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平
貌相與讀書
讀書與相貌是不是有關系,純屬國粹中神秘文化的一說。生子秀美,明眉皓齒,哪個為祖為父的不暢心快意?舊時代奉承人家的兒子,來一句“眉清目秀,書生相”,說者邈邈,聽者歡喜。至于若干年后,孩童漸長,或入塾就讀,或延師而教,“老師教吾讀書,吾教老師養(yǎng)豬”,由玩而頑,由頑而成浪子,大有人在。相貌確乎堂堂,只是泥塑金妝,動則掉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讓為父為祖的大失所望,深為憂痛,但也只能用“家門不幸”一句作罷,怪罪于“風水倒敗”,聊以自安。
也有如花似玉、冰雪聰明的孩子。但“小時雖佳,長大了了”似乎也是人間通病。倒是有些相貌普通、不大佳的孩子讀書讀成了家,讀進了仕。這下,丑小鴨變鳳凰,兒時從父母身上沒塑好的五官也變得饒有韻致,光彩照人,使人感受到讀書的營養(yǎng)足以換相,可以生神。佛家所謂“相由心生”,當不是誑言。
前時讀過一篇散文,那標題竟是《人丑就應多讀書》,讓人驚惶不已。讀書竟成了丑人的自救?未免過于苦楚。讀書應當是快樂的,時下提倡的是悅讀!但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那一個時代不是在褒揚苦讀?三更起床,五更背誦,螢囊映雪,鑿壁偷光,頭懸梁,錐刺股,哪個讀書成名的不是苦出來的?就算到了而今的21世紀,哪個孩子不是被學生的書包壓彎了腰?“學海無涯苦作舟”,原是不分貌之美丑的。
貌相不佳,是與生俱來,除非去做“美容術”,否則無法改變其物理現(xiàn)狀。人生得漂亮,是一種資源,可以酌金交換,可以作價待沽,好像不止古時十里秦淮有之。近年不斷有貪官養(yǎng)情婦、美女違規(guī)升職的事曝出來,可見這種事也會與時進焉。這種資源交易,貌不佳者無法參與。但世上事總是有得有失,紅顏常多事端,而我不是紅顏,則可得安靜之境,少了許多煩擾,這正是讀書養(yǎng)性的好條件,未嘗不可以資源視之。資源就要用起來,用得正,用得好,終守得云開日現(xiàn),也算是應了那句“人丑就應多讀書”的話?“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腹有詩書,縱天生貌相依然,但投手舉足,意態(tài)全新,物理的丑再也掩不住意態(tài)的美。這時節(jié),早先那個“自嘆不如,自慚形穢”的情態(tài),就“慷慨送人”好了。
書與貪
“偌大的一間豪宅里,卻遍尋不見一本書?!边@是廣東省紀委辦案人員對落馬官員蔣尊玉印象最深的一點。
失意才讀書,好像自古皆然(得意前的苦讀另論)。一個權力在手,春風得意, 前呼后擁,眾星捧月中人,嬉笑怒罵,隨心揮灑,五官之欲,要之即來,哪有閑心來讀那些無關亨樂威儀的文字?廣東紀委辦案人員對蔣尊玉印象最深的這一點,似乎昭示其有今日,與不肯讀書有內在關系。
其實,也不盡然,很多老百姓一生沒有讀幾本書,做人做事卻很合乎國人心中的圣賢之道。佛教有大乘小乘,有講苦修苦研,方能悟覺,也有講一念之間,使可頓悟。六祖慧能,就不是讀書人,“本來無一物,何處生塵?!??關健還在于自己心中有沒有“塵?!痹?。鄉(xiāng)下人常說的“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金瓶梅詞話》里武松對嫂嫂說的“自家籬笆扎緊了,野狗自然入不來”,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話又說回來,能多些讀書恐怕總是比不讀書好。貴為深圳市政法委原書記的蔣大人,倘能在工作余暇“閉戶觀書,深自惕省”,往內圣外王上做些功夫,既增加些書卷氣,又少與那些“三教九流”呼朋喚友,說不定還能順風行船,再進一程。縱然仕途就此止步,起碼不至于落到今日“鐺鋃入獄”的“果報”吧?
不過,失意才讀書,對某些人來說,就是入獄之日,讀書之時。我有一個位至廳官的同學,也是“狂奔失蹄,貪金落馬”,在大墻內做“勞動者”,據(jù)探者稱,工余,便是讀書。
不知此君是否“悔不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