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鎖柱
內容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也逐漸受到網絡輿情的影響,呈現(xiàn)出各種特點。文本深入分析了網絡輿情的特點,并提出在網絡輿情下引導高校思政教學的措施。
關健詞:網絡輿情 高校 思政教育 措施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
1.輿論主體多樣化。網絡利用其獨特的優(yōu)勢,完全改變了以往傳統(tǒng)媒介的局限性。學生通過網絡能夠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言論,同時,擴大了信息傳播的渠道,加速了信息傳播的速度。而現(xiàn)在高校的大學生幾乎都是90后,其不僅掌握網絡技術,而且思想十分活躍,彰顯出迥異的個性,推動了高校網絡輿論呈現(xiàn)出主體上的多樣化。然而,由于網絡是一種虛擬世界,學生在發(fā)表言論時無形中無視了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不自覺地發(fā)表一些過激的言論,久而久之,造成網絡輿情的惡化,不利于高校網絡健康發(fā)展。
2.輿論內容復雜化。網絡信息包羅萬象,不僅有積極的內容,而且也有消極的內容。其中,一些不良信息層出不窮,信息污染充斥著整個網絡。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造成不良的誘導,導致學生的三觀受到嚴重沖擊。
3.價值取向多元化。隨著網絡的廣泛使用,網絡逐漸成為傳播不良言論的主要渠道。而一些反傳統(tǒng)的網絡輿論越演越烈,不斷沖擊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由于西方自由思想的傳入,導致價值取向呈現(xiàn)多元化的趨勢,而大學生又缺乏辨別能力,急需教師的正確指導。
二.網絡輿情下高校思政教育引導的措施
1.建立積極向上的校園網站。為了在校園內營造一種充滿正能量、積極向上的網絡輿情環(huán)境,高校應該加強對校園網站的監(jiān)督與管理,多多宣傳一些正面、積極的思想,對學生作出正確的指導。首先,在內容上強調導向性。將網站內容固定在適合的范圍之內,主要以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為主,不斷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同時,思政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集中學習與之相關的典型案例,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講解,幫助學生意識到價值觀歪曲的危險性,促使健康思想成為網絡中的主流趨勢。利用網絡這一有效平臺,切實推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順利進展。其次在形式上呈現(xiàn)多樣性。設置熱點專欄,對于網絡上的熱點事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幫助學生認識到事情的本質。同時,對于校園網站上一些偏激錯誤的言論及時進行糾正,加強對網絡評論的管理,給學生營造出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環(huán)境。
2.建立專業(yè)網絡政工隊伍。有了專業(yè)政工隊伍作為基礎,高校思政教育更加能夠充分發(fā)揮出引導功能。因此,高校在選拔人員時應該提高門檻,不僅需要熟練掌握各種網絡工具,而且需要具備較高的政治覺悟,積極進行引導和監(jiān)督工作。另外,為了便于對每個班級的管理,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建立班級網站。通過班級網站這一有效平臺,學生不僅能夠將本班級的班級風貌展示出來,而且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的高效開展。由此可見,當下網絡輿情信息鋪天蓋地,由于大學生尚未形成穩(wěn)定的價值觀念,對于眼花繚亂的信息學生沒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因此,更加需要教師作出積極的引導。專業(yè)網絡政工隊伍應該及時發(fā)揮積極作用,引導學生朝向“輿論領袖” 的方向發(fā)展,推動網絡輿論的健康發(fā)展。
3.處置突發(fā)的網絡輿情危機。在高校發(fā)展過程中,突發(fā)事件是在所難免的。而高校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對于這種突發(fā)事件的處理不及時不合理,導致負面網絡輿情陸續(xù)出現(xiàn),阻礙了高校的正確教學活動。為了切實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引導工作,首先,必須建立應急機制。在應急機制的指導下,以后假設出現(xiàn)突發(fā)事件,高校都能夠從容地去應對,按照一定的處置流程,有效解決相關事件。同時,網絡政工及時在網絡上披露出實情,有效遏制虛假網絡輿情的出現(xiàn)。另外,對于信息的披露應該采取正式的渠道。一旦采取封堵的方法,取得的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對于校園事件主動進行澄清,讓公民了解事情的真相。利用這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不僅有效遏制了負面輿情的散播,而且增加了公民對高校的信任度,推動了高校進一步發(fā)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網絡輿情也逐漸滲透到高校思政教育中,推動高校思政發(fā)展的同時也給思政教育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高校實施了以上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吳婷.基于角色引導的大學生網絡輿情治理與思政教育協(xié)同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4(06)
[2]丁明秀.論思政課教學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J].教育與職業(yè).2013(05)
本文為內蒙古自治區(qū)高等學??茖W技術研究項目“新建本科院校學生工作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成果,主持人張徳華,項目編號:NJSZ1405。
(作者單位:赤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