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潔
摘 要:《桂河大橋》和《鬼子來了》都是二戰(zhàn)時期非戰(zhàn)爭的劇情片,導演大衛(wèi)·里恩與姜文風格個性鮮明,在影片中對不同民族文化有自己獨到的詮釋。兩個影片分別站在英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立場上,以自己的民族性格出發(fā),去反觀其他民族性格的特點。從導演文化認知的角度來比較兩個影片,會帶給我們對電影的認識上一些新的啟示。
關鍵詞:大衛(wèi)·里恩;姜文;文化;民族性格
《桂河大橋》與《鬼子來了》都是反映二戰(zhàn)時期,具有人文情懷的非戰(zhàn)爭的劇情片。相對于龐大的戰(zhàn)爭片來說,《桂河大橋》與《鬼子來了》有著自己獨特的“話語權”——對現(xiàn)實與歷史有自己深刻的揭示。隱藏在主流戰(zhàn)爭文化下的,多樣的文化的表達歸因于導演的文化認知,而導演大衛(wèi)·里恩與姜文的民族性格與對異族文化理解力的差異,影響著兩部影片的價值選擇。
首先,兩部影片的導演都為作品增添了鮮明的民族特性。
《桂河大橋》的導演大衛(wèi)·里恩是英國電影史上少有的具有史詩性拍攝風格的導演。在他許多作品中都充滿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如早期的作品《天倫之樂》,《相見恨晚》,還有后來由英國本土名作家狄更斯等人的文學名著改編的《孤星血淚》《霧都孤兒》等等。大衛(wèi)·里恩采用恢宏的場面,細膩敘述著其中包含著的民族文化與人性特征??缪箅娪芭d起以后,他導演的電影《桂河大橋》借助美國雄厚的經(jīng)濟,高額的資金投入,采用高超的技術,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戰(zhàn)爭史詩場景。最重要的是,在《桂河大橋》中,大衛(wèi)·里恩雄辯地闡釋了戰(zhàn)爭的荒謬性和破壞力,使生靈涂炭,而且戰(zhàn)爭重創(chuàng)了人類的心靈,使得人性扭曲和民族稟性異化。大衛(wèi)·里恩通過影片深刻審視不同種族之間、不同社會之間的內(nèi)在性,將美、英、日三國的文化與特點展現(xiàn)出來,并且對英國文化有獨特見解。尼科爾森上校固守英國紳士準則,作為一名戰(zhàn)俘的他拒絕干體力活,他的反抗最后得到妥協(xié),由他指揮戰(zhàn)俘繼續(xù)修橋。雖然英軍被俘虜,但是他們?nèi)钥梢源抵鴼g快的小調(diào),向日本人證明英國軍人的素質(zhì)。最終他指揮建造的橋梁,希爾斯發(fā)現(xiàn)其實很精美,以至于到后來希爾斯、喬埃斯、暹羅人葉等人炸橋,尼科爾森不能接受。他認為這是他指揮手下軍士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且這是英軍榮譽的象征。
相仿的是《鬼子來了》的導演姜文同樣是一位對本民族的意識形態(tài)極具關注力的作者型導演。從早期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開始,姜文就表現(xiàn)出了對時代的特有興趣和強烈關注。該電影講述了文革時期部隊大院孩子們的故事。姜文的作品充滿了性感與暴力,用著極具個性的創(chuàng)作手法,闡述著對本民族經(jīng)歷的看法和認識?!豆碜觼砹恕肥墙膶а莸牡诙孔髌?,姜文拍這部電影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改變一些抗戰(zhàn)題材的“老片”可能帶給觀眾,尤其是日本觀眾的一些誤解。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那些影片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激發(fā)了一些民族情緒與思考。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導演姜文說過:“一些老電影被日本人拿到日本去放,并以此教育日本的年輕人說:你們看,中國的老百姓哪一個不是間諜,他們哪個是穿軍裝的軍人?既然他們‘全民皆兵,我們就可以對他們‘全民殲滅。于是,我們的這些老電影成了他們掩蓋當年屠殺中國平民的借口。但事實上,那時候我們并沒有“全民皆兵”,那只是我們的一個愿景?!彪m然在《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影片中,展示我們?nèi)駞⑴c了小型游擊戰(zhàn),并且取得全勝?!豆碜觼砹恕窙_撞了這種完勝的寓言,包含著民族精神的前提下,解構(gòu)了以往經(jīng)典抗戰(zhàn)劇的模式。
