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喻 陳浩 張秀軍 王瑩 陳貢芳
【摘要】目的:了解大學生心理一致感與應對方式的狀況,討論心理一致感及各維度與應對方式的關系。方法與對象:采用心理一致感量表和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對162名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生進行調(diào)查。然后利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結(jié)果:(1)年級在心理一致感總分上F=2.849,P=0.061無顯著差異。(2)不同專業(yè)在心理一致感總分的方差分析結(jié)果有顯著差異(F=5.264,P=0.006)。(3)性別、是否獨生子女、城鄉(xiāng)在心理一致感總分上的比較t檢驗結(jié)果沒有顯著差異。結(jié)論 女生、農(nóng)村學生多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心理一致感水平更高。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一致感;應對方式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1-0443-02
關于心理一致感的研究近年來很盛行,Skarsater (2008) 一項對抑郁癥患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一致感與心理和身體的非健康狀況、憤怒情緒、抑郁情緒、攻擊行為和敵對行為都有很強的負相關[1]。本研究針對心理一致感和應對方式的作了聯(lián)系。
2 對象和方法
2.1 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方法選取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生共200名。
1.2 方法
1.2.1 調(diào)查工具 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進行資料收集,問卷由三部分構(gòu)成:Ⅰ一般情況調(diào)查表。Ⅱ心理一致感量表。采用Antonovsky編制(包蕾萍、劉俊升等人修訂)[2]心理一致感量表,共13題。Ⅲ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共20條目,2個維度。
1.2.2 調(diào)查統(tǒng)計方法 采用統(tǒng)一發(fā)放問卷、回收問卷,共發(fā)放200份問卷,有效問卷162份,有效回收率為81%。利用SPSS18.0軟件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
3 結(jié)果
3.1 一般情況分析
是否獨生子女在積極、消極應對方式的使用上有顯著差異(均p=0.006),是否獨生子女在應對方式總分上也有顯著差異(p=0.001)。城鄉(xiāng)來源的不同在積極應對方式上、消極應對方式上有顯著差異(分別p=0.001,p=0.002)。男生和女生在積極、消極應對方式上有顯著差異(分別p=0.000,p=0.001)。
3.2 性別、是否獨生子女、城鄉(xiāng)在心理一致感總分比較,見表1
注:*P<0.05;**P<0.01,性別、是否獨生子女、城鄉(xiāng)在心理一致感總分上的比較t檢驗結(jié)果沒有顯著差異。
4、討論
4.1 大學生應對方式的狀況分析
4.1.1 總體狀況 非獨生大學生在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方式均高于獨生大學生??赡苁欠仟毶优蛣e的孩子分享父母的關心和照顧,因此更多時候需要自己來解決問題,這樣長期的習慣可能養(yǎng)成其積極處理問題的習慣。農(nóng)村的大學生的應對方式顯著高于城鎮(zhèn);整體來說女生的應對方式高于男生。來自農(nóng)村的大學生,父母對其照顧會稍低于城鎮(zhèn)大學生,需要自身有更大的毅力和精神處理自身或是家庭瑣事,慢慢造就了處理外界應激的能力和承受力,使得其積極面對外界應激。農(nóng)村大學生的應對方式顯著高于來自城鎮(zhèn)的大學生。農(nóng)村子女承載著來自父輩的期望,因為條件的限制,父母希望孩子可以完成自己未完成或是為實現(xiàn)的夢想,太多的負擔和壓力可能阻礙著其行為方式,為了緩解自身壓力,可能就會采用逃避、幻想等一系列消極應對,這樣的方式也可以暫時處理問題。
4.2 大學生心理一致感的狀況分析
4.2.1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心理一致感總體水平處于中等水平。表明大學生了解問題的自信心和動機性自信心很高,而處理問題的自信心仍需加強。這一點也與前人的研究一致[3]。
5 結(jié)論
非獨生比獨生應對方式適當;鄉(xiāng)村好于城鎮(zhèn);女生比男生應對好。應對方式與心理一致感的可理解感維度呈負相關關系。本研究揭示了大學生心理一致感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保持和增進提供理論借鑒,對采用積極成熟的應用策略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Torbjorn Torsheima,Leif Edvard Aaroeb&Bente Wolda. Sense of coherence and school - related stress as predictors subjective health complaints in early adolescence:Interactive indirect or direct relationships[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1( 53) :603-614
[2]包蕾萍,劉俊升,周穎. 心理一致感量表( SOC -13) 的信效度初步研究[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6,20( 5) :299-301
[3]劉俊升,周穎,包蕾萍等. 青少年心理一致感水平及其與應付方式的關系[J]. 心理科學,2006,29( 5) :1107-1110
?通訊作者、指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