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彥
過去,只要走進農(nóng)家廚房,循著香味,便會看到灶頭。
對鄉(xiāng)土美食而言,灶,大概是五味最親密的調(diào)和地。這番純正的生活氣息,只有在炊煙裊裊中,方能展現(xiàn)歲月的濃香滋味。
不管在浙江以外的什么地方,筍干、梅干菜被做得多么荒腔走板,人們依然對它的樸實,表現(xiàn)出極大的喜愛。若不抱一顆田園之心,就很難領略那般獨有的香味。而與浙江各地的食物相遇,也意味著挖掘各種有趣的差異,體會各種口味、腸胃、靈感、想象。
這些年來,農(nóng)村的灶頭也越來越少了。作為中國式廚房里的一道獨特景觀,灶頭的很多寓意,是對柴米油鹽平凡生活的滿足和憧憬。
荷葉粉蒸肉
時鐘滴答滴答,游子歸心似箭。春節(jié)的腳步臨近,故鄉(xiāng)那頭,忙碌的身影不曾停歇。懸著冰凌的屋檐下,是父親掛上的咸香四溢的臘肉和醬魚?年夜飯里,母親會否端上我們念念不忘的荷葉粉蒸肉?
清香可口的粉蒸肉,一般用大碗或盆一只,底上放鮮荷葉一張,將拌好粉的肉排放在上面,覆蓋一張荷葉,上籠用旺火蒸2小時至酥熟,再用小張鮮荷葉將塊肉分別包好,吃前再上籠用文火燜蒸30分鐘即成。這樣做法的荷葉保持鮮綠,肉質(zhì)更加清香有味。
相傳,“荷葉粉蒸肉”與周倉有關。周倉何許人也,說明白一點,是三國時蜀漢大將關羽的“馬夫”,關羽之所以成為常勝將軍,除了他有青龍偃月刀和赤兔馬兩件寶物外,更有他得力的“馬夫”周倉的功勞。所以關羽能橫刀,得心應手,還全憑周倉的配合。他有一種特殊的功能能手抓熱菜飯不怕燙手,疾步如飛的本領能與赤兔馬試比跑,是因為他的手腳上長有一層厚厚的茸毛,不怕燙,又能快步行走,人稱“飛毛”。
關羽聽了之后感到奇惑,為了探知虛實,對周倉說:要與他同床共眠,而周倉不知是計,周倉一躺下就呼呼大睡,而周倉手腳上的毛扎得關羽一夜不得好宿。第二天一早起來,要周倉把手腳上的毛剃去,主子一聲令下,周倉只好把手腳上的毛剃得精光,但關羽出征,周倉還得人前馬后地跟著,手腳上沒有了毛,抓熱菜就燙手,疾走腳上發(fā)熱,這如何辦呢?于是周倉摘了路邊的荷葉把手腳包起,這樣抓熱飯菜也不燙手了,腳上也不熱了。后來民間根據(jù)這一傳聞創(chuàng)制出“荷葉粉蒸肉”這一雅俗共賞的夏令絕妙佳肴,一直流傳至今。
慰藉,是媽媽菜的味道,是家園的守望。我們站在土灶頭邊,看著母親在偌大的鐵鍋中,燒出一道道濃香撲鼻的菜肴。那些鄉(xiāng)土菜,帶著柴火和泥土的天然香味,駐進我們的夢中,直到白發(fā)蒼蒼,依舊揮之不去。于是,我們想念且追尋著。
叫化童雞
叫化童雞,又稱黃泥煨雞,是杭州天香樓等杭菜館最早推出的傳統(tǒng)風味佳肴,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古時戰(zhàn)亂年代,不少百姓家破人亡,淪為乞丐(杭州俗稱叫花子)。有一天,一個流落各地的乞丐,饑寒交迫,既無片瓦御寒,又無顆粒糧食充饑,體力漸漸支持不住,昏倒在地。
他的難友為了搶救他,在露天拾柴燒起篝火,讓他取暖,又把同伙僅有的一只雞拿來,準備給他燒吃,增加營養(yǎng)??墒牵敃r沒有工具無法著手燒制,急得大家團團轉(zhuǎn),不知如何是好。有人急中生智,提議索性因陋就簡,用爛泥把雞包起來,把泥團放篝火中燒煨。他們一邊拾柴,一邊烤煨,忙了整整半天,總算把雞煨好。敲開泥團,不僅雞毛粘在烤干的泥團上隨之脫落了,而且出乎意外,雞煨烤得特別好,香味四溢,驚動了四鄰,大家聞香而至,紛紛贊美這是別致的煨法,別致的口味。
