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單士兵
別讓改革發(fā)展毀于庸官懶政
??文/單士兵
李克強總理對庸官懶政現象的痛批,越來越頻繁,力度越來越大,話鋒語意,字里行間,也越來越透出強烈的“零容忍”意味。
最近一次責問,是在4月10日的東北三省經濟工作座談會上,“經濟形勢”本是這次會議主題,但是,李克強總理還是談了很多為官之道,其中就強調,“對于忽視民生、為官不為的‘庸政’‘懶政’,要‘動刀子’、‘出重拳’、公開曝光,堅決追責!”
再往前推想,在3月5日李克強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他就指出,有的為官不為,在其位不謀其政,該辦的事不辦,并強調對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而在年初的國務院第三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李克強也強調說:“身在崗位不作為,拿著俸祿不干事,庸政懶政怠政,也是一種腐敗。”
以上僅是李克強總理今年在公開場合的三次劍指庸官懶政,其實,自從上任以來,李克強還有太多次對庸官懶政現象的批評痛責。比如去年,他毫不客氣地指出,一些人抱著“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甚至“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態(tài)度,敷衍了事,就是“尸位素餐”。
盡管當前經濟運行總體平穩(wěn),但困難不容低估,特別是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在經濟新常態(tài)下,要統(tǒng)籌穩(wěn)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真正釋放市場活力,實現經濟穩(wěn)中有進的大業(yè),顯然離不開領導干部積極作為,敢于擔當,來激發(fā)新常態(tài)下的經濟活力。這也就是李克強總理為什么要強調“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干部精神面貌要有新狀態(tài)”的原因。
特別是,面對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政府必須成為最有力的推動者和倡導者,這對很多官員來說,無疑就是新挑戰(zhàn)、新考驗。如果官員在工作上沒有新狀態(tài),拿不出解決問題的新辦法,不能在政策上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來積極扶持,不能在資金上建立配套機制進行有效支持,不能在人才上通過激勵機制來積極引進,不能為創(chuàng)新氛圍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撐,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又怎么可能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呢?又怎么能夠把握住經濟新常態(tài)下出現的良好發(fā)展機遇呢?
經濟新常態(tài)需要官員拿出新狀態(tài),改革需要官員積極作為來煥發(fā)新的生機,民眾需要官員以創(chuàng)新擔當來提供更多的獲得感,絕不能再讓改革發(fā)展的機遇成果毀在庸官懶政上了,接下來,期待像反腐敗那樣,對庸官懶政現象進行亮劍,形成一個更有健康活力的官場生態(tài)。
這樣的教訓實在太深刻了。李克強總理在東北三省經濟工作座談會上就痛心疾首地說,“去年批給的土地,70%仍然處于閑置狀態(tài)!土地給了,一直閑著;錢下撥了,仍然‘趴’在賬上;項目批了,遲遲未見開工!政策再好,不干有什么用?政策千條萬條,不干就等于‘白條’!”。盡管中央的政策到位了,但向地方下達之后得不到官員的支持和配合,不能落到實處,可以說,庸官懶政讓地方錯失發(fā)展的良機,造成巨大損失,付出了極大代價。顯然,這種行為絕不會是孤例。
當前,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很多領域都是藍圖已繪,只待落實。如果容忍庸官懶政現象,就勢必直接影響到改革落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關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顯然,要避免形成“中梗阻”效應,就必須維持良好的改革氛圍,把握改革有利時機,激發(fā)改革者的“闖改創(chuàng)”精神。那種消極不作為的官場心態(tài),“尸位素餐”的庸官懶政,只會形成不良風氣,帶來懶散作風,渙散人的信心勇氣,使改革良機錯失,浪費公共資源,增加改革成本。
是到了對庸官懶政進行徹底問責的時候了。為此,當前圍繞改革和發(fā)展,必須通過對制度的梳理和完善,來建立健全對權力監(jiān)督的新機制,來明晰官員“作為”的法定職責的標準,為官員確定“權力清單”,厘清“責任清單”,進而建立相應的問責制度。特別是要利用好“績效審計”這樣的評估手段,形成真正“問責風暴”,讓所有“庸官”無以遁形,讓“懶政”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