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華濤
若干年前,面對“犯錯”孩子的辯解,我總會反問:“這是理由嗎?”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都認為自己的反問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在我看來,那些辯解只不過是孩子犯錯后的借口而已。作業(yè)未交只是因為忘記帶?應該是沒做而故意沒帶吧!廢紙是因為不小心掉在地上的?應該是沒將班級形象放在心頭才導致的結果吧!桌椅損壞不知道怎么搞的?應該是知道怎么搞的而不愿意說吧!因此,面對孩子們的辯解,我頻頻使用“這是理由嗎”來反問他們。在我看來,只有這樣才能讓這些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從而勇敢地面對自己犯下的錯,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的確,在我持續(xù)的反問中,班級一天天平靜起來,孩子們不再一有問題就找借口了。只是我忘了,我所面對的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他們嘴上不說,心里會服嗎?
教室過道上出現(xiàn)了幾片廢紙,很是醒目?!罢l扔的,怎么這么馬虎?”當我問孩子們時,所有的孩子都表示不是自己干的,甚至有人夸張地攤開雙手,表示這事跟自己一點關系都沒有。班級的掃帚昨天還是好端端的,今天便“身首異處”了。問孩子們怎么回事,所有的孩子都無辜地看著我,仿佛掃帚是自動解體了一般。我倒寧愿那幾片廢紙是憑空出現(xiàn)的,也寧愿那掃帚是自動解體的,但實際上不是那樣的,而是孩子們的心理上出現(xiàn)了問題。
班級開展讀書活動,書目是《夏洛的網(wǎng)》,我要求孩子們?nèi)耸忠粌?,每天都把書帶到班級來,有空就讀上幾頁。那天,我心血來潮,想檢查一下孩子們有沒有做到,便讓他們將書放在桌子上我來檢查。查著查著我便發(fā)現(xiàn)了不對勁兒——有一本封面沾染了墨跡的書,我先后至少看到三次了。好家伙,敢情我在前面查,他們在背后互相傳遞??!我權當沒發(fā)生這件事,繼續(xù)往下查,全班學生都過關了。
課后,我找了個借口將副班長請到辦公室——他坐在最后一排,任何我背后的小動作他應該都能盡收眼底。果然,他說的與我的感覺一致,的確有很多孩子“接濟”了沒帶書的孩子。更讓我沒想到的是,這樣的互相“接濟”在班級已經(jīng)上演過好多次了。在我一再保證不會透露是誰告訴我的情況下,這孩子還說了很多我所不了解的情況。原來,班上孩子之間慢慢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則”,面對老師的種種要求,凡是那些可能會被老師處罰的孩子,能夠幫到他們的同學要盡量提供幫助,要不就會被其他孩子認定為“不仗義”,受到其他孩子的冷落,以后別的孩子也就不會向他們提供類似的“幫助”了。
“為什么會這樣?”面對我的疑問,副班長欲言又止:“您不經(jīng)常說——”那一刻,我恍然大悟,這與我經(jīng)常反問孩子的“這是理由嗎”有關!
是的,這樣的反問的確能夠指出問題的所在,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所反思。但同時這樣的反問也透露出了對他們的不滿與懷疑,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損害了師生之間的互信,從而讓孩子感受到莫名的壓力。而在這樣的感覺下,孩子出現(xiàn)這種“趨利避害”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
明白這些以后,當再出現(xiàn)孩子犯錯后向我辯解的情況時,我再也不去反問他們“這是理由嗎”了,而是用更為平和的語言,在相對輕松的氛圍中與孩子共同分析出現(xiàn)的問題,使他們明白怎么做才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