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中文來,英文不但富于抽象名詞,也喜歡用抽象名詞。英文可以說“他的收入的減少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中文這么說,就太西化了。英文用抽象名詞“減少”作主語,十分自然。中文的說法是以具體名詞,尤其是人,作主語:“他因為收入減少而改變生活方式”,或者“他收入減少,乃改變生活方式”。
中文常用一件事情(一個短句)作主語,英文則常用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皺M貫公路再度塌方,是今日的頭條新聞”,是中文的說法;“橫貫公路的再度塌方,是今日的頭條新聞”,就是英文語法的流露了。同理,“選購書籍,只好委托你了”是中文語法,“書籍的選購,只好委托你了”卻是略帶西化?!巴菩袊Z,要靠大家努力”是自然的說法,“國語的推行,要靠大家的努力”卻嫌冗贅。
巴仁(Barzun)等學者感慨現(xiàn)代英文喜歡化簡為繁、化動為靜、化具體為抽象、化直接為迂回,到了“名詞成災”的地步。
“名詞成災”的流行病里,災情最嚴重的該是所謂“科學至上”。在現(xiàn)代的工業(yè)社會里,科學早成顯貴,科技更是驕子,所以知識分子的口頭與筆下,有意無意,總愛用一些“學術化”的抽象名詞,好顯得客觀而精確。
中文也是如此。本來可以說“名氣”,卻憑空造出一個“知名度”來,不說“很有名”,卻要迂回作態(tài),貌若高雅,說成“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真是酸腐可笑。
在書評里,也已見過這樣的句子:“傳統(tǒng)寫實作品只要寫得好,豈不比一篇急躁的實驗小說更具可看性?”我實在不懂那位書評家何以不能說“豈不比一篇……更耐看(更動人)”,長此以往,豈不要出現(xiàn)“他講的這件趣事可笑性很高”一類的怪句?
在英文里,詞性相同的字眼常用and 來連接,例如 man and wife, you and I, back and forth。但在中文里,類似的場合往往不用連接詞,所以只要說“夫妻”“你我”“前后”就夠了。同樣地,一長串同類詞在中文里,也任其并列,無須連接,例如“東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禮樂射御書數(shù)”“柴米油鹽醬醋茶”皆是。中國人絕不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以及茶”,誰要這么說,一定會惹笑。同理,中文只說“思前想后”“說古道今”。可是近來and的意識已經潛入中文,到處作怪。
港報上有過這樣的句子:“起步更早及邁步更快”,這樣的文筆實在不很暢順,簡直是英文?!凹啊弊制茐牧酥形纳鷳B(tài),因為中文沒有這種用法。此處一定要用連接詞的話,也只能用“而”,不可用“及”。正如slow but sure在中文里該說“慢而可靠”或者“緩慢而有把握”,卻不可說“慢及可靠”或者“緩慢與有把握”?!岸敝疄檫B接詞,不但可表更進一步,例如“學而時習之”;還可表后退或修正,例如“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可謂兼有and與but之功用。
目前的不良趨勢,是原來不用連接詞的地方,在and意識的教唆下,都裝上了連接詞;而所謂連接詞都由“和”“與”“及”“以及”包辦,可是靈活而婉轉的“而”“并”“而且”等詞,幾乎要絕跡了。
介詞在英文里的用途遠比中文里重要,簡直成了英文的潤滑劑。英文的不及物動詞加上介詞,往往變成了及物動詞,例如look after, take in皆是。介詞短語又可當作形容詞或助詞使用,所以英文簡直離不了介詞。中文則不盡然。“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兩個片語不用一個介詞,換了英文,非用不可。
“歡迎王教授今天來到我們的中間,在有關環(huán)境污染的各種問題上,為我們作一次學術性的演講?!边@樣不中不西的開場白,到處可以聽見。其實“中間”“有關”等介詞,都是畫蛇添足。
“有關”“關于”之類,大概是用得最濫的介詞了。“今天我們討論有關臺灣交通的問題?!薄瓣P于他的申請,你看過了沒有?”在這些句子里,“有關”“關于”完全多余。最近我擔任“全國學生文學獎”評審,有一篇投稿的題目很長,叫“關于一個河堤孩子的成長故事”。十三個字里,“關于”兩字毫無作用,“一個”與“故事”也可有可無。
“關于”有幾個“表兄弟”,最出風頭的是“由于”。這字眼在當代中文里,往往用得不妥:
由于秦末天下大亂,(所以)群雄四起。
由于好奇心的驅使,我向窗內看了一眼。
由于他的家境貧窮,使得他只好休學。
英文在形式上重邏輯,喜歡交代事物的因果關系。中文則不盡然?!扒屣L徐來,水波不興”,其中當然有因果關系,但是中文只用上下文作不言之喻。上列的第一句,其實刪掉“由于”與“所以”,不但無損文意,反而可使文章干凈。第二句的“由于好奇心的驅使”并沒有什么大毛病,可是有點啰唆,更犯不著動用“驅使”一類的正式字眼。如果簡化為“出于好奇,我向窗內看了一眼”或者“為了好奇,我向窗內看了一眼”,就好多了。第三句如果刪掉“由于”“使得”一類交代因果的冗詞,寫成“他家境貧窮,只好休學”,反覺眉清目秀。
常有樂觀人士說,語言是活的,有如河流,不能阻其前進,所謂西化乃必然趨勢。語言誠然是活的,但應該活得健康,不應帶病延年。至于河流的比喻,也不能忘了兩岸,否則泛濫也會成災。西化的趨勢當然也無可避免,但不宜太快、太甚,應該截長補短,而非以短害長。
節(jié)選自余光中《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tài)與變態(tài)》(刊于《明報月刊》1987年10月號),有刪改,標題為編者所加。
【練一練】
(1) 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 “推行國語,要靠大家努力”是中文的說法,比“國語的推行,要靠大家的努力”簡單直接。
B. 現(xiàn)代社會,由于科技的推進,知識分子愛用學術化的抽象名詞,看起來客觀而精準,但有時不免酸腐可笑。
C. 中文相較于英文,在形式上不重邏輯,所以中文在表述上有很大弊端。
D. 中文西化的趨勢不可避免,但若生硬照搬英文表述,必然影響中文的健康。
(2) 下列對中文和英文中的介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學而時習之”中的“而”表示遞進,不宜翻譯為“以及”,可見“而”比較刻板。
B. 中文中大量出現(xiàn)“和”“與”“及”“以及”,是因為英文中and一詞的翻譯所致。
C. 若把“揚州十日”譯為英文應該加介詞in,翻譯為“ten days in Yangzhou”。
D. 根據(jù)作者的觀點,在“今天我們討論有關臺灣交通的問題”這句話中,“有關”這個詞完全多余。
(3) 請概括出文章中體現(xiàn)的中英文在表達上的差異。
【參考答案】
(1) C (原文說的是,中文雖不像英文那樣注重形式邏輯,但中文在行文中邏輯不言自明,沒有“中文在表述上有很大弊端”的意思)
(2) A (文中說介詞在英文中很重要,中文中的介詞“而”是比較靈活婉轉的)
(3) ① 中文常用一件事情(一個短句)作主語,英文則常用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作主語。
② 詞性相同的字眼并列時,中文里可不用連接詞,英文中則常用and連接。
③ 英文簡直離不了介詞,中文則不盡然。
④ 英文在形式上重邏輯,喜歡交代事物的因果關系;中文有時只用上下文作不言之喻。
(答出3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