育,強調大學的純學術性,對整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形成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新式大學強有力的思想根基。“學術”一詞有兩層涵義,“學”是指系統(tǒng)專門的學問,“術”是對其存在物及其規(guī)律化的論證。蔡元培在倡導大學應以“學”為主時,并沒有輕視“術”的作用,與之相反,他認為“學必借術以應用,術必以學為基本,兩者并進始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科研的規(guī)律,對后來現代大學職能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基礎。
二 現代大學職能的詮釋
西方的高等教育是世界其他地區(qū)高等教育爭相學習的對象,蔡元培也是在學習西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基礎之上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出適應中國的大學發(fā)展之路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是現代大學的三大職能。人才培養(yǎng)是大學的首要工作;科學研究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手段;服務社會是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的目的。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以“研究學問”為紐帶,從而延伸出更廣闊的外延,這是高等教育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如何在認識這三大職能之間關系的基礎上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
1 人才培養(yǎng)是現代大學工作的重心
人才的培養(yǎng)與教育不可割裂,大學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它的首要職能就是辦教育、人才培養(yǎng),這一職能自大學產生之日起便有了?,F代社會中的大學如果脫離以培養(yǎng)專門人才為社會各行各業(yè)服務這一根本使命而去追求其他,那么就會喪失其存在的價值。2010年,我國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人才培養(yǎng)是大學工作的核心。“研究高深學問”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知識和技能的獲得,而人才的培養(yǎng)是研究高深學問最直接的體現。這既是國家對大學提出的最根本任務,也是大學自身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正如日本學者永井道雄曾這么評價“大學”:大學當今仍然必須為工業(yè)的發(fā)展作出貢獻,但是比這一點更為重要的是,大學必須成為以造就人才為中心的文化據點。近年來,我國借鑒發(fā)達國家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經驗,不斷完善我國高等教育教育管理制度,實現了人才培養(yǎng)的全面化。
2 科學研究是現代大學工作的重點
19世紀以前的大學都固守著培養(yǎng)人才這單一職能,直到洪堡提出,“如果規(guī)定,大學的任務僅僅是教學和傳播科學,科學院則是發(fā)展科學,這對大學顯然是不公平的。在科學的發(fā)展上,大學教師的貢獻絲毫不亞于——在德國并超過了科學院的研究者?!贝髮W之中不缺乏有探索精神的好學者,他們不斷地探索科學,使其能夠蓬勃發(fā)展,這也就驗證了蔡元培的“研究高深學問”。當今中國大力推進研究型大學的建設,而作為研究型大學的重要載體研究生院推動了我國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研究性大學的建設和發(fā)展,促進了我國科教的建設和發(fā)展。一旦理論研究成果被廣泛地應用于指導國家各項事業(yè)而發(fā)展和轉化為生產力,那么大學的科研就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
3 服務社會是現代大學工作的目的
我國大學從19世紀誕生之初就肩負著救亡圖存的重要使命,一百多年以來,服務社會一直是大學的重要職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向社會輸送人才,提高綜合實力。從廣義上來看,培養(yǎng)人才與科研都是為社會服務,社會發(fā)展中遇到的種種理論和實際問題都需要大學來肩負起對社會各方面工作的指導和咨詢責任,因為現代會社是科技和文化的時代,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處于優(yōu)先發(fā)展地位,隨著知識經濟的全球化,市場經濟主導下的現代大學能夠直接為社會服務。一方面,為了追求那種純粹的“大學精神”而脫離了社會是對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不利的,而且理論與實踐也不能有效地結合;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學術的深究和理論知識的掌握為基礎,服務社會就無從談起,因此研究學問和服務社會不可割裂。
三 “研究高深學問”對完善現代大學職能的啟示
1 堅持以育人為本
