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芳
超廣譜β-內酰胺酶菌株研究及耐藥性分析
李建芳
目的 探討β-內酰胺酶(ESBLs)分離率增高原因, 對ESBLs進行藥敏分析及耐藥率對臨床抗感染治療的影響。方法 超廣譜β-內酰胺酶檢測:藥敏紙片頭孢他啶/克拉維酸和頭孢噻肟/克拉維酸分別與頭孢他啶和頭孢噻肟抑菌環(huán)直徑相差≥5 mm,判斷為陽性, 即為產(chǎn)超廣譜β-內酰胺酶菌株。藥敏試驗:用DL-96細菌測定系統(tǒng)隨機體外診斷試劑板測定藥敏。結果 384株細菌中, 產(chǎn)β-內酰胺酶100株(26%)。分別產(chǎn)自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產(chǎn)β-內酰胺酶、陰溝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和枸櫞酸桿菌。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敏感率100%, 頭孢西丁敏感率100%, 全部產(chǎn)β-內酰胺酶細菌對碳青霉烯類、頭霉烯類全部敏感, 對β-內酰胺類/酶抑制劑敏感率也較高。結論 開展ESBLs菌株的檢測對指導臨床抗感染治療合理用藥十分重要。
超廣譜β-內酰胺酶;抗生素;耐藥質粒;耐藥菌;耐藥率
隨著廣譜抗菌藥物的應用, 尤其是第三代頭孢菌素的廣泛使用, 細菌耐藥現(xiàn)象日趨嚴重, 產(chǎn)超廣譜β-內酰胺酶菌株也愈來愈多, 給臨床治療帶來強大壓力。為分析其原因,了解本院ESBLs分布情況及耐藥情況, 本院將近1年分離的384株陽性菌株進行ESBLs檢測, 為配合臨床治療, 對藥敏情況進行探討,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菌株來源 384株陽性菌來源于2013年1~12月本院門診和病房患者, 以ICU病房患者居多。分離標本為痰液、尿液、分泌物, 對送檢標本進行常規(guī)培養(yǎng)35℃孵育18~24 h和鑒定, 采用紙片擴散法檢測ESBLs。質控菌株為大腸埃希菌ATCC25922, 肺炎克雷伯菌株ATCC700603。操作遵循《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
1.2 藥敏紙片及鑒定板 藥敏紙片和M-H瓊脂為北京天壇藥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chǎn)。頭孢噻肟(CTX)30 μg, 頭孢他啶(CAZ)30 μg, 頭孢他啶/克拉維酸(30 μg/10 μg), 頭孢噻肟/克拉維酸(30 μg/10 μg)。藥敏鑒定板為珠海迪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
1.3.1 超廣譜β-內酰胺酶檢測 將產(chǎn)ESBLs菌株按K-B法制備菌液和接種平皿, 采用頭孢他啶/克拉維酸與頭孢他啶, 頭孢噻肟/克拉維酸與頭孢噻肟藥敏紙片, 經(jīng)35℃孵育18~24 h觀察結果, 頭孢噻肟/克拉維酸和頭孢他啶/克拉維酸分別與頭孢噻肟和頭孢他啶藥敏紙片抑菌環(huán)直徑相差≥5 mm, 判斷為ESBLs陽性, 既為產(chǎn)超廣譜β-內酰胺酶細菌, 同時用DL-96細菌測定系統(tǒng)隨機體外診斷試劑板驗證ESBLs。
1.3.2 藥敏試驗 運用珠海迪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DL-96細菌測定系統(tǒng), 按照其操作方法用細菌測定系統(tǒng)隨機體外診斷試劑板測定細菌藥敏。
2.1 384株細菌產(chǎn)ESBLs檢測結果 384株細菌中, 產(chǎn)β-內酰胺酶100株, 占26%。其中176株肺炎克雷伯菌產(chǎn)β-內酰胺酶55株, 占31%;128株大腸埃希菌產(chǎn)β-內酰胺酶36株, 占28%;31株陰溝腸桿菌產(chǎn)β-內酰胺酶3株, 占10%;40株銅綠假單胞菌產(chǎn)β-內酰胺酶5株, 占13% ;9株枸櫞酸桿菌產(chǎn)β-內酰胺酶1株, 占11%。