姜文就說“我拍《鬼子來了》就是試圖讓觀眾明白,如果想避免我們大家都知道的那段不愉快的歷史,除了過嘴癮還有什么辦法”。比起其他的抗日電影,《鬼子來了》是真實樸素的,毀滅了抗戰(zhàn)童話,是冷靜地對抗日歷史進程進行了客觀的呈現(xiàn)與描述。沒有光輝的戰(zhàn)士形象,不存在文革后的荒唐可笑的抗日題材。而是真實地再現(xiàn)中國人,中國農(nóng)民,中國漢奸和日本鬼子。深入人性,剖析了中華民族和日本的民族特點,如日本“菊與刀”的兩面性。足以可見,兩位導演都是對本民族的歷史和命運進行過深刻思考的。
其次,在兩部影片中,導演對于自己民族的性格有自己獨到的展示。
《桂河大橋》中對戰(zhàn)俘營中英軍指揮官的刻畫,讓人們清楚地看到了英國人身上的特質(zhì)。首先在影片的開場就交代出英國的這一支隊伍是奉命投降的,而不是戰(zhàn)敗投降的,正如戰(zhàn)俘營長所說“你們拒絕英雄式的戰(zhàn)斗,卻來這里作苦力。”這本身就是信仰武士道文化的日本軍人所無法理解的。英國人認為投降不是恥辱,只要遵守《日內(nèi)瓦公約》,就不失為軍人之舉。英國人在俘虜營中堅持的是英式的體面,公約,文明。由英國軍官接管大橋的建設后,又把這種體面與所謂的尊嚴嫁接到了工程的建設上,為日本人建設出了一座可欲不可求的堅固的大橋。最后,竟充當起了保護大橋的職責。
為了維護英國人所謂的尊嚴與虛榮,體面,英軍竟然拋棄了做事的目的性與方向性。不能不說這是一種迷失。然而這種迷失是建立在強大的自信的基礎上的,從開頭至結(jié)尾的歡快的口哨歌到大橋竣工時英軍軍官對士兵的訓話,都能感受到這場戰(zhàn)爭必勝的強大信心和樂觀。
反觀《鬼子來了》中的中國農(nóng)民,愚昧的外表下是善良,這種善良就是“仁”的傳統(tǒng)。而恰恰是這種善良導致了無原則性和無方向性,這在當今的中國人身上經(jīng)常能看到。為了保住性命和平靜的生活,一味的妥協(xié)和輕信占領區(qū)的日本軍人,分不清敵我和天生的奴性。在沒有破壞自身生活的條件下,甘愿臣服于權統(tǒng)者的日軍而麻木不仁,讓我們以今懷古,感受到了抗日時期中國農(nóng)民血淋淋的
真實。
《鬼子來了》中的中國農(nóng)民的無原則性和《桂河大橋》中英國軍官的無目的性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后,兩部影片對日本軍人及日本人的理解又不盡相同。
《桂河大橋》中并沒有直接展現(xiàn)日本軍人的殘忍,而且在場面設置上,日本士兵的人數(shù)始終比較少,甚至少的可憐,讓人感覺到日本人出于的劣勢。影片還在細節(jié)上多處調(diào)侃日本人的剖腹自盡的自殺方式,暗示了外強中干的日本人的精神本質(zhì)。甚至還出現(xiàn)了處于焦慮狀態(tài)下日本軍官的哭泣場面。這部影片是大衛(wèi)里恩導演史詩性長片創(chuàng)作的開始,是一部“跨洋電影”。兼顧了大西洋兩岸英國觀眾和美國觀眾的欣賞口味。所以對日本人的詮釋帶有了強烈的主觀情緒和俯視的高姿態(tài)。日本人在影片中讓人感覺到寡不敵眾(人數(shù)上的),工程建設上的無能(技術上的),精神上的不堪一擊(剖腹和哭泣),貪小利(經(jīng)常被賄賂)。
而《鬼子來了》中的日本鬼子相近到我們身邊的人一樣,表情、相貌不會讓我們感到陌生,讓觀眾更易于融入劇情中,但有意識無意識的讓人感覺到恐怖的圍繞,直到最后時刻日軍獸性的暴發(fā),一切過渡的是那么的自然,真實。觀眾從開場開始的嬉笑到最后情緒跌倒谷底。片中對日本人真實性的展示,其震撼程度超過了《桂河大橋》中導演對日本人的主觀性的理解。在《桂河大橋》中日本大佐喝令英俘工作,把他們對于上級愚忠觀念帶給英軍,總部的恥辱就是你們的恥辱,而他們必須為總部賣命。在可是在《鬼子來了》中,日軍成了最后的俘虜,他們竟然沒有因為效忠而自殺。到最后花屋聽從了命令有條不紊地把恩人馬大三殺了。
總之,《桂河大橋》與《鬼子來了》使我們認識到不同民族文化思維的差異性。站在不同的文化立場,導演會有不同的文化選擇,并且導演的文化認知的差異會造成影片中展示的民族性格的不同。文學批評上有孟子的“知人論世”,電影導演的表達,同樣需要去“知人論世”。我們需要去關注他個人的經(jīng)歷與自身的性格,更需要去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民族文化環(huán)境。這樣,反觀不同民族的性格與價值取向,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導演的主觀表達與客觀寫實的深層涵義,從而加深我們對影片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露絲·本尼迪克特.《菊與刀》田偉華譯[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2011.
[2]游飛.《導演藝術觀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1.
[3]韓小磊.《電影導演藝術教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
[4]劉萍.《影視導演基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