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镕
2015年9月26日,廣州市第九十七中學近100名師生來到廣州醫(yī)科大學番禺校區(qū),參加了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廣州市環(huán)境科學學會主辦的“生活環(huán)境與腫瘤”科普宣教活動。
同學們首先認真聽取了廣州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副院長、廣東省環(huán)境致癌醫(y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蔣義國教授開展的講座,又來到環(huán)境致癌廣東省醫(yī)學重點實驗室進行參觀學習,親身參與了香煙提取致癌物、化學物誘導小鼠肺癌、用顯微鏡識別正常細胞和癌細胞、細胞RNA的電泳分離等實驗項目,在科學實踐中度過了難忘的一天。
作為活動主辦方的代表,廣州市環(huán)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戴曉虹在接受采訪時說:“當我聽到學生們都說這次難得的經歷讓他們感到周末并沒有虛度,學習到了很多知識的時候,我感覺非常欣慰。以后我們一定多舉辦一些類似活動,讓大家盡可能通過各種方式感受到環(huán)保的重要性?!?/p>
而親自帶領學生參與活動的廣州市第九十七中學副校長陳紅燕也表示:“我感覺這次實踐活動的最大意義就是真正開啟了高中生們的生態(tài)倫理意識,產生了為人類綠色未來服務的使命感。讓他們學會尊重生命,追求多元共生、和諧發(fā)展的人與自然相處的自律性。而且通過活動,我和其他老師們也得到滲透生態(tài)倫理教育的啟示,都感覺受益匪淺?!?/p>
活動結束后,每位同學都撰寫了參觀學習體會,通過他們的文字,也讓大家深切地感受到——環(huán)境教育不能只是簡單說教,把學生置身于問題情景中,才能更好地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內在需要;要讓青年成為一個有生命力的人,更需要把他們置身于生命科學的問題情景中。讓他們看到生命、生態(tài)的脆弱,才能更好地從當下做起,熱愛生命,維護生態(tài)。
感想一:高一(2)班 張月玲
星期六,學校組織了一次到廣州醫(yī)科大學參觀、聽講座和到實驗室體驗的活動,此次活動的主題是“生活環(huán)境與腫瘤”,我們既激動又期待。在回來的路上,同學們都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抒發(fā)自己的觀點,各有不同,我也不例外。
從研究數據上看,海珠區(qū)的鼻咽癌發(fā)病率居廣州首位,這也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如今絕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患有鼻炎,包括我也在受鼻炎的困擾,但我們的父母都沒有患病,這不是家族遺傳的。我們不妨回想一下二十年前,馬路上的汽車并不多,許多城中村里還有綠油油的田地,人來人往都是單車,公園、大樹、綠色植物還沒有被高樓大廈取代的時候,得鼻炎的人并不多,鼻咽癌的發(fā)病率還不高。但近十年來,廣州經濟迅速發(fā)展,一座座高樓大廈屹立在城市中央,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一條條水泥路,“龐然大物”也在街上隨處亂竄排出刺鼻的氣體,外來人口持續(xù)增長,公園、大樹都被住宅取而代之。PM2.5、酸雨、白色污染,珠江水質變差等等,這些環(huán)境問題像突如其來的暴風雨一下子來到我們的面前,癌癥的病發(fā)率也迅速升高了。如今,我們是不是可以從這些變化找到與致癌的一絲關聯呢?由此,我提出了我的觀點:癌癥并發(fā)率和環(huán)境污染成正比,當環(huán)境污染越嚴重,癌癥并發(fā)率就越高。
