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陽君
摘 要:賦與駢文這兩個知識點,是中學語文課程中的必修內容,對于部分教師和學生仍然存在認識上的誤區(qū),在兩者的基本釋義、結構形式、具體內容、異同比較等方面一知半解,模棱兩可。
關鍵詞:賦;駢文;誤區(qū);辨析
賦與駢文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時常出現的字眼,也是中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眾多語文教師和學生,對賦和駢文都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部分教師和學生仍然存在認識和理解上的誤區(qū),知道什么樣的文章是賦,卻不知道什么樣的文章屬于駢文,賦和駢文有何異同,卻道不出緣由。在兩者的基本釋義、結構形式、具體內容、異同比較等方面一知半解,模棱兩可。因此,在日常教學和學習中,師生有必要將這兩者區(qū)分清楚。
一、教學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一)定義籠統(tǒng)
什么是賦,什么是駢文,說不清楚,道不明白。認為賦就是駢文,駢文就是賦。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夠準確和全面。
(二)異同難分
賦和駢文在文體特點上有相同點,而且交叉部分較多,也有不同點,但能比較的內容較少,不同點也是區(qū)別兩者的關鍵。正是由于兩者的相同點占據主導,導致在日常教學和學習中部分師生很難進行準確區(qū)分,很容易對兩者產生認識上的誤區(qū)。
(三)運用狹窄
在日常教學和學習中,由于師生對賦和駢文的具體釋義和特點把握不準確,難以進行有效區(qū)分,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敢放手深入地給學生講授,學生在學習中的理解運用也相對較少。因此,也就形成了課程教學中的知識難點。
二、應該怎樣準確理解賦和駢文
要準確掌握賦和駢文,我們必須掌握兩者的定義、結構、特點等,并進行比較分析,找到側重點,這樣才能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
(一)什么是賦
1.賦的定義和起源
賦,我們可理解為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所謂文體,它是一個包含了作家時代、文學體裁、句式結構、內容情感、語言風格等內容的綜合體。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類似于后世的散文詩。簡單地說,它就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體裁樣式,屬于個類屬性定義,有文題標志,用賦作為文題后綴,如同行、序、辭、論、書、歌等,多側重于內容和情感表達,不注重追求句式結構和章法體式。
《楚辭》是賦的源頭,由詩過渡到賦是在屈原時期,以屈原的騷體為代表,叫騷賦。漢代司馬遷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后,日益向駢文方向發(fā)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不講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相對比較自由,稱為文賦。今天我們看到的賦,大多都是宋以后成熟起來的文賦,內容和結構特點傾向于散文,但不完全是散文,兼具詩歌氣質。中學課本中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雖然對于師生來說,賦比不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并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見端倪。一言概之,賦就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明麗爽暢。
2.賦的內容和結構特點
“鋪采摛文,體物寫志”是賦的特點的集中體現,說的就是賦的重點在于寫景,借景抒情。經常使用排比、對偶的整齊句法,既自由又嚴謹,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賦的似詩似文的特征,與現代文體中的散文詩有些相像。
具體而言,賦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句式錯落有致并追求排偶。二是語音上要求聲律協(xié)調,必須押韻。三是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四是內容上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飾是賦的一大特征。
比如,在蘇軾的《赤壁賦》中寫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睆淖掷镄虚g,我們不難看出上面提及的特點。
(二)什么是駢文
1.駢文的定義和起源
駢文又叫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是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習慣上也稱為“四六文”。駢文屬于共同屬性定義,雕琢句式結構和章法體式,側重于句式和結構形式。駢文興起于東漢,成熟于南北朝。對駢文影響最大的就是賦,所以在駢文的身上還看到賦的影子,也就出現了用駢文的結構特點寫賦,用賦的內容特點寫駢文的現象,比如庾信的《哀江南賦》。這就是為什么有人提出賦就是駢文,駢文就是賦的原因。駢文的代表作有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等。
2.駢文內容和結構特點
古人講究文、筆對應,文是指講究辭藻華麗、句式工整、聲韻和諧。筆是指表達意思明快,不講究句式聲韻等。駢文側重文,而忽視筆。今天的散文,則是側重筆。那么,根據賦的特點,賦就應該是側重筆,而非文。
駢文的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嚴格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并駕齊驅,所以稱為駢體。所以,駢文也是一種從修辭角度劃分出來的文體。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由于駢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內容的表達往住受到束縛,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而南北朝時期,亦不乏內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賦》: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鐘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釣臺移柳,非玉關之可望;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
三、賦與駢文的異同
(一)兩者之間的共同點
賦和駢文都是中國文學在不斷探索和發(fā)展中形成的一種新文體,都是我國文學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后世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借鑒和養(yǎng)分。賦和駢文有交叉部分,在句式上都以四六字句為主。音韻上要求和諧。文辭上講究辭藻和用典。所以,很多賦從句式結構上看屬于駢文,例如庾信的《哀江南賦》。
(二)兩者之間的不同點
賦與駢文有以下主要幾點區(qū)別:修辭上,駢文以對仗為主,賦以鋪陳記敘為主。句法上,駢文以對偶句為主,賦以排比句為主。音律上,駢文有時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韻,賦除平仄外還要求句尾押韻。題目上,絕大多數的賦以賦命題,駢文則沒有固定的文體標志。從用途看,辭賦用于描寫與抒情,駢文除此二者還可議論并充當應用文。
四、教學和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準確掌握定義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緊扣賦和駢文的定義,讓學生搞清楚“是什么”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強調“如何區(qū)別”等問題,這也是正確認識賦和駢文的根本所在。
(二)講清楚特點
賦和駢文在文體結構等方面,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課堂教學中,要對兩者的文體特點作個性和共性比較,讓學生全面地去理解。教師應該切忌一筆帶過或幾句話簡而概之。
(三)指出側重點
學生對賦和駢文的理解之所以是模糊的、半知不解的,很大程度在于說不清楚賦和駢文各自在文體特點上的側重點,賦側重于內容,駢文是從句式和結構來談的。
(四)要有區(qū)別方法
不管是教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必須對賦和駢文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一眼就能區(qū)別開。賦有明顯的文體標志,文章標題以賦為題綴,除此不能成為賦。駢文則只能從句式特點區(qū)分,具有駢文體現出的特點的文章就可以算駢文,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平時我們遇見的很多賦,也可以根據駢文特點,認定為駢文。
總之,我們要想清楚地區(qū)分開賦和駢文,單從定義上理解是不行的,必須要牢固掌握兩者的形式特點、各自側重點、辨識方法等,這樣才能讓我們在這一知識點上不犯糊涂、頭腦清晰。
參考文獻:
[1]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fā)展史[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2]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11.
[3]于景祥.中國歷代駢文話[M].遼海出版社,2010-0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