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
孩子剛出生時,雖然眼睛還沒有睜開,但已能接收各種信息。隨著他們一天天長大,“你要聽話”“聽媽媽說”,家長的這些叮嚀、囑咐、嘮叨都是孩子最直接的信息源,可見說話在親子關系里的重要性。聰明的家長會根據(jù)孩子的成長階段,選擇最溫情、最高效的說話方式。
3歲前的孩子,要聽懂或清楚地表達一件事情有時候會比較困難,所以爸爸媽媽說話要溫柔,表達要清晰。這個時期,是規(guī)則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給孩子講話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1. 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并配以溫柔的肢體動作 這時的寶寶就像天真懵懂的小動物,如果家長說話時高高在上,就會帶來強烈的壓迫感。跟孩子保持同一高度,耐心地聽他說話,可以使他在無壓力的前提下,用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2. 及時給予反饋 當大人忙著做飯、洗碗、工作的時候,寶寶咿咿呀呀的問話似乎顯得毫無意義,但這對寶寶卻很重要,可以轉(zhuǎn)頭對寶寶笑笑或回應幾句。因為兩三歲的孩子正在學說話,家長的及時反饋是最好的鼓勵。平時跟孩子聊天時,不妨摸摸他的頭、摟摟他的肩、拍拍他的背、握握他的小手,這些小動作都會取得正面效果。
3. 相比警告,直接鼓勵更好 看到寶寶端著一杯水蹣跚著走過來,家長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別打翻了”“別磕著”。這不僅起不到提醒的作用,有時還可能適得其反。幼兒的思維是“直線型”的,“不要打翻”是一種繞遠路的思考方式。如果對孩子說“慢慢地”,可能效果更好。
4. 讓孩子“做選擇題” 跟孩子商量事情或孩子不聽話時,講道理往往沒用,此時可以給孩子幾個選項。比如孩子賴床時,媽媽可以拿出幾件衣服,問她“穿這件小草莓的還是小碎花的”,孩子往往會立即來了興致。
5. 負負得正的小技巧 兩歲左右是人生的第一叛逆期,許多孩子喜歡跟家長作對。這時,家長的言行越嚴厲,孩子越不聽話,倒不如試試正話反說。比如孩子在叛逆期時,媽媽想帶寶寶去超市,但寶寶非要去公園,此時媽媽不妨說“我們先去公園吧”,孩子很可能就“上當”了,非要先去超市。
總之,作為家長,要有耐心,多想辦法與孩子溝通,長此以往,你的寶寶就會變得更聰明、更活潑、更健康。(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認知與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