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寧
某名師曾提到自己上課中的一段插曲,面對學生思維的遲滯,教師啟發(fā)說:“你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學生哄堂大笑,教師不解,經(jīng)詢問后才明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學生還真是沒有幾個人見過豬,更別說滿地滿圈的豬跑了。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前幾年流傳的一個笑話,教師在繪聲繪色地講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講了半天并無教師預(yù)料中的熱列回應(yīng),面對教師的疑問,一個學生怯生生地問:“老師,什么是‘缸?”是啊,什么是“缸”?觀看紅色經(jīng)典影片《南征北戰(zhàn)》,其中村里百姓推石磨碾糧食,學生問:那個大圓磙子石頭是什么“冬冬”?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時代發(fā)展了,學生所身處的社會背景迥異以前。他們的知識系統(tǒng)、生活體驗、情感經(jīng)歷與文本作者以及文本所涉及的時代、與引導(dǎo)他們解讀的教師們差別甚大,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的備課時,一定要研究教學對象,要清楚現(xiàn)在中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明白學生思維自身的特殊性。他們不再是幼稚的小學生,但又沒有達到大學生的水平層面,教師備課的出發(fā)點一定要從他們的實際出發(fā),知道他們在想什么,欠缺什么,需要哪些引導(dǎo)。學生已經(jīng)會了的、懂得了的,教師就不要再費時間羅嗦,知道哪些地方才是需要教師援手指引的,一定要講在最當講處。
“備學生”就是一定要站在學生“學”的立場上,考慮學生從哪兒學、教師從哪兒入手教,這些問題解決了,教師才會教得好,學生才會學得好,而不是只考慮教師怎樣講才精彩。這實際上也就是真正將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了實處,而不是只在口頭上說說。
現(xiàn)在社會中消失了的或者已經(jīng)鮮見稀有的,已不僅僅是司馬光的“缸”了。教師要想不“OUT”,不被視作外星人,真的必須是與時俱進,緊緊跟上,備學生,備學生的方方面面,以充分的預(yù)設(shè)、精心的準備來應(yīng)對新生代的莘莘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