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寧
尊重是人的最高層次的心理需要。這不僅是教師的心理需要,也是學生的心理需要。而教師往往忽略了學生的這一層心理需要。從小被人尊重的人,有很強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或者說學生會努力用完善的人格來維護自己做人的尊嚴。被人尊重的學生也會去尊重別人,如果我們所有的學生都是這樣,那么我們整個民族的自尊感就會提高。
在實際和教育教學過程中,尊重和關心學生與教學管理是和諧共存的。
1.關心、尊重每個學生
關心尊重每一個學生既是教師樹立威信的必要前提,更是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創(chuàng)設良好的班級學習環(huán)境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認為教師是真理的化身,是課堂的主宰者。而現在教師面對的是自立意識漸強的學生,因此,教師不可再以唯我獨尊、君臨天下的姿態(tài)來俯視學生。教師應善于以親切的眼神、和藹的態(tài)度、熱情的贊語來密切師生之間的關系。尊重每一個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并虛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平等地對待成績不同的學生;平等地對待智力、能力不同的學生;平等地對待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教”,教師的這種人格力量折射到學生身上,會使學生充分地發(fā)揮其聰明才智,同時也能為班級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2.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予以特殊的關愛
常言說,寸有所長,月有圓缺,學有遲速。學生的差異是必然存在的。教師必須承認并重視差異,使各種類型的學生都得到關注與尊重,都獲得應有的發(fā)展。在一位教師的眼中,班級是沒有“差生”的,只有學習困難的學生。這些學生更需要特別的理解、關愛、幫助。著名教育學家、特級教師韓鳳珍說:“難教的學生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學生;所有好教的學生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學生,教育者就是千方百計地保護學生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說:“自尊心是人性的頂峰”,激發(fā)學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頭一條金科玉律”,而且他還十分形象地指出,對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附的露珠”。因此,教師切不可僅憑成績來評定一個學生,尤其是成績差的學生。教師的職責是在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的指導下,分析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發(fā)展?jié)撃?,使他們深切感到教師的尊重與期望。同時使他們恢復自尊心,增強自信心,有了為實現理想而奮斗的勇氣和力量。也許今后他們在人生道路上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只要有了這樣的信心與勇氣,就能克服一切困難,戰(zhàn)勝挫折,最后成為一個成功者。
3.處理好關心、尊重學生與嚴格管理的關系
尊重、關心學生并不意味著姑息、遷就犯錯誤的學生,對違紀的學生一定要“嚴格有度,要求有法”。談及從嚴治班,陳舊教育觀往往認為一定是“嚴格的制度,嚴肅的批評、嚴厲的處罰”。誠然,嚴格的管理可能營造班級鴉雀無聲的氛圍,可以使學生養(yǎng)成順從、馴服的習慣,但這種氛圍的營造與習慣的養(yǎng)成是以導致學生表里不一、師生之間容易關系到對立情緒為代價的。真正的、科學的、藝術的班級管理應是嚴格管理與民主管理的有機結合,注意把握好學生自主與教師嚴格管理的關系,使班級形成既生動活潑又紀律嚴明,既能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又能使教師的引導作用得到充分體現的局面。一旦實現了這樣的目標,學生就會覺得在這個班級學習、生活是幸運的,從而產生自信心和自豪感,相信在這個集體,通過自己的努力就一定取得長足的進步。
教師尊重學生,在師生之間建立起平等、自由、同情、關心、寬容、鼓勵、幫助的關系,這樣師生間的交流就促成一個完成的真實的人格整體性的生成與超越,實現了真正的教育。
作者單位:寧夏彭陽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