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靖亞
一個人出去。
不自拍。
不去熱門景點。
不只為了去看“世界那么大”。
關(guān)于旅行,她說她的,你呢?
假期和閑錢都砸在旅行上,圖什么?
一個妹子這么狂熱地把所有假期和閑錢都砸在旅行上,圖什么呢?每個人旅行的目的不同,去旅行背后的心理動機都不一樣。沒好沒壞。我一直覺得把什么去旅行的原因說得多高尚多動人,然后強加給別人,都是一種價值觀的強奸。
比如,你半夜十二點隨便踹開拉薩一家國際青旅的門,找到男女生混住的宿舍,挨個拎起來問那些風(fēng)塵仆仆滿世界亂竄的背包客為什么去旅行,可能每個人都有一個外表相似但個個奇葩的私人理由——也許是因為裸辭“老子不干了”,也許是因為研究西藏文化,也許是因為“想念卻不想見的人”,也許是“為了在天黑之前忘了她的眼睛”。當(dāng)然也有一個被雞湯文玩壞了的理由——為了去尋找自己。
再或許什么理由都沒有——我在浮梁碰到過一個教我唱《南山南》的男生,他就是暑假在家,下午出門突然覺得陽光不錯應(yīng)該出去走走,于是拎了一個塑料袋,除了錢包手機只帶了一件干凈襯衫,跳上火車,坐了12個小時的火車硬座就來南京了。
我問他是不是太倉促了,后悔不?他說后悔啊——后悔的是沒帶耳機。然后他就在火車上干坐著,發(fā)呆發(fā)了12個小時。
所以,每個人去旅行的原因都是很私人的,很個性化的,沒有是非對錯,沒有誰比誰更有意義——因為意義本身帶有主觀性,它源于自己。就像是同在江西的浮梁,我因為感慨《琵琶行》的“前月浮梁買茶去”,那個男生是因為“突然就做火車硬座路過看看”,但不影響我們都恰巧來了浮梁,在浮梁各有各的心事,各有各的收獲,一起聽了一首《南山南》。
所以,強行推銷自己“為什么去旅行”,哪怕說的再驚天地泣鬼神,沒太大必要,因為旅行本是件私人的事,就像是讀書。
消化肚子里的書
這些年的拼命旅行,給我?guī)砹藢嵈驅(qū)嵉氖斋@。最強烈的收獲之一,就是消化肚子里讀過的那些書吧。其實越旅行越發(fā)現(xiàn),如果你不出去“讀世界”,只是在家“讀書”,對書的理解也就僅此停留在這個層面。外在的知識想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的見識,光讀書不行,一定要出去讀世界。
我一直有一種很矯情的看法,就是人在兩種狀況下容易很矯情:一是當(dāng)你追求的精神層次,遠遠超過你現(xiàn)在的物質(zhì)層次(比如你拿著每月1000塊錢的實習(xí)補貼,卻看一本宗薩仁波切的《正見》追求“不為物質(zhì)動心”);二是當(dāng)你讀過的書,遠遠超過你現(xiàn)在見識和閱歷(比如你讀了一肚子理論,卻半毛錢的實踐經(jīng)驗都沒有)。
所以我拼命去旅行,并沒有太復(fù)雜的理由,起初純粹是為了消化那么多年肚子里的書——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讀書、做書、翻譯書,總之是天天跟書打交道。再不趁著假期出去讀世界,非得成為“第三種性別”不可。
所以,一年12個月,11/12的時間都在“讀萬卷書”,那么剩下的1/12一定要去“行萬里路”。
我喜歡古典詩詞,所以選擇的旅行路線也基本上都跟詩詞有關(guān),比如迷戀《長恨歌》,聽昆曲《長生殿》一遍遍淚流滿面,就一定要去馬嵬坡看看,哪怕去找到那個土坡哭一場也好;比如背了那么多年《楓橋夜泊》,就一定要跑到“姑蘇城外寒山寺”看看,你才真正感到為什么寒山寺是歷代失意文人心中的“阿司匹林”;比如迷了那么多年的《紅樓夢》,明明知道是假的,還想去林黛玉的老家揚州看看,看看她還在不在;比如初中時候就背的陸游和唐婉的《釵頭鳳》,真的要去紹興的沈園看看,才發(fā)現(xiàn)那兩首詞中,不僅僅是猜度千年的傷情那么簡單;比如迷戀多年的《霸王別姬》,張國榮的電影,李碧華的小說,京劇的念白,從會說話就開始背“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我就想去項羽當(dāng)年的烏江邊看看,輾轉(zhuǎn)找不到,于是在清明到了徐州項羽曾經(jīng)的戲馬臺,悼念也是好的;比如迷戀《二泉映月》,就想跑到無錫盲人阿炳的故居看看,那對《二泉映月》的感受,是你在書中、耳朵中曾經(jīng)從未有過的理解;比如背了那么多年《離騷》,就一定要到端午節(jié),輾轉(zhuǎn)飛到汨羅江邊哭一場,你才明白屈原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夾雜著多么纏綿復(fù)雜的情緒。那都是你在家里讀書,感受不到的理解。
