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波
紀錄片《西藏一年》(A Year In Tibet)以獨立制片的模式,由旅英的華人紀錄片制作人書云于2006至2007年在西藏拍攝了十三個月,2008年制作完成。該片是近些年最有代表性的西藏形象文本之一,其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多重話語空間下的不同價值訴求,體現(xiàn)了西藏形象的話語權力新的秩序結構。如今,不論是國內(nèi)還是域外,對西藏的陌生感已經(jīng)大為減少,但不同的話語主體對西藏歷史、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都有著不同的認識。一方面,官方話語、個人話語和西方話語圍繞西藏形象的話語權力爭奪闡釋了西藏形象的多重內(nèi)涵;另一方面,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主體下的西藏形象也出現(xiàn)了非對抗的交流,以及重建的可能。
多版本的《西藏一年》
影片以西藏一年四季的日常生活和普通的藏族人為拍攝對象,力圖表現(xiàn)普通藏人的真實感情和精神狀態(tài),主要記錄了多位普通藏族人的生活、工作和信仰,以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內(nèi)容,其中包括鄉(xiāng)村醫(yī)生拉姆、鄉(xiāng)村法師次丹、飯店老板建藏、三輪車夫拉巴、包工頭仁青,以及白居寺廟僧人(白居寺管委會副主任次成喇嘛、小僧人次平)等,他們的故事交織在一起,互有聯(lián)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干事格勒認為,《西藏一年》傳達了西藏人自己的聲音,“西藏的農(nóng)牧民是最能代表西藏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變遷的群體,而不是在少數(shù)海外的藏族精英”。①
《西藏一年》通過白居寺的內(nèi)容表現(xiàn)了西藏社會宗教化的一面,比如班禪進入寺廟的隆重,以及信眾的崇敬與熱情,但更多的部分是白居寺的喇嘛們?yōu)榱擞邮皇腊喽U藏歷新年的到訪,進行準備等世俗化的日?;顒印!段鞑匾荒辍芳葲]有東方主義式地將西藏變成純粹的神秘化的宗教世界,同時也突破了部分官方紀錄片常見的創(chuàng)作局限,又去除神秘性,直視西藏宗教信仰與現(xiàn)代社會的關系,重塑民族品質(zhì),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定型化的西藏形象。
在中西主流媒體上播出的各個版本的《西藏一年》,首先體現(xiàn)了互為建構的認同行為,滿足了承認差異前提上的文化交流需求。導演的身份、經(jīng)歷和獨立制片的形式是影片能夠完成拍攝,實現(xiàn)多重話語權力平衡的重要前提。一直以來“涉藏報道在采訪的層面也有一定技術難度,首先是語言、文化和宗教方面的障礙,真正做好報道,是需要掌握藏語,并深諳藏傳佛教文化的。既要了解西藏,又要了解西方,這是改善涉藏報道國際表達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條件”。②導演書云相對熟悉西藏文化,能夠理解中國官方權力話語對外傳播西藏形象的表達訴求。同時,其長期海外獨立制片的工作經(jīng)歷,也對西方媒體的話語機制和觀眾心理都有所體會。
《西藏一年》(國內(nèi)版)脫離了中國官方話語程式化的宣教方式,又能平衡中英雙方的表達需求,尤其是在CCTV播出之后,獲得了國內(nèi)主流媒體大量的正面報道,反響較好,相當一部分媒體評論以《西藏一年》作為優(yōu)秀的對外傳播案例而進行論述,比如《中國青年報》的《〈西藏一年〉從BBC到CCTV幕后》、《光明日報》的《給世界一個真實的西藏》,《南都周刊》的《西藏一年的真實鏡像》,《新京報》的《〈西藏一年〉:值得重視的范例》等。不能忽視的是,英國BBC等西方國家播出的版本并非是中央電視臺所播出的《西藏一年》(國內(nèi)版),國內(nèi)評論者談及的“對外傳播的優(yōu)秀案例”大多不是基于《西藏一年》多版本這一基本事實的評價。
不同版本呈現(xiàn)不同的話語權力
書云堅持認為:“他們(西方播出機構)買了并播出,就意味著對片子的認可?!雹圻@種認可實際上是對拍攝素材的認可,認可的前提是體現(xiàn)價值立場的解說詞是由代表BBC的彼得·福斯特布魯克撰寫。不同于國內(nèi)版的解說詞由書云完成,撰寫國際版解說詞的彼得·福斯特布魯克是英國知名的電視制作人兼作家,有著30多年的電視從業(yè)經(jīng)驗,尤其擅長歷史和國際問題題材。彼得為BBC制作了多部紀錄片,也是影片能夠在BBC播出并在西方國家廣泛傳播的關鍵人物之一。④對于國際版的解說詞,書云不得不采取“不予置評”的態(tài)度。
