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濂
古時一文錢,類似現(xiàn)今的一分錢,是貨幣的最小單位,微不足道。如今一分錢已退出流通市場,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一分錢可了不得——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
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邊。
叔叔拿著錢, 對我把頭點,
我高興地說了聲:“叔叔,再見?!?/p>
這首《一分錢》兒歌,曾引領了一個時代的風標。
古人對一文錢亦不敢小覷。明代湖州知府陳幼學,在大堂上書一聯(lián)明志:“受一文枉法錢,幽有鬼神明有禁;行半點虧心事,遠在兒孫近在身?!?一生自律甚嚴,決不妄取分毫。清人張伯行在江蘇、福建任巡撫時,對地方官員巴結、饋贈之風厭惡至極,特撰《禁止饋贈送檄》:“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之不值一文?!?使饋贈者見之卻步。
更有甚者,有因貪一文錢而掉腦袋、丟功名、丟官位的。據(jù)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載:崇陽縣衙有個管理錢庫的小吏從庫里偷了一文錢藏在頭巾里,被縣官張乖崖發(fā)現(xiàn)后受到責打。小吏不服,聲稱“我只拿了一文錢,算什么!難道你還能殺了我!” 張乖崖聞后揮筆寫下“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的判詞,立砍小吏的頭。
陳康祺《郎潛記聞》記載,清康熙年間,蘇州昆山名儒葉方靄曾在順治時科舉高中探花,卻因欠賦稅折合銀一厘,被革掉了功名。葉方靄不服,上疏陳情:“所欠一厘,準今制錢一文也。” 但被康熙駁回,“探花不值一文錢”,照樣從嚴處理。十年寒窗苦讀出的功名,因欠一文錢而丟。
沉起鳳《諧鐸》記敘了因一文錢而丟官的故事。清代有個南昌人以監(jiān)生入選為常熟縣縣尉,赴任前按例投名帖謁見江蘇巡撫湯斌,不料一連十往,湯斌拒不接見,傳出話來:“你不必去赴任了?!?此人大驚,忙問何故,答曰:“貪錢。”原來此人數(shù)年前在京中偶經(jīng)一書鋪,見一少年購書時掉下一文錢,便趕忙上前將錢踩在腳底,待少年走后拾為己有。當時有一老者坐在一旁,看在眼里,便向他請教姓名,然后冷笑一聲離去。這位老者就是今日的江蘇巡撫湯斌。
為一文錢被砍頭,丟功名,丟官位,看似苛刻不近人情,其實不然。為官者應是時代的表率,道德的楷模,面對不義之財,“取一文,我之不值一文”矣!
相較古人“取一文,我之不值一文”,而今有的貪官動輒貪取千萬上億,其“人”之所值,還能用我們聽得懂的數(shù)量單位來計量嗎?!
尊 嚴
一
什么是尊嚴?詞典上解釋是尊貴莊嚴,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不容侵犯。
二
人,是要有尊嚴的。
國家有尊嚴,民族有尊嚴,皆建立在人的尊嚴基礎之上。
三
柏楊有一本書叫《我們要活得有尊嚴》,開篇就為讀者寫下一段寄語:人,之所為人,第一是要自己有尊嚴;第二是要尊重別人的尊嚴,而且是誠摯地尊重。
四
“為人走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知道:人的身軀怎么能從狗洞里爬出!”這就是尊嚴!
五
十幾年前,媒體曾報道過一名在外資企業(yè)打工的青年工人不肯給粗暴無理的洋老板下跪的感人事跡。這個有骨氣的青年人雖然被洋老板炒了魷魚,但相較那些跪下去的打工者,他贏得了人格的尊嚴。
六
18世紀中葉,英國首相威廉·皮特在一次演講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即使是最窮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對抗國王的權威,風可以吹進這所房子,雨可以打進這所房子,但是沒有主人的同意,英王不能踏進這所房子,他的千軍萬馬不敢進入這間門檻已經(jīng)破爛的房子。后來這句話在傳播中演變成一句名言:“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边@就是窮人尊嚴的寫照。
七
尊嚴是人生的基石,是生命的血液。一個人什么都可以失去,但不可以失去尊嚴。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