仔細研究大學職能的演進歷程,不難發(fā)現大學的職能并不是始終如一的,大學的職能經歷了從單純的人才培養(yǎng)到教育與發(fā)展科研并重,再到為社會服務這第三職能的出現這樣一個演變過程。后出現的職能在不否定原先職能的基礎上和原先的職能一起更加全面地體現了大學職能隨時代發(fā)展的延伸,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不會終結。無論大學以何種形式存在,有一點是不可能改變的,那就是育人,育人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教學,也是行為品德的教學。大學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和學術組織而存在,歸根到底體現的是教育的作用,教學和傳遞高深學問是它的首要職能。沒有老師和學生教學活動的大學無異于科研機構;不注重學術上的深造,一味地在謀利動機的驅使下急功近利地搞科研必將本末倒置,那么大學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社會發(fā)展也會停滯不前。所以,教書育人是大學職能中處于根本地位的,不論何種類型的大學,育人終究是其根本職能,是大學存在的前提和保障,更是開展學術研討和社會服務的首要條件,明確這一理念至關重要。endprint
2 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中國大學教育從蔡元培改革北大開始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階段。學生入校學習,老師教書育人,如何做到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關鍵在于老師與學生之間應該達成共識,他們都是研究者。大學老師的任務不只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而是通過教學來激發(fā)學生對科研的興趣,是對學生從事研究的一種引導。另一方面,學生也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對著課本讀死書,而是應該培養(yǎng)獨立的分析和判斷事物的能力,首先要使學生對科學的探究有相當的了解,接著要培養(yǎng)學生從事科研的能力。學問是無窮的,科學是沒有終結的。老師傳授知識是學生具備科研能力和基本儲備的根本,沒有嚴謹的教學活動,科技研發(fā)也就沒有根本的動力。貫徹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學生的學習應當在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以獨立鉆研和從事創(chuàng)造性探索為重點。慢慢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即自己的獨創(chuàng)思想,運用自己的研究方法再結合第一手資料就會取得科學研究的成果。
以我國的研究生教育為例,傳統(tǒng)的研究生教育側重于學術型人才的培養(yǎng),采用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培養(yǎng)方法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不擾亂教學秩序的前提下,研究生可以積極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也是促進研究生教育整體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是目前我國部分學校爭相追求的目標,為了使各項指標可以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爭取高額的科研經費,不惜“生產”重數量而輕質量的論文、專著和研究成果,不少研究從課題申報到課題評審都受制于各種利益交換的影響,而從利益的交換的黑箱里出來的東西往往都是抄襲和剽竊。因此,建立追求有創(chuàng)造性研究的激勵機制就需要有以質量而非數量來考核教授和評價研究成果的硬性條件,價值性和效益性的考慮至關重要。
3 充分地服務社會
大學的發(fā)展得益于社會所提供的各類資源,大學是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因此,服務社會是大學通過與社會互動使社會受益的實踐活動。當今的世界是以人才和科技為基本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大學在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中的推動作用與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密不可分,也就是說,大學的發(fā)展是和社會的存在同步的,即大學和社會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這也正是高等教育發(fā)展應當遵循的基本規(guī)律。我國的大學應當借鑒美國大學的模式,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也要植根于社會,服務于社會,直接為社會經濟發(fā)展服務;同時可以了解社會對學校的需要,贏得社會對學校的支持,不斷從社會中獲取資源。加強大學與社會聯系,及時獲得政府的支持,形成良性循環(huán),使大學的發(fā)展進入更高層次。
大學三大職能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以研究學問為基本來培養(yǎng)適應科技現代化的人才,最后服務社會大眾——這一主線就此貫穿起來,它們和諧共存,組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要做到三者的和諧共進發(fā)展必須充分認識到三大職能的功能和特性,以正確的立場看待三者的關系:教學是基本途徑,科研是重要手段,社會服務是強大推動力。要通過擺正三者的位置來權衡三者之間的關系,發(fā)揮各自的效力,做到三大功能相互協調。
參考文獻
[1]李靜.蔡元培的教育倫理思想研究[D].蘇州科技學院,2011.
[2]張新創(chuàng).蔡元培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對當代大學的影響[J].網絡財富,2009(6).
[3]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肖美良.現代大學三大職能的關系探討[J].時代教育,201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