從《西藏一年》影像部分來講,這是一部藝術水準較高的紀錄片,承載了當下西藏形象中豐富而開放的信息,但是中西方媒體都會以解說詞的語言形式控制著影片表述的中心,對影像進行重新闡釋,從而實現(xiàn)主導性的話語權力。國際版和國內(nèi)版由解說詞的不同而表現(xiàn)出了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西藏一年》并不是一部集中于“人權”、“民主”、“自由”等議題的政治紀錄片,但國際版受西方意識形態(tài)影響的解說文本設置了西藏受政府壓制、漢藏二元對立等議題,具有鮮明的西方政治立場,而這種具有強烈的傾向性政治立場的解說并不少見于整個影片。
《西藏一年》(國內(nèi)版)解說詞提出全片的主題為:
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千年的習俗和信仰依舊主宰著他們的生活;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嚴酷的高原環(huán)境下,藏族人民生生不息地繁衍生活;這是一片新興的土地,時代風氣漸進,人們直面挑戰(zhàn),迎接未來;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人們辛勤勞作,積德行善,為了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這是一個永恒而變化的西藏。
《西藏一年》(國際版)解說詞提出全片的主題為: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統(tǒng)治50多年后,西藏的生活改善很多,比起從前,他們更富裕,更健康,也受到更好的教育,但是他們更快樂了嗎?
《西藏一年》(文學版)中表達了另一重主題:
如果《西藏一年》能夠通過他們生動的故事傳遞出他們的心聲,讓人們真正了解藏族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他們所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以及他們對這片土地的眷戀,我也就對得起這些信任我的人了。⑤
通過比較多文本不同的主題就會發(fā)現(xiàn),《西藏一年》由獨立制片的方式完成,作為導演的書云,由于其華人身份、對西藏題材較高的掌握程度,以及和中國官方的合作關系使得影片的拍攝部分順利完成,但并沒有在國際版中獲得主導權。
《西藏一年》的話語權力結構
由于國內(nèi)版的解說由書云完成,國內(nèi)版比國際版更接近于書云的表達意圖,已經(jīng)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影片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官方話語通過播出之前的節(jié)目審看實現(xiàn)了意識形態(tài)上的主導,刪除了西方話語的政治偏見和對敏感問題的評述。國內(nèi)版受到了官方話語語境的制約,為順應主流意識形態(tài)做出了相應調(diào)整,同時書云等人也強調(diào):“制作完成后,十幾位中國藏學專家審片提出意見,制片方對其中一些問題據(jù)理力爭,采納了部分意見,也有很多意見經(jīng)過磋商沒有被采納。”⑥
根據(jù)書云在紀實文學作品《西藏一年》中的敘述,影片在拍攝過程中,并未受到來自任何一方的干涉,還一直受到來自國內(nèi)官方機構的幫助。拍攝之前,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干事格勒通過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分別向統(tǒng)戰(zhàn)部、國新辦和西藏自治區(qū)黨委提出拍攝申請,雖然沒有獲得西藏自治區(qū)黨委的直接許可,但是最終經(jīng)歷八個月之后拿到了長時間拍攝的批文,“以國新辦在西藏的外宣辦和藏學中心課題的名義來拍攝,不再需要西藏自治區(qū)黨委批準”。⑦《西藏一年》能夠在西藏得以順利拍攝,一個重要的前提便是策略性地獲得了具有中國官方背景機構的支持、信任和參與。
在獨立制作(書云)、中國官方話語(CCTV)和西方話語(BBC)之間形成了典型的權力場域的三角關系。書云強調(diào)了個人話語的主導性,認為“這個片子從開始,我就下定決心,嚴格用西方獨立制片的操作方法。這個片子我們是和英國一家獨立的紀錄片公司七方石(SEVEN STONES)合作的,七方石公司用國際通行片子預售的方法融資。國內(nèi)由北京地平線文化公司出資。這種做法,就像出版社和作家的關系,出版社看好這個作家的一個作品,提前預付稿費,但不會把這個作家養(yǎng)起來”。⑧《西藏一年》(國際版)在英國BBC4播出的時候很多觀眾都認為這是一部由BBC所拍攝的影片,片尾字幕顯示的制作方為英國七方石公司(A Seven Stones Media & Mosaic Films Production),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與北京地平線文化傳播公司只是和江孜居民(The Citizens of Gyantse)一起出現(xiàn)在鳴謝欄中,制作人彼得·福斯特布魯克宣傳《西藏一年》還特別強調(diào)了這一點,即“這是第一部未受到中國官方監(jiān)督的、深入到普通藏人生活中的英國紀錄片”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西藏一年》(國內(nèi)版)片尾字幕顯示影片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與北京地平線文化傳播公司聯(lián)合攝制。由于《西藏一年》的國內(nèi)版和國際版的版權歸屬于中外不同的媒體機構,不同版本的字幕確認了三角關系的矛盾性,國內(nèi)版顯示了這是一部中國影片,而英國方面則強調(diào)了這是一部英國影片,而書云本人則強調(diào)這是一部“客觀,再客觀”的獨立制作影片。
