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喻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及思維方式,引起了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理查茲、萊柯夫與約翰森各個時期的哲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及維度的研究與關注。
關鍵詞:隱喻;隱喻思維;語言哲學
引言
哲學家們一直以來對隱喻a的關注沒有停止過,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理查茲、J.R.塞爾、萊柯夫與約翰森,各個時期的哲學家對隱喻從不同的角度及維度進行了闡述。
一、從語言哲學看隱喻
(一)亞里士多德與隱喻
對隱喻的闡釋始于2000多年前的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認為隱喻是對語言的誤用,使人遠離了真理。不同于柏拉圖對隱喻和修辭的反對和貶斥,亞里士多德認為隱喻在人類語言中是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隱喻是人類基本的思維方式,反映了人類的基本思維機制,是我們由已知來解釋未知的一種認知工具。我們稱亞里士多德為隱喻學的鼻祖,不僅是因為他是對隱喻理論全面闡述的第一人,而且還取決于亞里士多德的隱喻理論在西方修辭學界長期的統(tǒng)治權,他為以后的隱喻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詩學》和《修辭學》中,亞里士多德將隱喻歸為修辭學領域,認為隱喻是一種修辭現(xiàn)象,是將屬于一類事物的名稱用來指另一類事物,這一時期的隱喻研究局限于詞匯層次上,是詞本位的,強調(diào)隱喻的修飾性。亞里士多德在這兩本著作中對隱喻從定義、分類到與明喻的關系、隱喻的功能等各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闡述。雖然亞里士多德的隱喻理論有其時代局限性,但對隱喻學的發(fā)展所作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二)理查茲與隱喻
理查茲作為互動理論的原始奠基人,在隱喻發(fā)展史上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Max Black是在理查茲的隱喻理論基礎上發(fā)展并完善了互動理論。理查茲突破了傳統(tǒng)的修辭學中對隱喻認識,認為隱喻在人類語言中的運用不單單是詞匯和修辭上的一種應用,而是人類思想和行為的體現(xiàn),是人類的思維方式之一。理查茲在《修辭哲學》中對隱喻的闡釋也是全方位的,從隱喻研究的目的到隱喻的本質(zhì)和工作機制都有深入的研究。他認為隱喻是本體和喻體的互動,研究語言的工作機制時就是在探究人類思想、思維、大腦的基本活動。理查茲對隱喻研究的貢獻可以歸納為:1) 拓寬了對隱喻本質(zhì)理解的視野。把語言中的隱喻看作是思想和行為的派生物。2) 強調(diào)了隱喻意義產(chǎn)生的方式和過程, 把隱喻意義與語境密切聯(lián)系了起來。3) 把隱喻作為一種述謂現(xiàn)象, 使得我們得以從句子層次來理解隱喻的特點。理查茲已經(jīng)把隱喻從詞匯的層次上升到思維領域。他認為隱喻這種思維方式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的。無論是在日常會話還是嚴密的科學語言中,隱喻都是無處不在的。隱喻是思想之間的交流,是語境間的相互作用。語言中的隱喻來自思維中的隱喻。
(三)萊柯夫和約翰森與隱喻
二十世紀下半葉至今是隱喻發(fā)展的黃金鼎盛階段。這一時期的標志就是語言學家萊柯夫和哲學家約翰森合作出版的隱喻學界劃時代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萊柯夫和約翰森是在認知的背景下對隱喻進行的研究,在這本著作中形成了一整套系統(tǒng)的概念隱喻理論。二者認為,隱喻是無處不在的,它指導著我們的語言、思想、活動、行為甚至影響我們的生活。作者在本書中從研究隱喻,這一日常生活中普遍但卻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切入,發(fā)現(xiàn)了更為深刻的解決一些哲學根本問題的途徑。作者的研究可能不僅停留在語言本身上,而是經(jīng)由隱喻上升到思維與哲學的領域中。不同于以往的隱喻理論,作者認為隱喻不僅是語言修辭手段,而且還是一種隱喻概念體系,把隱喻上升到人類生存的主要和基本的方式的層面上來,是對西方哲學及語言學的“語義”理論極大的挑戰(zhàn)。書中強調(diào)語義的釋義過程并非絕對地客觀,而是受到人的認知能力與經(jīng)驗的影響;不存在獨立于人的認知以外的所謂“意義”,也不存在獨立于人的認知以外的客觀真理;語言與文化相互影響,而隱喻認知結構是人類語言文化發(fā)展的基礎。萊柯夫和約翰森認為,“隱喻的本質(zhì)是根據(jù)甲事物來理解和體驗乙事物”,“人的概念是通過隱喻建構起來的,人的活動是通過隱喻建構起來的,因此,語言也是通過隱喻建構起來的”,“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人的思維過程大體上也是隱喻性質(zhì)的”。隱喻第一次獲得了語言本體、思維本體、活動本體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二、結語
隱喻既存在于語言當中,又存在于生活中、思維中、行為中。我們研究隱喻實質(zhì)上是研究由修辭隱喻到認知隱喻,再到語法隱喻的一個過程。那么,隱喻的發(fā)展見證了語言哲學的發(fā)展。語言哲學的研究與隱喻研究密不可分。
參考文獻:
[1] 束定芳.理查茲的隱喻理論[J].外語研究,1997(3).
[2] Lakoff, G. and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劉宇紅.George Lakoff 語言理論的發(fā)展歷程[J].山東外語教學,2002b,(5).
[4]趙艷芳.語言的隱喻認知結構—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評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
[5]束定芳.亞里士多德與隱喻研究[J].外語研究,1996(1).
[6]陳嘉映.《語言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7]劉宇紅.隱喻研究的哲學視角[J].外國語,2005(3).
作者簡介:姚晶(1981–),女,漢族,黑龍江湯原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語用學與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