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臻
長期以來,我們的德育工作存在一個誤區(qū),即崇尚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道德典范,側(cè)重于臉譜化、抽象化的道德說教與反復灌輸,以致德育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沒有取得真正的效果。教育的本義是靈魂的喚醒,外在的教育力量最終要通過學生的生命自覺而起作用,德育當然也不例外。筆者認為,當下德育的深入開展,應(yīng)遵循愛國主義教育和德育的生活化兩個原則,在保證德育的基本方向不動搖同時,努力使德育回歸學生生活,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自主自覺提升道德素養(yǎng)。
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一個人對自己祖國的一種誠摯的熱愛和深厚的情感。正所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個人應(yīng)具有的公民道德之一,也是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長期以來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習慣于對學生進行“絕對真理”灌輸,以致部分學生產(chǎn)生了厭煩、排斥心理。其實,熱愛祖國,并以自己的切實努力為祖國的統(tǒng)一、繁榮富強作出貢獻,這是一個合格的公民所應(yīng)具有的品德和責任。這一點,中外皆然。美國歷史上最知名的總統(tǒng)林肯有一句名言“不要問祖國為你做了什么,而要問你們?yōu)樽鎳隽耸裁础?,就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我們的德育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學生努力學習,掌握本領(lǐng),自信自強,把個人的成功成才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中。
具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我們應(yīng)避免簡單化、抽象化說教的誤區(qū)。我們可以援引具體事例、名言警句,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例如,明代抗倭將領(lǐng)戚繼光曾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其中蘊含的拳拳的愛國之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萌發(fā)出一種與偉人同行的沖動。我們還可以通過學校集體活動來加強愛國教育,在平時正常上課之外,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校的集體活動中,例如,一年一度的學校歌詠比賽、朗讀比賽、知識競賽等。學校也可經(jīng)常利用節(jié)日、紀念日開展活動,使學生真正得到啟示與教誨。前不久的紀念抗戰(zhàn)70周年大閱兵,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契機。許多學生表示,在觀看閱兵活動的現(xiàn)場直播之時,意氣高揚,激動不已,從心底萌生了作為中國人的一員的自豪感和榮譽感,以及跟隨前輩英雄的步伐,為祖國的強盛盡自己一份力的強烈意愿。
此外,“一本好書,一部好電影,就是一位好老師”,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血戰(zhàn)臺兒莊》《百團大戰(zhàn)》等影片,前輩救國救民的精神使學生感動,從而體會到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激發(fā)學生為民族振興而讀書的信念,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不管是生活還是學習,都能得到崇高信念的引領(lǐng)。
二、貼近學生實際,讓德育植根于生活
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以及教育環(huán)境和社會風氣,當前德育工作在把握愛國主義教育這一基本方向同時,應(yīng)遵循德育生活化的原則,貼近學生實際,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尋找德育的切入點。這是豐富德育內(nèi)涵,避免德育淪為空洞說教的合理路徑。
1. 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學生們在學習以及生活上經(jīng)常會遇到困惑與挫折,這是成長路上自然而然的事情。此時,學生尤其需要教師的關(guān)心、引導和鼓勵,而這,同時也是德育的良好契機。教師應(yīng)堅持“愛和嚴”相結(jié)合的方法,撥亮學生心中理想的燈,鼓勵他們說出“我能行!”,激勵他們不斷進取。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尤其要關(guān)注學生的情緒變化與心路歷程,對于意志消沉的學生,要適時把握教育契機,通過師生間親切、深入的溝通,幫助他們分析困難產(chǎn)生的原因,找到解決辦法,讓學生時時感到老師是自己的堅強后盾。我們還可以活用傳統(tǒng)文化的資源,讓學生堅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今天我進步了嗎?今天我還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明天我將怎么做?
2. 注重榜樣的教育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為學生樹立的學習榜樣,可以是偉人,或某一領(lǐng)域的一時之選,如鄧亞萍刻苦訓練,永不懈怠,贏得了18個世界冠軍的事跡。此外,身邊、日常生活中同樣不乏感動學生心靈、激發(fā)學生積極向上的教育素材,如二十年如一日堅守鄉(xiāng)村教學點的普通教師,在父母、老師的幫助下克服萬難、逆境成才的腦癱學生等等。相比之下,源于日常生活的德育榜樣,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更能體現(xiàn)榜樣的教育效能。因為,它們不是高不可攀的典范,而是學生通過自身努力之后能夠觸及的目標。
3. 立足課堂教學,挖掘生活中的德育資源。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德育的深入開展當然離不開德育課堂的滲透與潛移默化。德育課程的開設(shè),德育課堂的教學,要注重摒棄臉譜化、空洞化的道德說教,著力于挖掘生活中的德育資源,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媒體關(guān)于“中學生放學路上扶起摔倒在地的老人卻遭訛詐”的報道。這一道德情境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學生早有耳聞,討論這一類問題,無疑更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通過課堂討論,學生既理解了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優(yōu)良品德,又懂得在見義勇為的同時保護自己,同時深入思考見義勇為背后的法律保障等問題,達到一舉多得的教育效果??梢哉f,讓德育回歸生活、植根于生活,使學生置身于各種道德沖突的情境之中,意識到道德問題的復雜性,才是對學生的思想與道德素養(yǎng)的真正提升。
(作者單位:江西贛州市開發(fā)區(qū)潭口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