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的第三者責任險50萬
2011年1月,小尤就其轎車向保險公司投保了交強險、商業(yè)第三者責任險和車損險及不計免賠險,第三者責任險保險金額5萬元、車損險保險金額144300元,保險期間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
2011年7月8日晚,小尤駕駛被保險車輛在上海某路段與一電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駕駛、乘坐電動車的楊某等二人受傷、被保險車輛損壞。經(jīng)交警部門認定,小尤負事故的全部責任。事故發(fā)生后小尤向保險公司報案。
2013年7月,楊某等二人分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小尤及其保險公司賠償二人因交通事故導致的損失。法院認定兩人損失分別為3.7萬余元及20.4萬余元,扣除保險公司在交強險限額范圍內應賠付的錢款及小尤已支付部分,小尤還需賠償兩人9000余元及10.1萬余元。
三者險理賠被拒訴至法院
上述判決生效后,小尤想著曾投保商業(yè)第三者責任險,而事故又發(fā)生在保險期間,故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但被拒絕。
保險公司的理由是,2013年7月,小尤在《機動車輛保險索賠申請書》“出險經(jīng)過及損失情況”欄內,曾填寫“放棄三者物損及人傷理賠,今后與保險公司無涉”字樣。
而小尤表示,前述所寫內容,是他在理賠車損時,保險公司的員工要求他寫的。為此,2014年7月,小尤訴至法院,要求保險公司支付其商業(yè)第三者責任險保險理賠款11萬余元。
一審法院審理后認為,小尤在申請書中放棄理賠系其向保險公司提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但保險公司未將相應保費退還,視為雙方對解除合同未達成合意,保險公司仍應按約定承擔保險責任。一審判決保險公司支付小尤理賠款10.7萬余元。
保險公司被判賠10.3萬元
保險公司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上海一中院二審認為,提供證券、保險、銀行等金融服務的經(jīng)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經(jīng)營地址、聯(lián)系方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shù)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后服務、民事責任等信息。依上述規(guī)定,投保人、被保險人除系保險商事法律關系當事人外,還屬接受金融服務的金融消費者,保險人除需履行保險合同的各項合同義務外,還應履行金融服務經(jīng)營者的相應法定義務。
本案被上訴人在保險合同履行期間,放棄合同主權利,雖屬對其權利的自行處分,但此種自行處分行為顯然會給其財產(chǎn)安全帶來風險,依照前述法律規(guī)定,上訴人作為金融服務經(jīng)營者,應當向被上訴人提供風險警示,對被上訴人此舉可能導致的不利后果予以提示,現(xiàn)上訴人未能履行上述法定義務,應承擔相應民事責任。
原審法院判決上訴人承擔相應賠償責任并無不當。而依合同約定,保險公司確系無需對鑒定費3000余元承擔理賠責任,故二審改判保險公司支付小尤保險理賠款10.3萬余元。
法官說法:金融服務經(jīng)營者未盡警示義務,消費者棄權則不產(chǎn)生法律效力
“舉個簡單例子,你去銀行辦理轉賬業(yè)務,銀行工作人員會告知你如向陌生人轉賬可能會存在被騙風險,這就是提供風險警示信息的表現(xiàn)?!闭劶昂螢樘峁╋L險警示信息,本案二審審判長金成法官舉例道。
金成法官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之所以對金融服務經(jīng)營者課以上述法定義務,系基于金融消費者的資金、專業(yè)知識及信息來源等均較金融服務經(jīng)營者更為缺乏,在較為專業(yè)的金融商事活動中可能基于其此種合同弱勢地位作出錯誤的判斷。
而此種基于錯誤判斷作出的民事行為,實際并非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故為保證金融消費者的行為出于其自由意志和真實意思表示,需要由更具專業(yè)性的金融服務經(jīng)營者對相應風險予以及時提示。
故在金融消費者放棄合同主權利,而金融服務者又未對此履行風險提示法定義務的情況下,如該種行為導致金融消費者損失的,則此種棄權行為因金融服務者的過錯而不生法律效力,金融服務者不得據(jù)此主張免除其合同主義務。
本案中,上訴人未能舉證證明其在被上訴人作出棄權意思表示時履行了上述法定提示義務,故被上訴人的棄權行為并未產(chǎn)生法律效力,上訴人不得據(jù)此對抗被上訴人要求其履行理賠義務的主張。
(《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