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欣蔚
摘 要:關于人性論的問題,我國自先秦時期就開始了討論,在先秦思想家在人性論的探索中有兩個分歧最大的對立觀點,即性善論和性惡論,它們的代表分別是孟子和荀子。旨在通過比較分析孟荀的人性論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的人性論加以總結和提煉,并對其當代價值進行探索,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提供傳統(tǒng)文化的借鑒。
關鍵詞:孟子;荀子;人性論;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1-0220-02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早有對于人性之始的探究,同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孟子與荀子在人性論問題上有著不同的觀點,但也都承認將“惡”轉(zhuǎn)化為“善”的可能性,并積極尋找化惡為善的途徑。黨的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nèi)容是“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三個層面的要求、呼吁和引導。對孟荀人性論思想進行對比分析,深刻發(fā)掘其思想精髓,可以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
一、孟荀人性論思想的比較
孟子的性善論主張,人生來就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個“善端”,只要把他們擴而充之,就可以發(fā)展成為仁、義、禮、智四種道德品質(zhì)。而荀子的性惡論則主張,人天生就是惡的,必須通過“化性起偽”,把人的惡性轉(zhuǎn)化成為善性。兩個人的人性觀既有許多不同之處又有許多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深入分析和比較他們的人性論觀點是很有意義的,下面就對它們的異同進行一下探討。
(一)二者人性論思想的不同點
首先,兩種思想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不同。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中期,韓趙攻入魏,魏攻入趙,秦擊魏,齊攻入燕,燕攻入齊都發(fā)生于這一時期,被侵略國的人民奮不顧身抵抗侵略的無私精神令他倍受感動,從而發(fā)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心聲。他由此認為人性天生就是善,于是他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避髯觿t生活于戰(zhàn)國末期,天下趨于統(tǒng)一,人民長期忍受戰(zhàn)爭之苦,渴望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維持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在人性方面他主張人性本惡,認為所謂“善性”是后天人為教化的結果,即“化性起偽”的結果,所以他很重視教育和環(huán)境,尤其是環(huán)境對人及人性的影響。
其次,二者繼承孔子理論的側(cè)重點不同。孟荀二人雖同屬儒家,但對孔子學說繼承的側(cè)重點不同,導致兩種觀點的分歧。孟子沿孔子仁學一路發(fā)展,倡導性善論。孟子以他特有的資質(zhì),過人的悟性,將孔子的仁學創(chuàng)造性的放在心上,指出人就是善之性。這樣,在儒學發(fā)展歷史上,性善論第一次明確了良心本心是自己成就道德的根據(jù),開通了心學的先河。荀子則重視孔子的禮學,提出性惡論。他以人之器官的欲望為性,由于人好利多欲,如任其發(fā)展勢必偏險悖亂,爭奪不止,所以人性為惡;善源于圣人教化,制度矯飾,是人通過認知之心知“道”后,依“道”而行的結果。
最后,二者在道德觀培養(yǎng)的途徑上存在分歧。孟子是要通過自律的方式完善自己,進而推己及人不斷地培養(yǎng)人們本身的“善端”;而荀子則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因此應該“化性而起偽”,即人性本身是惡的,道德培養(yǎng)是為了去除惡性進而才能獲得善性,他的培養(yǎng)方式是學習和禮儀規(guī)范的約束。
(二)二者人性論思想的相同點
孟子和荀子都十分重視個人后天的主觀努力,“性善論”和“性惡論”的總目標是相同的,都希望每個人向善的方向發(fā)展,在發(fā)展善性的過程中都必須經(jīng)過個人的努力,向圣人學習以獲得“善”。孟子認為人之不善或人的惡性與人性本善并不矛盾,那是由于主觀不努力向善修習和后天不良環(huán)境浸染的結果。荀子說:“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惡……故為之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在這里,荀子指出了化惡為善的過程。人性雖然“本惡”,但通過后天的修養(yǎng),便可以向善轉(zhuǎn)化。
另外,兩種觀點在修養(yǎng)和教化方面基本上也是一致的,他們都強調(diào)禮儀教化的重要意義。二者的區(qū)別僅在于孟子主張人生既性善,并通過后天的努力不斷強化其善的本性,而荀子則認為人之本性為惡,需要通過后天的學習教化達到善的境界。這也就是說,雖然孟荀二人出發(fā)點不盡相同,但最后卻殊途同歸,有著一致的最終目標。
二、孟荀人性論思想的當代價值
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孟荀人性論思想加以分析和利用,不僅會使傳統(tǒng)文化散發(fā)出時代的光芒與生命力,更會為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提供助力,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提供強有力的傳統(tǒng)根基。
(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中閃爍著孟子性善論的光輝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意在將我國建設成為現(xiàn)代化強國,現(xiàn)代化強國不僅要注重物質(zhì)方面的發(fā)展,更要重視精神層面的協(xié)調(diào)。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性的發(fā)端就含有仁義禮智的高尚品質(zhì),雖然并不成熟但業(yè)已具備基礎。我們所倡導的國家層面的民主、和諧基于人心的善源,基于對人性善的信任和憧憬。
孟子的性善論是實現(xiàn)仁政的理論基礎,是德治的前提。在孟子看來,人除了具有生理的本能即自然性外還具有社會性,而且人的社會性是人最為重要的屬性,因此他認為“仁政”之所以能夠?qū)崿F(xiàn)是由于人們都具有與生俱來的惻隱之心,善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并擁有“四端”,孟子的理想國度是建立在人們的善性和“善心”上的[1]。我國要建設成為富強的,民主的,文明的,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需要以德治國,而這正是孟子性善論的題中之義。
