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未君
朱德裳詩詠陳師曾
朱德裳《三十年見聞錄》(岳麓書社,1985年版)一書附錄中有《九君詠》詩,其一為《陳衡恪》,其詩并序如下:
衡恪字師曾。義寧中丞之孫、散原先生之子也,日本師范生。國變,入京師。湯濟武長教育,將畀以司長,辭曰:“不見任命,乃為佳耳?!被騿栔?,曰:“恐傷父心也。”居槐堂,與人無町畦。余亦罷官,居城外爛縵胡同。相去十里,往返無虛日。不甚求其作畫。劇賞余七絕詩,謂不減厲樊謝。至其所以然,至今未契也。癸亥八月丁繼母憂八日,暴疾卒。
世上誰相識,均言此畫師。鼎移能養(yǎng)志,藝好是駢枝。人與秋爭瘦,春來鳥不知。只憐頭白友,長憶讀碑時。
朱德裳(1874—1936),字師晦,號九還,湖南湘潭人。1903年以縣試第一名被選為留日官費生,同學中有楊昌濟、陳天華、劉揆一等。在日本習警政,并加入同盟會。留學期間著有《中國魂》,與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和鄒容的《革命軍》齊名。與黃興、蔡鍔、陳師曾、范源廉、仇亮交誼最深,曾擔任仇亮辦的《民主報》主筆。朱德裳先后在清政府民政部和民國政府交通部任職。其為官有鴻鵠之志,與黃興往來密切,為其出謀劃策,時人稱他為黃興的副官長。汪精衛(wèi)當年刺殺攝政王被捕,朱德裳游說肅親王善耆,經(jīng)其斡旋,才免除一死,后善耆的墓志亦是朱德裳所撰。其《九君詠》詩所詠除陳師曾外,另為張鶴齡、肅忠親王善耆、范源廉、梁煥奎、蔡鍔、黃興、仇亮和葉德輝。
朱德裳是中國現(xiàn)代警察制度的先行者,先后任清三品銜民政部僉事、警視廳右丞,并在民國政府交通部任職。袁世凱竊國之際,朱德裳曾撰《論社會主義》一文,名噪一時;1915年,蔡鍔也是在朱德裳資助下逃離險境,爾后在云南扛起反袁大旗。
官場沉浮,并未泯滅其書生骨氣。朱德裳1925年后辭官歸隱,潛心學問,埋頭著述,以詩書為伴。其有詩名,書法亦佳。著有《六書哲學》《管子注》《陽曲學案》《續(xù)湘軍志》等。1936年,逝世于湘潭縣城陶園。
朱德裳《詠陳師曾詩》序中有言“劇賞余七絕詩”,說明陳師曾對其詩評價頗高。朱德裳詩集愧未得觀,有文章說其赴日前曾與諸君登岳陽樓,有酒館題壁詩二首:“極目湖心劇可哀,一天煙雨隱樓臺。君山信有回天力,為送青青春色來?!薄芭c君攜手登樓日,正是長歌去國時。歌到北門門外柳,春風二月綠絲絲?!逼湓婏L可見一斑。
同時代人評價陳師曾,遠比后世研究者來得真切。說陳師曾“居槐堂,與人無町畦”,概言師曾初到京師,與人交往心胸開闊,并無門戶之見,可謂語簡意饒。詩中“鼎移能養(yǎng)志,藝好是駢枝。人與秋爭瘦,春來鳥不知”也頗能為師曾傳神寫照??上г陉悗熢娂形礄z得與朱德裳唱和的篇章。往事如煙,終有雪泥鴻爪。在《陳師曾印譜》中,有為朱德裳所刻印章多枚(圖1、2);在《陳師曾畫銅》中,亦有師曾為其書畫銅墨盒、鎮(zhèn)尺拓片三紙(圖3、4、5)。這足可供后世學子發(fā)思古之幽情,想象陳師曾居槐堂時,朱德裳住在爛縵胡同,他二人相距不足十里,談詩論藝、讀碑摹古,往來無虛日的情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