2.2 100株ESBLs細菌對18種抗生素的耐藥情況, 見表1。
表1 100株ESBLs細菌對18種抗生素的耐藥情況(n, %)
從結果中可以看出, ESBLs菌株檢出率較高, 384株細菌中共檢出產(chǎn)ESBLs菌株100株, 總檢出率為26%, 這是由于廣譜抗生素的廣泛使用, 細菌耐藥現(xiàn)象日益嚴峻, 這給臨床治療帶來很大壓力, 應引起臨床醫(yī)生重視, 說明合理使用抗生素至關重要。肺炎克雷伯菌檢出率為31%, 所占比例最高, 大腸埃希菌次之為28% , 陰溝腸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及枸櫞酸桿菌檢出率分別為10%、13%、11%。整個檢驗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分離率占主導地位, 由于耐藥質粒的播散, 很少產(chǎn)生ESBLs的陰溝腸桿菌和枸櫞酸桿菌也出現(xiàn)了超廣譜β-內酰胺酶菌株, 說明ESBLs已不局限在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 不斷的向腸桿菌科其他菌種及腸桿菌科以外的異種菌間蔓延, 致使產(chǎn)超廣譜β-內酰胺酶菌珠越來越多, 這種情況不容樂觀。以上統(tǒng)計客觀的反映了本院ESBLs的分布情況, 為本院抗感染治療提供幫助。
ESBLs由質粒介導, 從TEM-1、TEM-2和SHV-1的1個或數(shù)個氨基酸突變而來, ESBLs的產(chǎn)生是由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尤其是第三代頭孢菌素藥物的使用, 在抗生素選擇壓力下, 一些菌株會產(chǎn)生ESBLs, 水解或滅活β-內酰胺類抗生素,造成對抗生素的耐藥, 耐藥基因為質粒介導尤其肺炎克雷伯菌多數(shù)含有SHV-12和 SHV-29兩種酶, 這些產(chǎn)酶菌株可在同種或異種菌間接合、轉化和傳導而轉移, 使敏感菌變成耐藥菌, 引起交叉感染和耐藥菌擴散。產(chǎn)生超廣譜β-內酰胺酶, 無論體外藥敏如何, 用青霉素、頭孢菌素類和單酰胺類藥物如氨曲南治療均無效, 往往體外藥敏試驗不能很好的反映這種現(xiàn)象。從表1顯示, ESBLs雖對頭孢菌素有很高的耐藥率, 仍有一定的敏感性, 這會誤導臨床用藥。
ESBLs不僅對頭孢菌類存在嚴重耐藥, 對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和磺胺類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藥, 產(chǎn)酶菌珠比非產(chǎn)酶菌珠耐藥率高, 表1顯示慶大霉素耐藥率46%、阿米卡星耐藥率39%、環(huán)丙沙星耐藥率34%、左氧氟沙星耐藥率29%、SMZ耐藥率80%, 這是因攜帶ESBLs的質粒上可同時攜帶對氨基糖苷類和喹諾酮類等多種藥物的耐藥基因, 導致對這些常用藥物較嚴重的交叉感染。從表1可見, 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敏感率100%, 頭孢西丁敏感率100%, 全部產(chǎn)β-內酰胺酶細菌對碳青霉烯類、頭霉烯類全部敏感, 對β-內酰胺類/酶抑制劑敏感率也較高, 因此治療由ESBLs引起的感染最有效的藥物是碳青霉烯類、頭霉烯類, 其次是β-內酰胺酶酶抑制劑復合藥。
隨著質粒介導的超廣譜β-內酰胺酶發(fā)生率的不斷增加,多重耐藥不斷出現(xiàn),給臨床治療帶來很大困難, 要避免耐藥性的產(chǎn)生及蔓延,從根本上控制ESBLs的分離率, 除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外, 如情況允許可隔離患者, 防止耐藥細菌擴散和傳播。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1.128
2014-12-02]
464000 河南省信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