在樹立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民主是重要的一環(huán),是實現(xiàn)文明與和諧的重要途徑,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離不開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意愿,人民群眾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對國家事務進行管理。這種民主的制度歸根結底是對于人性善的信任和肯定,是一種在社會性層面上對人性“本善”的預設,體現(xiàn)了孟子性善論的主張。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里體現(xiàn)著荀子性惡論的嚴謹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其中的自由、平等是每個文明社會所追尋和向往的;公正、法制則是實現(xiàn)自由平等的基本保證,更是社會主義中國孜孜不倦的社會追求。荀子的性惡論認為人之初的屬性是“好利”、“惡害”的自然性,因此必須通過后天的完善和約束達到使人向善的目標,這種對人性嚴謹甚至嚴厲的勸學向善蘊含著公正、法制的萌芽。
荀子的性惡論對于人們重樹自我、完善自我,具有積極向上的推動力。荀子認為人的先天之性是自然生態(tài)屬性,趨利避害、好聲色耳目之欲,如果任這些“惡”的屬性發(fā)展下去將會造成社會的混亂[2]。因此,必須通過后天的學習、約束、督促等來實現(xiàn)由性惡向性善的轉(zhuǎn)化??梢哉f在荀子看來只有對人們的自然性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管理,才能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社會氛圍。
我國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需要依法治國,這就要求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必定要樹立起公正、法制的理念。十八大報告特別指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nèi)在要求,強調(diào)要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為主要內(nèi)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3],這正說明了公正的重要性和建立制度保障的重大意義。荀子性惡論中要求約束人的自然性,導人向善的觀點正是我們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倡導“公正”、“法制”的傳統(tǒng)基礎所在。
(三)“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內(nèi)彰顯著孟荀人性論的共同追求
“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是公民的基本道德準則,包含了對公民樹立良好個人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質(zhì)的要求與期待。孟子和荀子雖然對人性的初始狀態(tài)有著不同的觀點,但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導人向善,化惡為善。他們的這種觀點適于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道德層面的建設,并應在其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孟荀的人性論思想大相徑庭,但在培養(yǎng)人的善心、善念,勸人向善這一方面又殊途同歸。孟子通過強調(diào)人的善性,意在揭示人性為善的根源和基礎,目的是導人為善和誘人為善;荀子指出人的自然性具有的局限性和任其發(fā)展的危害性,得出人需要不斷學習,完善自身,以道德標準的教化“化惡為善”,其目的也是倡導人們向?qū)W求善。這些“向善”的思想都可以為今天的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公民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愛”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xiàn)中國夢的進程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提升公民道德素質(zhì),樹立“愛國、敬業(yè)、誠信、友愛”的思想觀念,需要立足于我國深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沃土和我們長期的努力。因此,要使公民真正樹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結合傳統(tǒng)文化,在人性論方面不僅要在人性善的基礎上給人們以信任和鼓勵,還應學習性惡論的客觀嚴謹,給人民群眾以正確的導向指引。
孟荀二位先哲所持的關于人性論的不同觀點從提出開始,已交鋒了兩千余年。作為后人的我們,自然不必再為這兩種觀點的孰是孰非而爭論不休,我們應該做的是去探求先哲們的思想精髓,體會其中的真味,學習其中至今仍熠熠生輝的思維智慧。對于我們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無論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我們應該繼承其中的優(yōu)秀部分,擇善而用,同時發(fā)揚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為實現(xiàn)中國夢在探索中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陳定閎.中國社會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119-120.
[2]閻鋼.內(nèi)圣外王——儒學人生哲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3]程浩.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J].廣東社會科學,2013(2).
[4]郭齊勇.中國古典哲學名著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6]王永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目標指向和實現(xiàn)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