后來,樓外樓菜館吸取了這一烹調(diào)經(jīng)驗,并加以改進,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越雞”、紹酒、西湖荷葉加工,將宰殺洗凈的原只嫩“越雞”加上各種調(diào)味品,在雞腹中填滿佐料,然后用西湖荷葉及箬殼包扎,再在外邊裹上一層用紹興酒腳、鹽水調(diào)和的酒壇泥,放在文火中煨烤三四小時。
到顧客食用時,整個泥團拿到餐廳當場拆開。由于它是經(jīng)密封燒烤的,保持了雞的原汁原味,加上用地方名酒拌泥裹烤,酒的香醇氣味經(jīng)火一烤沁入雞肉,打開泥團時一股清香撲鼻而來,更加增添了這個營養(yǎng)豐富的菜肴的情趣,因此成了人們來杭游覽都想一試的杭州傳統(tǒng)名菜。后來,這種泥烤技法傳入菜館、酒樓,廚師們又不斷改進,在煨烤的泥巴中加入紹酒,將雞包以西湖荷葉烤制,使荷葉的清香和母雞的鮮香融為一體。于是歷年延傳下來,“叫化童雞”的名聲遠揚。
味覺,從來都未能遠離思考,也從不欺騙內(nèi)心。久居都市的我們,會對鄉(xiāng)土菜情有獨鐘,那是城市繁華之外,都市人對田園生活、原生態(tài)美食和美麗鄉(xiāng)村的向往。我們試圖從簡單、濃郁、鄉(xiāng)土的食物中,尋得一絲絲慰藉。
宋嫂魚羹
現(xiàn)在,美食已經(jīng)成為一種符號,中國人奇跡般地將它化成一個豐富的江湖。而這其中的殿堂之作,并不在光怪陸離的館子里,而在坊間街巷,阿公阿婆的手藝里。就像一碗手工面,必須要用家常的炊具才最美味,中央廚房再先進的大鍋,都做不出那樣的味道。只有古老和粗樸的方式,才制造出豐腴完美的口感。
只要看看名字,就知道浙菜如何將原汁原味的草根性顯示得淋漓盡致。宋嫂魚羹是“宋嫂”的原創(chuàng),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由于它色澤金黃,鮮嫩滑潤,味似蟹羹。又名“賽蟹羹”。
南宋淳熙六年(1179)三月十五,太上皇宋高宗趙構(gòu)登御舟閑游西湖,來至錢塘門外,已時近中午。太上皇的侍從告訴他,這里有家菜館的魚羹味道很好,何不品嘗、品嘗?太上皇此時也稍有些餓的感覺,就命人下船去菜館買魚羹。
這家菜館的主人宋五嫂,本是東京汴梁人士,曾在東京汴梁經(jīng)營魚羹菜館。在宋王朝南遷之時,出于對宋王朝的愛國感情,跟隨南遷隊伍來到臨安(今杭州),在西湖邊上經(jīng)營這家賣魚羹的小店,維持生計。宋五嫂見豪華游艇的人來買魚羹,估計是皇親國戚之類,就親自烹制了魚羹,送到游艇之上。
快人快語的宋五嫂見了太上皇毫不畏懼,就對太上皇說:“小奴本是東京人氏,是隨著御駕來到這里的。”太上皇趙構(gòu)聞聽此言,不勝唏噓,心想像她這樣的草民,能夠跟隨他南遷臨安,的確是大宋江山的希望。想到這里就命人賞賜給宋五嫂“金錢十文,銀錢一百文,絹十匹,仍令后苑供應泛索”。
從此,宋五嫂的魚羹就被稱作“宋嫂魚羹”,更加聲名遠揚。正如俞平伯先生在《略談杭州北京的飲食》中所指出:“西湖魚羹之美,口碑流傳已千載矣。”
宋嫂魚羹烹調(diào)時,先將作主料的鱖魚蒸熟剔去皮骨,加上火腿絲、香菇竹筍末及雞湯等佐料烹制而成。成菜色澤悅目,鮮嫩潤滑,味似蟹羹,故又稱“賽蟹羹”。
當?shù)靡月渥谀硞€冬夜的排檔,迎接一碗個子不小的砂鍋煲,體內(nèi)的寒氣被濃湯一點點驅(qū)散時,你也和這個地方熱情地融為一體了。美食中最有吸引力的,就是這般純正并真實的百姓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