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蕾
摘要:身體語言的用法,常常會在不知不覺中反映出人們最真實的感覺和最內在的需要與渴望,因此學生在課堂上的表情,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出教師課堂教學的效果。通過學生表情和肢體語言來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的效果,通過有效的提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習地理更輕松、更快樂、更有成就感。
關鍵詞:察言觀色;問題;地理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07-036-1
采用提問的方法進行教學,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都有悠久的歷史。特別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探討如何設計問題、用怎樣的形式提出問題才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地理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學中應善于設問解疑,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是地理教學方法的一大改善,尤其是在農村中學教學當中,缺乏相應的教學用具及多媒體教學,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課堂中的提問設置尤為關鍵,經過幾年教學,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問題的設置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問題的設置應有一定的難度
提問的目的是通過設疑、解惑,最終使學生實現知識和能力的提高。因此,設置問題應有適當的難度,使解決問題所需的思維水平處于“鄰近發(fā)展區(qū)內”,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當然,要使學生感到有一定的難度,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師本身要熟悉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按照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對學生知識、思維品德、技能、能力的具體目標確定提問的難度。如筆者在講《中國地理差異》時,設置這樣一個問題:“秦嶺——淮河一線兩側農村生活的差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學生學過秦嶺——淮河與氣溫和降水的關系,再來看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這個問題。但要總結出水熱條件不同這個答案還是比較困難的,學生還得經過一番認真思考。這樣既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設置問題應變換問題的深度,從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決策等不同的認識層次上提問,可以調節(jié)問題的難度。例如,在分別學習了各部分知識后,提出綜合性問題,讓學生認識整體特征。筆者在講述我國《東北地區(qū)》一節(jié)時,因為東北屬于北方地區(qū),就根據已學的《北方地區(qū)自然特征與農業(yè)》設置問題,讓學生自學。
二、問題的設置要新穎
學習情境是指新穎的學習任務,新奇才能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愿望,形成學習期待。問題的設置應注意新穎,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怎樣設計問題才能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呢?一方面是從學習的內容上選擇那些使學生感到新穎的知識設問。例如,“東北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特點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這類問題易使學生感到厭煩,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若換個角度提問:“東北地區(qū)房屋屋頂坡度大,墻體厚窗戶小,這是為什么?”這樣發(fā)問,學生感到特別新鮮,就會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波瀾,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完成知識的固化和深化。
三、問題的設置應有廣度
課堂教學中設置的問題一般是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因此,在設置問題時既要考慮到難度和跨度,同時還應考慮到大多數學生的認識水平,所設的問題應能讓大部分學生經過思考后可以回答得出來,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做到因材施教。如在學習《影響氣候的因素》一節(jié)中,了解地形對降水的影響,觀察《地形雨示意圖》。在學習條件一般的班級中,筆者設置的問題是:暖濕氣流在前進的過程中遇到地形的阻擋被迫抬升,會產生什么現象?為什么?背風坡少雨是什么原因?這樣通過問題讓學生觀察《地形雨示意圖》,了解地形對降水的影響。而在學習條件好的班級,筆者直接提問:“根據地形雨示意圖分析地形對降水的影響?!边@樣的提問可讓學生注重對地圖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通過讀圖來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問題的設置應注意準確度
課堂提問一定要有嚴密的邏輯性,精確發(fā)問,答案明確。如在《地球的運動》教學中,若提問:“地球公轉產生什么現象?”這個問題答案可以是季節(jié)變化,也可以是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或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變化,出現答案的多樣性,學生就難以答出精確的答案。其次,提問要有思考價值,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盡量避免出現答案為“是”或“不是”、“對”或“不對”的提問。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結合具體對象,進行精心設計,使問題具有“若隱若現、可望可及”的特點,設法把學生置于“發(fā)現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讓學生根據所學地理知識,分析各地理要素的因果關系和邏輯關系,從而提高地理思維能力。
五、問題的設置應有密度
問題的設置應有疏有密,給學生充分的思維時間。一節(jié)課不能提問不斷,猶如蜻蜓點水,學生不能進行冷靜而有效的思考,反而破壞了課堂的嚴密性和完整性;也不能沒有提問,不啟不發(fā)。每一個提問后,要有一定的時間停頓,以符合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促進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對問題考慮得全面。如講聚落時,提問人類會選擇什么樣的地方居?。靠此埔粋€問題,其實里面涉及的內容很多很廣。學生很難把聚落影響因素考慮全面,這是給他們合作討論的時間,盡量把問題想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