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節(jié)日》
規(guī)格: 48×55×36cm
材質:鵝卵石
這是一件極具創(chuàng)意且有觀賞性的作品,作者在保留了石材外觀的同時,進行裝飾性刻畫,形成了圓雕與浮雕結合的別致面貌。耐人尋味的是,該作品源自于一塊破損而遭廢棄的苗族舂米用的舂具,歷經(jīng)四次雕琢(大自然與人工各兩次):江河之水自然沖刷,使原石呈渾圓石塊;先民將圓石塊雕琢成搗米用具——碓。碓因破損而棄之河谷,再受泥沙沖刷;藝術家偶爾撿到后,手工雕琢成為藝術品,命名為《節(jié)日》。
作品本身猶如苗族頭飾上的牛角,裝飾主題表現(xiàn)的也是盛大、歡快的苗族節(jié)日場景。苗族少女的人物面部處理上,采用適度的變形與夸張手法,抓住人物的個性特點,利用卵石獨有的質、型、色的特性,刻畫岀了一位深居大山中、身著節(jié)日盛裝、憨厚質樸的純情的苗家少女形象。人物的面部把控處理上突出情感特色,生動有趣。
古代玉石雕刻中也多有變廢為寶的經(jīng)典事例,比如巧奪天工的絕妙之作 “桐蔭仕女圖”就是用制碗剩下的棄料雕刻而成。在《節(jié)日》當中,作者對破損的一件生活用具進行了“變廢為寶”的巧妙改造,同樣顯示了極高的藝術素養(yǎng),簡潔的表達形式背后體現(xiàn)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造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