癌癥可怕,但我們也不必過度驚慌,可以定期到大型醫(yī)院進行身體檢查,及時發(fā)現及時鏟除。我們的日常要養(yǎng)成好的習慣,多吃蔬菜水果等營養(yǎng)食品,少吃燒烤、腌制品、雪糕等三高食品,不吃發(fā)霉、過期、含致癌物質多的食物;按時作息,堅持每天運動,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出門或騎車時,應戴口罩減少PM2.5的吸入。政府應盡早改善廣州的環(huán)境質量,增大綠化帶,多建“綠色”公園,多在馬路兩旁種植綠化樹,加強對水質的監(jiān)控,向人民大力宣傳“綠色出行,低碳生活”,做到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的健康兩不誤。每人都注意一點,癌癥便離我們遠一步。
感想二:高一(1)班 李萍
在得到全班要參觀廣醫(yī)科大的腫瘤科實驗室的通知之后,我非常期待這一次參觀活動。作為一個有志向要從醫(yī),并且大致方向還是腫瘤科的高中生,剛開學沒多久就能得到這樣的機會,心里很激動。于是,我準備了好多問題要問醫(yī)科大的老師們。
首先蔣教授的講座給我們介紹了全國癌癥分布地圖,影響腫瘤發(fā)生因素,腫瘤是如何形成的,化學致癌機制,如何預防腫瘤等等知識。我聽得津津有味,其間也記錄下了不少要點。讓我覺得最貼近生活的就是,其實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做起,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和體育鍛煉。我們要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后來參觀實驗室的時候我還動手操作了一回。給我們介紹的女老師一項一項地為我們示范操作,一邊作詳細的解說。我目不轉睛地盯著細胞培養(yǎng)皿和藥劑,仔細地記在腦子里。在等待細胞和藥液充分混合的三分鐘里,我戴上了手套和口罩,聽著老師的解釋和指示,有模有樣地操作了從清洗培養(yǎng)皿,去除雜質、注射培養(yǎng)劑到分離的步驟。
回程中我在思考一個問題,我是否能具備作為醫(yī)生的基本要素——細心、認真、負責,甘于奉獻。我想我正向夢想中的白衣天使形象靠近。
在參觀展板的時候,我又就自己的理解向老師提出了新的問題——既然一般癌癥的發(fā)病期是一、二十年,那么我們如何在早期發(fā)現它并將它們殺死?于是兩位老師向我科普了肝癌、胃癌等癌癥的一些癥狀。
了解了不少知識,我自己也總結了一下:癌癥其實離我們的生活很近,只有當我們了解它,能辨別它,養(yǎng)成好習慣,定期到醫(yī)院進行身體的檢查,才能讓癌癥逐漸遠離我們。環(huán)境保護也很重要,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破壞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的麻煩,甚至引來病魔,奪走我們的生命。
希望我的醫(yī)生夢能早日實現,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腫瘤,珍愛健康和生命,從自身做起!
感想三:高一(2)班 韋茵茵
醫(yī)科大學的蔣教授給我們開展了講座。講座中我對一個名詞印象最深刻,那就是“苯并芘”。講座后我深入了解了一下。苯并芘是多環(huán)芳烴(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苯環(huán)稠合在一起形成的芳香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一種。多環(huán)芳烴有較強的致癌作用,其中含五個苯環(huán)的苯并芘更是臭名昭著,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苯并芘歸在致癌物的第一組(已經明確對人類有致癌作用)。
苯并芘在食物中也有,在高溫、長時間烹調的食物中會產生苯并芘。新鮮油脂不含多環(huán)芳烴,但長時間油炸后含量會迅猛上升。碳火烤肉、熏制魚肉中苯并芘含量非常高,炒菜鍋過火的高溫也會促進其產生。在食物中有苯并芘,空氣中也有,工業(yè)活動中煤炭、石油等不完全燃燒后的廢氣和汽車尾氣等這些也能使我們的食物受到污染。除了空氣,一些有機物,如石墨、瀝青、石蠟油等也可能含有苯并芘,這也會使我們的食物受到污染。比如,一些食品包裝中可能會用到石墨、石蠟油,就可能使食品污染;我國一些地方的農民將糧食、油料作物曬在用煤焦瀝青鋪的馬路上,瀝青中的苯并芘物質就可能附著在糧食上。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蔬菜等食物都不能吃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畢竟,蔬菜中多環(huán)芳烴的含量也與植物生長期、距離污染源的遠近以及常年風向等氣象條件有關,危害究竟有多大,真的很難評估。但可以肯定的是,保護環(huán)境就是保護我們的食品安全,就是對腫瘤的預防。
