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東 王甍
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自2011年頒布至今已有三年,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現有的法律及規(guī)章制度在具體的實施及適用范圍上仍存在諸多問題,學術界和專業(yè)領域也存在諸多爭議。本文試以重慶巫文化的保護和開發(fā)為例,在現有法律和政策下,探求如何更合理地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開發(fā),實現其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知識產權;非物質文化遺產;巫文化
巫文化是上古時期人類在繁衍生息,推進社會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它也是人們對萬物有靈崇拜時期的文化的通稱。重慶的巫文化主要發(fā)源于重慶巫溪一帶,上古時屬巫咸國,曾經巫風熾烈,巫文化盛行。在其后的兩千多年時間里,巫文化雖然逐漸衰落,其中一些內容卻通過民俗活動、生產生活禁忌、民間藝術等方式保留下來,并且流傳到巫山、酉陽等周邊地區(qū),成為今天重慶巫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巫溪巫文化不僅歷史悠久且內容廣泛,這是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巨大優(yōu)勢,但同時也使知識產權的保護面臨比較復雜的狀況。因此,重慶巫文化的保護和開發(fā),也對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具有借鑒參考意義。
從重慶地區(qū)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巫山神女傳說,巫儺詩文(酉陽古歌)、巫溪民間故事、巫音、巫舞、儺戲、陽戲等,都體現出巫文化在民間文學、傳統(tǒng)音樂、舞蹈、戲劇等領域流傳和演變。針對分散于不同門類中的巫文化內容,其知識產權保護主要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1 依照現行法律,確定非遺持有人,保障非遺傳承人合法權益
從巫文化的歷史看,它并非起源于某一個人或者家族,而是在原始社會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根據國家對于非遺持有人的界定,巫文化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由明確的個人或者組織掌握并維持傳承的,其起源地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或者地方人民政府為持有人?!币虼耍貞c市政府以及下屬的巫溪縣、巫山縣、酉陽縣等區(qū)縣政府是巫文化的合法持有者和權益人。有了明確的法律主體,才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更為實際和全面的保護。
但現今巫溪及周邊地區(qū)保留傳承下來的哭嫁鬧喪、巫鼓舞、巫歌巫調,以及求雨、招魂、請神、上刀山下火海等民俗活動,其具體的內容規(guī)則和表現形式都只有極少數傳承人能完整掌握,且這些傳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巫文化的很多表現形式都面臨瀕臨失傳的窘境。因此,僅僅以政府作為法律主體還不夠,對巫文化的傳承人或傳承單位私權主體進行明確定位,才能更好地提升傳承人傳承和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目前,重慶市已確立的441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巫文化相關的傳承人有15人左右。其中有能完整講述巫山神女傳說的譚家蘭;保有酉陽古歌和巫儺詩文的張澤文、彭承善;能講述大量巫溪民間神話故事的宋明亮、杜正坤等。這些傳承人不僅可以依法將自己掌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用于商業(yè)活動獲取一定收益,還可依法享受國家、省、市和地方各級的專項補助。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強調的是精神文明的繼承和發(fā)揚,但只有非遺傳承人的物質生活得到保障,非遺的傳承才能有所保障。如果傳承人能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活動提升社會地位并獲取更為優(yōu)厚的生活條件,不僅能激發(fā)傳承人的積極性,對其周圍的群體也是一種有效的宣傳和示范,促使更多人加入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和保護。
2 從政策層面入手,強化地方政府的引導功能
現在許多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研究都強調要開發(fā)文化遺產的商業(yè)潛能,不能光等國家撥錢,而是要走入市場,自己掙錢養(yǎng)活自己。但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業(yè)價值開發(fā)中,如何保證文化品質不因盲目追逐商業(yè)價值而變質,還需要政府部門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審批、政策扶持、經濟資助和對市場運作的指導等各方面的行政手段來進行控制和干預,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在對巫文化的開發(fā)方面,重慶市一方面通過政府投資,建設巫文化博物館,對巫文化的相關實物資料進行保存;一方面通過舉辦巫溪巫文化節(jié)、中國華夏巫文化論壇等大型文化活動,將巫溪的自然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民風等提煉成符號。在巫文化節(jié)上,《羽巫盛鼎》《靈巫紀源》等以巫文化和上古“巫咸國”傳說為基礎改編而來的文藝節(jié)目被搬上舞臺,既保留了巫文化的傳統(tǒng)內核,又順應當代的文化審美需求。這種“政府牽頭、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文化產業(yè)開發(fā)模式,在獲得較大規(guī)模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保證了傳統(tǒng)文化內核的完整性和原生性,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fā)中經濟與文化的雙贏。
3 從民間個體和保護機構入手,積極發(fā)揮社會力量
這里所指的民間力量,不是非遺傳承人,而是指那些長年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集和研究的民間團體及個人:相關社會文化團體、高校中的文化研究機構、藝術工作者以及一些民間藝術收藏家是其中的主體。正如前文所說,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僅靠政府的資助和扶持是遠遠不夠的。相對于政府的行政手段,民間力量具有靈活敏銳、專業(yè)針對性強的特點,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法律和行政之外的有力補充。
以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的雕塑家江碧波教授為例,她多年來醉心于對巫文化的研究和發(fā)展,將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巫文化緊密結合起來。江教授從巫文化中獲取靈感,先后創(chuàng)作了群雕《靈巫洞十神像》《遠古靈山十大巫師》,大型國畫《神女十二峰》《羊大為美》《蛇巴之山巫字成形》《龍骨坡華誕》等。2009年,她將總結自己50年藝術創(chuàng)作生涯的個人藝術展命名為“三峽遠古巫文化作品展”,可見其對巫文化的深厚感情。同時,作為重慶三峽博物館的藝術總監(jiān),江碧波教授還創(chuàng)立了在巫溪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巫文化分館。她由此被譽為“巫文化的開掘傳世者”。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是“文化”,文化與知識產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保護“非遺”和保護知識產權,都是對彼此的促進。重慶在保護和開發(fā)巫文化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嘗試,對更廣泛區(qū)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知識產權保護都具有借鑒作用。正如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所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熔爐,又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為豐富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做出貢獻”。這是一項艱苦而長遠,卻又利及子孫、功蓋千秋的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