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公主嶺市八屋鎮(zhèn)衛(wèi)生院,吉林四平 136115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慢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動脈血壓持續(xù)升高,是心腦血管病主要危險因素。目前,我國高血壓患病率約30%,具有發(fā)病快、超高病死率、致殘率的特點,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均造成嚴重的壓力及負擔[1]。由于高血壓治療存在“天花板效應”,因此高血壓管理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關鍵,早治療早獲益。該研究中所有患者進行了一年以上的早期管理,通過觀察和分析所有患者血壓控制情況、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探究高血壓早期管理對心腦血管病患病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對2013年2—12月某院收治的500例高血壓體檢患者進行回訪調查。其中男性患者265例,女性235例;年齡為 38~75 歲,平均年齡為(54.6±4.5)歲,患病時間5~20年,平均患病時間(11.3±4.5)年。所有患者均有吸煙史,且煙齡在5年以上者187例,嚴重酒癮患者179例,肥胖患者134例。高血壓分級:Ⅰ級高血壓195例;Ⅱ級高血壓173例;Ⅲ級高血壓132例。心腦血管患病例數包括腦卒中43例,冠心病31例,腎損害29例。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自愿接受調查研究。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國內高血壓的診斷采用2000年中國高血壓治療指南建議的標準:分為Ⅰ 級高血壓、Ⅱ級高血壓、Ⅲ級高血壓,見表1所示。
表1 高血壓分級標準
②排除嚴重呼吸系統疾病、腎功能障礙、惡性腫瘤以及有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患者。
對500例患者采取電話、上門、郵件等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訪問。收集患者基本信息、高血壓病史、自我管理情況、危險因素、終點事件、心血管病狀況及治療、用藥情況。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等相關檢查,了解患者身體狀況。將調查狀況與患者早期管理前各項指標進行對比。
①所有患者在早期管理前均進全身體檢,并建立電子健康檔案。詳細了解患者一般資料。②成立高血壓研究小組對本次研究過程進行監(jiān)督和管理。安排醫(yī)護人員定期集中培訓,復雜患者生活方式教育和監(jiān)督,每個月隨訪1次,對早期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弊端和影響因素進行動態(tài)追蹤干預。③根據血壓分級和體檢檔案,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管理方案,以改變患者生活方式為主,醫(yī)療建議其次,以1年為期,每月根據患者各項評估指標進行綜合評定,作為調整管理方案依據。④生活干預。囑咐患者合理飲食,戒煙忌酒,控制鈉鹽的攝入量,多進行有氧運動,如做廣播操、打太極拳、羽毛球等。每次運動持續(xù)時間保持在15~30 min左右,以身體出汗或感到疲乏為止,結束后散步10 min,恢復身體機能,但嚴重高血壓患者運動不宜過多。保持樂觀心理,患者每6個月需向心血管專家進行健康咨詢,每3個月健康管理顧問致電或上門隨訪,此外還需在患者群體中定期組織高血壓控制專題講座,健康生活專題講座,并為患者發(fā)放相關書籍資料和音像資料。⑤藥物治療。患者應遵從醫(yī)囑,按規(guī)律服藥,持續(xù)進行降壓藥物治療,切忌隨意停藥,否則易導致血壓波動幅度過大,對心血管造成不良影響;同時血壓不宜降低過多,避免影響腦供血不足,甚至腦梗死。
對管理前后血壓狀況和心腦血管患病率進行觀察分析。血壓達標:血壓收縮壓<140 mmHg,舒張壓<90 mmHg[3]。控制穩(wěn)定率=血壓達標例數/總例數×100%。
將上述所有患者的所有數據結果均采入到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正態(tài)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正態(tài)計數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正態(tài)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對比采用 t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①實施早期管理前,血壓控制穩(wěn)定率53.2%,血壓達標率19.6%,管理后血壓控制穩(wěn)定率72.4%,血壓達標率59.2%,兩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890,χ2=32.839,P<0.05)。管理前后患者血壓水平和各項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2。
②早期管理后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為14.8%,明顯低于管理前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31.4%,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3。
高血壓屬臨床常見多發(fā)性疾病,且危害嚴重,據臨床資料顯示,我國高血壓并發(fā)人數呈不斷上升趨勢,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所引起的并發(fā)癥是大部分高血壓患者致死與致殘的重要影響因素,證實了高血壓與心腦血管疾病疾病息息相關[4]。因此,對患者實施高血壓早期管理能有效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
表2 早期管理前后患者體質量、總膽固醇、血肌酐水平比較(x±s)
表3 管理前后心腦血管時間患病率對比[n(%)]
該研究中所選取的500例患者中包括煙齡在5年以上的患者187例,嚴重酒癮患者179例,肥胖患者134例。蘆燕玲等人[5]的臨床相關研究顯示,攝入鈉鹽量、高脂肪、高熱量過多的食物,長期缺乏鍛煉,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均會導致血壓和血脂增高,加速動脈硬化生成,冠心病與腦卒中的患病率與血壓收縮壓、舒張壓呈正相關,與本次研究相符,在對所有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早期管理后,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明顯降低,充分證明了通過作息規(guī)律、健康飲食、每天堅持運動鍛煉、定期監(jiān)測血壓、規(guī)律服藥,進行良好的自我管理,可有效降低心腦血管疾病患病率。
吳愛明等人[6]在研究中表明,基線血壓值高于正常范圍(收縮壓>140 mmHg,舒張壓>90 mmHg)的患者,患冠心病的風險高達42%,患腦卒中的風險達39%,收縮壓每升高10 mmHg,舒張壓每升高5 mmHg,患冠心病和腦卒中的風險相對增加2.3%。該研究對500例高血壓患者進行早期調查研究發(fā)現,血壓控制不穩(wěn)定患者患心腦血管病的幾率要高于血壓穩(wěn)定患者,與上述研究結果相符。因此,血壓控制對心腦血管疾病患病率影響重大,若在患者早期血壓在可控范圍內時,對其進行有效管理,控制血壓的穩(wěn)定性,可降低其心腦血管疾病患病率,該研究對患者實施早期管理后,血壓控制穩(wěn)定率72.4%,血壓達標率 59.2%,收縮壓下降(16.48±2.09)mmHg,舒張壓下降(10.78±0.69)mmHg,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為14.8%,明顯低于管理前心腦血管疾病患病率31.4%,充分證明了上述觀點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由于高血壓患者病情持續(xù)時間長,易受生活習慣和外界環(huán)境因素影響,且對心腦血管時間患病率有極大影響,需終生監(jiān)測血壓值和服用降壓藥物,因此高血壓需及早防治,在患病早期進行正確生活習慣指導和管理,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1]邢鳳梅,董巖,陶杰,等.單純舒張期高血壓對新發(fā)心腦血管事件的影響[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4,35(8):956-960.
[2]吳壽嶺,張穎,阮春雨,等.代謝綜合征對高血壓前期人群心腦血管事件的影響[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2,40(5):397-401.[3]譚曉桃.高血壓合并慢性腎臟病與新發(fā)心腦血管事件的關系[J].廣西醫(yī)學,2014,43(9):1306-1308.
[4]李富芳.探討高血壓患者不同治療依存性對心腦血管事件的影響[J].醫(yī)學信息,2015,29(31):221-222.
[5]蘆燕玲,潘偉琦.老年高血壓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新發(fā)心腦血管事件關系的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7(2):130-132.
[6]吳愛明,張冬梅,翟建英,等.高血壓合并心腦血管梗死事件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與中醫(yī)證候的相關性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11):1308-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