感想四:高一(1)班 黃毓煒
今天我們來到了位于廣州市番禺區(qū)流花湖畔的廣州醫(yī)科大學。廣州醫(yī)科大學是一所以醫(yī)學為優(yōu)勢和特色,開展博士、碩士、本科多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全日制高等醫(yī)科院校。
在那里,教授開展了致癌物質醫(yī)學重點科普的講座,使我了解到癌癥的危害與可怕之處,這個健康殺手與我們的生活習慣與環(huán)境密切相關,而癌癥的神秘之處不禁令我感到驚嘆。隨后教授向我們講述了腫瘤的預防措施,可以從改變不良習慣和改善自我的飲食入手,其次就是改善周圍的環(huán)境污染,這也是呼吁我們保護環(huán)境。我也從中學到了要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腫瘤發(fā)生的原因除了生活環(huán)境與習慣不好之外,還與遺傳有關。這主要是宿主因素造成的后果。教授還向我們展示了腫瘤并非都是那么恐怖,它們分惡性腫瘤和良性腫瘤兩種,良性腫瘤,是可以通過手術治療好的;而惡性腫瘤,就是我們常說的癌癥,它猶如一張涂滿了502強力膠水的紙張黏在我們身上一樣,即使是撕下來也會對我們的皮膚造成不小的危害。若果身體內有了腫瘤而不及早接受治療,癌細胞就會擴散至身體的系統(tǒng)、組織,令人衰亡。此外,我們還了解到化學物質會對腫瘤發(fā)生影響,例如影響癌癥的發(fā)病潛伏期等,而且化學因素在致癌因素中占大部分。
講述完腫瘤的危害與如何防范之后,老師們把我們帶進校園參觀,廣醫(yī)的校園環(huán)境令我向往。簡單的介紹各處教學樓之后老師到我們帶了實驗室進行分組的參觀,那些只在電視里出現的“白大褂”今天與我面對面交流這令我欣喜若狂。
帶隊老師依次向我們展示了實驗室中的工具,冷藏室里保存完美動物結構,以及壓軸的實驗。在實驗中,老師手把手教我們如何給小鼠注射等。這便是課程的尾聲,完美結束。
回校的路上我細細品味生物的奧妙及神秘,感受到生物科技其實是如此的偉大,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以毀滅人類,而廣醫(yī)所做的就是如何更好地運用技術造福,我也希望成為他們的一員啊,去了解生物的最奇妙,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感想五:高一(1)班 王子蕙
活動過程中,我們小組觀看的是在顯微鏡下觀察正常細胞與癌細胞的區(qū)別,看著實驗室人員戴著藍色塑膠手套與口罩的“全副武裝”的模樣,我不禁在心中感嘆著研究的專業(yè)。研究員告訴我們這次試驗用的是光鏡而不是電鏡,雖然看不見傳說中的電鏡讓我有些遺憾,但這并不能澆滅我對于此次實驗的期待。
實驗開始了,研究員一邊向我們講解放在我們面前的“龐然大物”——光鏡的用法,一邊調試著光鏡,過了一會,電腦屏幕上顯示出了細胞的模樣,研究員告訴我們,這是正常的支氣管的上皮細胞??粗粋€個橢圓形的細胞,有的聚集成一片有的單獨一個,我不禁感嘆細胞的神奇。研究員還向我們展示了經過癌變的支氣管上皮細胞,與正常的支氣管上皮細胞相比,癌變的支氣管上皮細胞要顯得比較渾濁,可惜我們高一的生物課才剛剛開始學習,許多知識都不太了解,不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相信經過在高中的學習,我們會了解到更多。
看完有趣的實驗室,我們來到了放置精密儀器的房間,帶隊的老師為我們一一介紹各種儀器的作用,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高速離心機,它最快竟然能達到1秒十萬轉的速度,令我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