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志民 陳璐
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是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中國文化中心在海外積極開展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使駐在國人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全方位了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豐富駐在國人民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認知,提高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深入研究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基本職能和存在的不足,進一步加強建設,對于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現狀及基本職能
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是中國設在境外的文化交流機構。建設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與傳播、樹立國家形象和增強國家軟實力的一種手段。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建立,也彌補了以往文化團組出行訪問時間短的不足,提高了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實效性,對建設和發(fā)展穩(wěn)定的對外關系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1988年,中國在毛里求斯和貝寧設立了第一批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到2014年6月,我國已建成覆蓋五大洲,包括毛里求斯、貝寧、埃及、法國、馬耳他、韓國、德國、日本、蒙古、俄羅斯、泰國、西班牙、墨西哥、尼日利亞、澳大利亞、丹麥在內的16個中國文化中心。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在“優(yōu)質、普及、友好、合作”的宗旨下,以專業(yè)的水準,為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yè)的公眾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和文化活動,并與當地機構建立起伙伴關系,促進了雙邊文化交流,增進了相互理解,鞏固發(fā)展了中外友好合作關系。
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主要發(fā)揮三大職能。一是組織職能。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作為兩國文化交流的橋梁,在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中,通過舉辦各類演出、展覽、漢語教學、文體比賽、藝術節(jié)等文化交流活動,積極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國門。二是培訓職能。通過與國內外文化機構合作,利用中國文化中心的教學資源及遠程教育平臺,面向駐在國人民開展包括漢語學習、手工制作、武術教學等在內的多種培訓項目,以滿足駐在國人民的文化需求,并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增進兩國人民感情。三是信息服務職能。通過圖書館等信息資源的建設和對外開放,使駐在國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藝術、經濟社會發(fā)展成就及價值觀。
二、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面對當今世界各國之間日趨激烈的文化軟實力競爭,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利用自身文化信息資源與技術優(yōu)勢,通過開展各種培訓、學習和交流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向駐在國人民推廣和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蓬勃發(fā)展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在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方面正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同時,由于其目前還處于一個探索發(fā)展的階段,還有許多不足和困難。
第一,經費不足,資金投入保障機制還不健全。我們不妨對設在巴黎的中國文化中心和日本文化會館進行比較,日方在其文化會館的資金投入是中國文化中心的10倍,其展廳設施也足以與博物館媲美,無論從軟件還是硬件方面較之中國文化中心都更勝一籌,更具吸引力。投入不足、經費有限是目前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普遍面臨的一個發(fā)展瓶頸。政府財政投入有限,也沒有形成吸納民間投資的有效渠道,對社會資源整合不足,資金投入保障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
第二,人員缺乏 ,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起步較晚,相應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不夠完善,人才培養(yǎng)渠道狹窄,加之受經費不足的限制,造成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工作人員一人身兼數職的現象非常普遍。同時,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基礎設施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如圖書館建設,目前普遍面臨著文獻資源數量不足、針對性不強、更新速度較慢、新媒體資源使用率低、科技含量低、數字圖書館建設不到位等諸多問題。
第三,成效不足,對駐在國缺乏了解。目前在海外的中國文化中心普遍開設時間不長,對駐在國的社會風俗、歷史文化、宗教傳統(tǒng)等缺乏調研和了解,常常在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時繼續(xù)沿用國內的思維方式和組織方式,在文化表現形式上往往難以滿足駐在國人民的需求,致使一些文化交流活動的效果大打折扣。以在貝寧的漢語教學為例,由于采用的是為法國人編寫的教材,缺乏針對性,其中很多內容不適合物質生活相對貧困的貝寧人民,因缺乏切身體會極大地影響了當地學員的漢語學習熱情。
第四,分布不均,中國文化中心有待在更多國家得到推廣。目前,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主要分布在歐、亞、非三大洲,大多設在發(fā)展中國家。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作為中國設在境外的文化交流機構,應科學規(guī)劃,抓重點文化中心的建設,然后以點帶面。在分布上,應在考慮不同國家人口、區(qū)位、宗教、國情社情政情的基礎上謀求布局均衡,形成中華文化傳播渠道的網絡。
三、加強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思考和建議
1.拓寬投資渠道,吸納民間資本??梢圆扇∨c駐在國相關文化機構合作的方式,舉辦一些贏利性的文化活動。這樣既可以獲得一定的資金,又可以激勵中國文化中心不斷提高活動質量。還可以積極吸收民間資本與社會力量參與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建設。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可以通過與企業(yè)和社會團體的廣泛合作,獲得更快更好的發(fā)展。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還可以展開省部對口合作,就是在一定時期內與省級或市級文化部門開展對口合作,共同出資,優(yōu)勢互補,共同組織文化交流活動。這種形式的合作不僅可以擴大合作省份在海外的知名度,獲得更多的投資和旅游收入,同時也拓展了中國文化中心的資金來源和人員、技術支持,實現雙贏。
2.提高駐外人員素質,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人員方面,尤其是在師資方面,除國家公派的師資之外,還可吸納駐在國的漢語老師或曾在中國學習中文的當地人,方便其使用當地語言與當地人民更好地溝通交流,以取得更好的培訓效果。也可吸納中國文化中心的優(yōu)秀學員成為工作人員,這有利于提高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和當地民眾的關注度。同時,國內在選拔駐外人員的過程中,要注重考察其對當地社會風俗、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思想觀念的了解情況。在中國文化中心基礎設施建設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圖書館的建設。要加強圖書館文獻管理及文獻資源建設,豐富圖書數量,提高圖書質量,優(yōu)化文獻結構,增加適合國外漢語初學者的內容簡單生動或有中外雙語對照的圖書,多一些反映中國當代經濟建設、社會生活和價值觀的書。同時,要加強數字圖書館、網絡圖書館和影片放映館的建設,及時更新網絡資源和視頻資源,使更多的人能在更大范圍內對中國的時事政治、經濟建設成就、文化藝術成就、科學技術成就和社會生活有更深的了解,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
3.豐富文化表現形式,提高文化活動成效。在組織活動方面,要按照駐在國當地民眾的思維方式及風俗習慣,使文化活動更加接地氣,更好地被駐在國人民接受。在培訓教學方面,可以對學員分等級進行考核并頒發(fā)中國政府認可的等級證書,此舉有利于激勵那些準備來中國工作的人參加中國文化中心組織的漢語培訓。還可通過舉行各類漢語比賽,提高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和社會公眾參與度。除了面向成人及青少年開展的各類培訓教學之外,還可以面向兒童,開展趣味學習班,用生動活潑的方式讓駐在國兒童群體更加了解中國的社會生活和歷史文化,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有重點地舉辦那些廣受駐在國人民歡迎、已經擁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文化活動,形成文化品牌,將文化品牌做大做久,使之成為中國的文化名片。鼓勵海外文化中心結合駐在國國情積極開展文化創(chuàng)新活動,提高文化活動的成效。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吳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