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fā),積極利用?!边@就意味著在語文教學中要有將地方鄉(xiāng)土文化引入到語文課堂的“大語文”理念,要有將學生“引向自然,引向社會,引向生活”的具體舉措。作為家鄉(xiāng)的思州,曾有“先有思州,后有貴州”之說,可見歷史悠久的思州,為激活語文課堂教學沉淀了厚重的鄉(xiāng)土文化。
一、鄉(xiāng)土文化激活課文教學
初級中學語文教材中所選課文都是極具代表性的,它們所呈現的知識,所傳遞的情感,所表達的觀念,無不源于自然、生活和社會。在教學中,可將鄉(xiāng)土文化靈活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將其放到鄉(xiāng)土文化的背景下去解讀,往往能夠讓學生觸類旁通,回味無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民俗風情激活課文教學。俗話說: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教材中涉及到的鄉(xiāng)土風俗的內容較多,因此,在教這些課文時,可把鄉(xiāng)土文化和課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在教學七年級(下)《社戲》這篇課文時,在引導學生了解文中的民俗風情的同時,拓展到向學生介紹家鄉(xiāng)思州的民俗習慣。如,“打陽塵”,在家鄉(xiāng)農歷臘月二十三就開始準備過年了,于是需在臘月二十三之前選用屬水和屬金的日子來打掃住宅的衛(wèi)生。在教學《安塞腰鼓》一課時,不但讓學生了解了西北漢子的安塞腰鼓,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思州的民俗文化,如,嗩吶、高腳、金錢棍等。在教學八年級(上)《蘇州園林》一課時,拓展到改革開放的今天,思州新農村建設時的木房和磚房整齊化一的鄉(xiāng)土建筑特色,讓學生了解到環(huán)保、和諧的新農村建筑理念。教學《吆喝》一課時,讓學生結合本地的一些實際,學一學聽到的一些吆喝,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頓時提高了,學著吆喝“耗子藥,耗子藥,放到樓上,死到樓腳”、“修銻鍋補傘呦——”等。教學《俗世奇人》一課時,向學生介紹了思州儺戲儺技文化遺產傳承人肖光華的上刀梯、過火海、腳踩紅犁、手撈油鍋、喊竹等數十種真功夫。在課文教學中,鄉(xiāng)土民俗的滲透,學生就像吃了興奮劑似的,既加深了他們對課文情感的理解,又激發(fā)了他們對鄉(xiāng)土文化的熱愛之情,從而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2.諺語俗語激活課文教學。諺語俗語是中國古代人們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總結歸納出的語言瑰寶,諺語俗語的主要特點是言簡意賅,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帶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滲透諺語俗語,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又能促進書面語和方言兩種語言的和諧整合,還能矯治學生的不健康心理,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受到思想教育。比如,在教學七年級(上)《看云識天氣》一課時,讓學生列舉本地有關天氣變化的諺語,學生爭相發(fā)言,課堂氣氛特別活躍:“天上鉤鉤云,地下雨淋淋”,“老鼠上街蛇過道,一場大雨就來到”,“云往上,水波浪,云往下,干河壩”,等等。又如,教學八年級(上)《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時,讓學生列舉本地有關農業(yè)的諺語,如,“谷雨前后,種瓜點豆”,“打蛇打在七寸上,莊稼種在節(jié)氣上”,“種田無命,節(jié)氣抓定”,等等,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就連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也沖動地舉起了手。下課了,學生的興趣還很濃,就可以讓他們回家搜集整理各個方面的諺語。有講誠信的,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有告誡人的,如,“不會燒香得罪神,不會講話得罪人”;有勸人上進的,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等,真是豐富多彩?,槵樕峡诘闹V語很受學生喜歡,又給學生啟發(fā)、教育和影響,遠遠超出了一篇課文的影響。
3.旅游景點激活課文教學。在教學八年級(上)《故宮博物院》一課時,由于多數學生都沒有親自到過故宮博物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是很高。當問及家鄉(xiāng)有哪些旅游景點時,學生就滔滔不絕地說出了一大串:平莊萬佛長廊特大溶洞、中木召古夜郎國都遺址、龍鰲河風光及水尾馬家寨陳圓圓墓等,學生經過比較,發(fā)現自己家鄉(xiāng)可圈可點的地方竟如此之多,臉上洋溢著自信而幸福的微笑。
二、鄉(xiāng)土文化激活作文教學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笨梢?,鄉(xiāng)土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生動的寫作素材。如果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挖掘它,不但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能解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無拘無束地在大自然中釋放情懷,盡情地發(fā)揮學生的寫作才能。
1.家鄉(xiāng)的土特產、風俗民情、日常生活、旅游景點等為學生寫作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思州鄉(xiāng)土文化底蘊厚重,土特產較多,如,思州文旦柚、思州綠茶、思州石硯等;思州民俗風情濃郁,如,朝山、六月六娃娃場及紅白喜事等活動,都是學生在身邊能看到的物和事。引導學生多觀察,挖掘身邊的題材,這樣,學生就有內容可寫,有真情實感的流露。在這些鄉(xiāng)土文化的催化下,學生的作文興趣才會越來越濃厚,他們的學習生活才會絢麗多彩。
2.俗語、諺語、歇后語等可為學生寫作積累豐富的詞匯。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星期天調查走訪、搜尋資料,積累俗語、諺語、歇后語等,如,歇后語:墳上跳舞——裝鬼;老奶奶坐蓬蓬車——討抖(討打);茅廁坎上摔筋斗——離屎(死)不遠了;茅廁坎上撿得帕子——不好揩(開)口;等等。這樣,不但讓學生增強了社會實踐能力,而且讓學生掌握了豐富的鄉(xiāng)土詞匯,在寫作時,學生既有詞可用,又能使語句富于幽默感,增加文采,具有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
總之,家鄉(xiāng)是學生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鄉(xiāng)土文化底蘊豐富。在語文教學中,合理地滲透鄉(xiāng)土文化,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優(yōu)化了教學結構,增強了教學趣味,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激活了學生的情感,起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