書云作為深諳中西不同話語形式的華人制作人,為中西雙方提供了都能認可的優(yōu)質(zhì)“素材”,雙方都根據(jù)自身的話語權力訴求進行了闡釋。安德烈·勒菲弗爾(又譯為安德烈·勒弗維爾)(Andre Lefevere)的操縱理論主要討論了意識形態(tài)、贊助人的力量和詩學對翻譯作品的改寫等問題,借助以勒菲弗爾為代表的翻譯研究文化學派理論來進一步理解,中西方話語權力如何對獨立制作形式的《西藏一年》進行意識形態(tài)操控的,也具有相當?shù)挠行?。無論是國內(nèi)版還是國際版,都是書云提供的影像源文本的一次“改寫”,拍攝部分成為服務于解說的“替代物”?!段鞑匾荒辍芬元毩⒅谱餍问酵瓿?,影片需要最終售出版權、媒體播出之后,才能實現(xiàn)資本過程,而國內(nèi)CCTV和英國BBC都是以贊助人形式,通過直接操控或者間接操控施加了意識形態(tài)壓力。
《西藏一年》(文學版)并非是紀錄片解說詞的衍生文本,也不是單純的拍攝手記,而是獨立的紀實文學文本,與紀錄片文本的內(nèi)容、內(nèi)涵和風格都有所區(qū)別,更多是個人自我情感的文學化表述。
透過《西藏一年》多文本的考察,發(fā)現(xiàn)作為獨立導演的書云代表的個人話語,一方面不得不順從資本、意識形態(tài)對文本的規(guī)訓,另一方面又力圖通過較為“中立”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美學形式的方式為自身的創(chuàng)作爭取較大的個人表達的空間。同時,相比較紀錄片制作的方式,文學寫作受到“贊助人的力量”影響相對較小,因此會選擇紀實文學作品的形式更大程度地實現(xiàn)個人表達的訴求。
在官方話語、個人話語和西方話語的三角關系中,《西藏一年》(國內(nèi)版)不但突破了官方話語表述西藏形象的窠臼,而且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獨立紀錄片導演書云的創(chuàng)作意圖。但是在中西權力話語的結構中,《西藏一年》無論是國內(nèi)版還是國際版,對于西藏形象及中國形象的對外傳播效果,并沒有完全實現(xiàn)部分中國媒體和研究者所褒獎的正面意義價值。
大眾傳媒是西方話語傳播的重要途徑,在傳播能力方面,中國話語和西方話語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力量差異。西方話語仍然掌握著西方甚至世界電視媒體傳播的主導權,中國官方話語試圖實現(xiàn)對外傳播的自我訴求,不得不借助西方傳媒強勢傳播能力,這個過程也是一個不得不妥協(xié)與抗拒被同化的過程。
雖然《西藏一年》(國際版)的影像部分展現(xiàn)了普通西藏人真實的生活,但影片整體而言,并沒有強化中國官方權力話語下的西藏形象。相比較影像部分,解說詞構造闡釋出更多的傾向性表述,也更具建構意義。西方話語通過居于主導地位的BBC式解說詞重新塑造了影片的價值取向,反而滿足了西方權力話語的基本表達訴求。
(本文為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日本紀錄片中的中國形象”階段性成果,批準號:13YJC860024;本文為第56批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階段性成果,批準號:2014M560176。)
「注釋」
①李希凡主編:《對話西藏:神話與現(xiàn)實》,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頁。
②周巖:《用平衡的手法講述西藏故事——從<西藏一年>看涉藏報道的國際表達》,《對外傳播》,2011年第4期。
③王堯:《<西藏一年>從BBC到CCTV的幕后》,《中國青年報》,2009年7月31日。
④平客:《<西藏一年>:意外的 “外宣”》,《南方周末》,2009年7月30日。
⑤書云:《西藏一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248頁。
⑥平客:《<西藏一年>:意外的“外宣”》,《南方周末》,2009年7月30日。
⑦高山:《紀錄片<西藏一年>全案分析》,《中國電視(紀錄)》,2010年第5期。
⑧王堯:《<西藏一年>從BBC到CCTV的幕后》,《中國青年報》,2009年7月31日。
⑨http://peterfirstbrook.com/film_ayearintibe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