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歡
強思齊所集纂的《道德真經玄德纂疏》一直以來都未受到學界的關注,以致董恩林在《唐代老學: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國之道》中這樣認為:“到了唐末,強思齊和杜光庭重新樹起了重玄學大旗,但強思齊只是重復成玄英、李榮和唐玄宗等人的重玄學思想,沒有提出自己任何創(chuàng)見,僅抽象地指出:重玄至道,大矣哉!”但是何建明先生《道家思想的歷史轉折》中卻將其列為唐代后期振興和推展道家重玄思辨的主要代表。
關于強思齊的生平事跡,在現(xiàn)有的史書中都沒有見到蛛絲馬跡?,F(xiàn)在只能從與其同時代的晚唐五代時期道士杜光庭為他《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寫的序中獲得一些信息。從中可以得知,強思齊,字默,越地(今浙江一帶)濛陽人。在京金仙觀講道德經,居葛仙中宮。在當時很有名望。曾給唐僖宗祝壽,深受僖宗的恩寵,并得僖宗賜紫。前蜀高祖神武皇帝王建為他賜號玄德大師。自此之后強思齊的影響更大。由此可見,強思齊在晚唐時是非常受帝王恩寵的高道。
該序中還講述了現(xiàn)存的《道德真經玄德纂疏》成書過程,是強思齊以自己平時所講的《道》《德》二經為底稿,選取諸家注疏“之善者”,以唐玄宗的注疏為宗,編纂而成,共二十卷。
李大華、李剛、何建明先生《隋唐道家與道教》中認為杜光庭作此序時強思齊已仙逝多年。杜光庭作此序是前蜀王衍乾德二年,即公元902年,此時杜光庭71歲。從這篇序中不能看出強思齊請杜光庭作序之意,加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全文中也并沒有引述當時在社會各個階級影響頗大的杜光庭的文章,可見強思齊所生活的年代應該早于杜光庭。從而得出結論:強思齊講論《道德經》大約是在公元9世紀后期,其所編《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則相對稍晚,即公元9世紀末或10世紀初期。
日本東北大學的中島隆藏《從現(xiàn)存唐代〈道德經〉諸注看唐代老學思想的演變》中認為強思齊的《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出現(xiàn)的時期和陸希聲《道德真經傳》差不多,并指出在強思齊之前的唐玄宗和王真都沒有重視成玄英和李榮的注本,而強思齊雖然表現(xiàn)重視玄宗的注,實質上他更重視成玄英的注釋。中島隆藏先生得出的結論是強思齊是為了宣揚成玄英和李榮的佛道合璧理論,再次確認基于佛教空思想的道教治身治國論對于現(xiàn)實政治確實有用。
從以上的研究中不難看出,《道德真經玄德纂疏》是強思齊在多年研究、講解《道德經》基礎上的精心疏解。正如中島隆藏所云,他選擇了玄宗和王真都沒有重視的成玄英和李榮的注,本身就表明了其思考的獨特性,雖然中島先生的結論只是其一家之言,但是這開啟了我們對強思齊思想研究的新思路。
目前的研究中只有何建明先生對強思齊的思想有著較深的研究。在其《道家思想的歷史轉折》一書及在李大華、李剛、何建明三人的《隋唐道家與道教》中,有著目前對強思齊思想唯一集中的分析。其中指出了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的兩大思想特色:尊道弘老,重顯重玄;引古證今,援史論道。詳細分析了強思齊的“大道虛玄,貸形生物”的道體論、“崇本息末,無為而無不為”的法道觀以及其“多聞博學,不如體真”的得道觀,論述了強思齊對道德、本跡、動寂、權實等經典問題的討論和建樹。
“大道虛玄,貸形生物”的道體論,從《道德真經玄德纂疏》中梳理出了強思齊的兩個觀點:重玄至道,體寂名微;至德幽玄,大道貸形。從中體現(xiàn)了強思齊繼承了成玄英等重玄學家“雙遣”的方法和“道體德用”的觀點。
“崇本息末,無為而無不為”的法道觀:通過法道忘功,崇本息末;寂而常動,動不乖寂;用道匡時,須資權實三個方面重點研究了強思齊對本末、動寂和權實的討論。
“多聞博學,不如體真”的得道觀:通過虛心息智,照而不由心;知足舍貪,守一內修論述強思齊對修道的重視。最后指明強思齊“去剛取柔”與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生哲學形成鮮明的對照,說明強思齊的人生修道哲學與儒家的截然不同。這在儒釋道交融的唐代思潮中無疑表現(xiàn)出了鮮明的道家色彩,說明在晚唐那個儒家正在復興的時代,強思齊仍保持著道教本色,著力維護道教形象,積極推展道教,尤其是唐初成玄英等人所大力倡導的道教重玄學。
綜上可看出,目前有關強思齊的研究可以說還非常缺失,其生平,其《道德真經玄德纂疏》的版本研究,其在選擇、加工此六注疏時的取舍,如何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其真?zhèn)伪鎰e,其中表達的宇宙觀、道體論、人生觀、修道觀等都需要后人進行大量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大華,李 剛,何建明.隋唐道家與道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何建明.道家思想的歷史轉折[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中島隆藏.從現(xiàn)存唐代道德經諸注看唐代老學思想的演變[J].宗教學研究,1992(Z1).
[4]李大華.道教“重玄”哲學論[J].哲學研究,1994(09).
[5]尹志華.讀《老子》注疏札記[J].中國道教,2008(05).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