近期還打算去安徽的宣州看看。因為最近的一次旅行到安徽鳳陽,一個導(dǎo)游妹子說她老家是宣州的——對,就是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的宣州。還有就是,中國的宣紙之所以叫宣紙,就是因為最有名的在宣州。打算去看看,想去那里的宣紙文化園區(qū)看看古老的宣紙是怎么做的,想去謝朓樓看看李白的“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還有好多好多例子,不一一舉了。比如《岳陽樓記》的岳陽樓,《滕王閣序》的滕王閣,《醉翁亭記》的滁州醉翁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因為迷戀柳如是的詩詞,深夜翻她的詩集睡不著,于是就想去一趟常熟虞山南麓她的墓去看看。怎么去找柳如是墓呢?百度地圖顯示實在江蘇常熟的虞山南麓,可具體位置也沒有太說明。從明末清初到現(xiàn)在了,還有沒有都是個問題。我在常熟沒有熟人和朋友,沒法打聽,就只能在網(wǎng)上使勁扒信息賭一把。常熟是個江蘇的小地方,沒有機場也沒有火車,我要一個人先從北京飛到無錫,然后從無錫飛機場轉(zhuǎn)到無錫汽車站,再從無錫汽車站坐長途大巴到常熟汽車站,然后再做常熟的公交車,按著GPS的定位到虞山南麓的道上往前走,一直找到柳如是墓。其實這種地方,就連當(dāng)?shù)厝艘参幢刂?。我問常?17路的公交車司機,會路過柳如是墓嗎?天天跑這條路的司機說不知道。后來我問,軍營站到嗎?他說到。于是我就在軍營站被扔下車,一路走才找到柳墓。
我知道,你可能覺得,這一通折騰,就為了清明在她的墓前看一看,和她說說話,一定是作死星人。這么來一通,你就對她的詩詞理解更深刻了?《紅樓夢》里的林黛玉不是說:“這個王十朋也真是不通,俗話說睹物思人,天下的水總歸一源,在家對著碗哭也是一樣,何必跑到江邊來哭?”
可是,在家對著碗哭,和真正跑到江邊來哭一場,還是不一樣的。為什么去旅行?用個特文藝的回答來說,“如果你相信有前世,那么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前緣未盡。是你和某個地方的前緣未盡。它拽著你,牽著你,那些文化情結(jié)隨著年齡在深夜無數(shù)次翻涌纏綿,那么揪著你心疼。讓你哪怕相隔那么遠,哪怕事隔千年,一定要去當(dāng)?shù)乜匆豢?,此生方可安心?!?/p>
旅行:比“余額寶”賺錢的投資
金蘭都有句挺有名的話吧,說年輕人不要急著投資,現(xiàn)在不是投資的時候。一來你太年輕也沒多少本錢,賺也發(fā)不了多少,頂多持平現(xiàn)在的通貨膨脹率;二來,年輕時有這個錢不如投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當(dāng)你成為了更好的自己,成為了遠遠超越同齡人的更好的自己,那才是真正放長線釣大魚的投資。
我是半罐子商科背景,半罐子文科背景的妹子,真讓我像純金融背景的小伙伴那樣談理財錢生錢,我也不是那塊料。于是非常有自知之明——既然存款的利率還比不上通貨膨脹率,有閑錢存在銀行也是貶值,那還不如趁年輕去投資自己,趁年輕去旅行了。
如果你確信并無比相信,你會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你的成長速度>通貨膨脹速度,那么旅行絕對是比“余額寶”更賺錢的投資——因為有些事越早做越好,比如十年后,你在旅行中走過的那些路,看過的云,喝過的酒,路過的橋,遇見過的人……這些無可復(fù)制的經(jīng)歷,都會隨著你的身體慢慢發(fā)酵,內(nèi)化為你的內(nèi)心能量,讓你變成一個獨一無二地、更成熟、更有態(tài)度、更有見地的自己。
就好比今年你23歲,5年后你28歲。你是每年把2萬塊錢存到銀行里,等到28歲時除了自己的城市哪里都沒去過,蒼白地握著它的利息和通貨膨脹率較勁更有意思,還是用這筆錢已經(jīng)去了50個自己喜歡的“遠方”,讓自己同樣在28歲時候,已經(jīng)擁有了50段獨一無二的人生故事、遇見了50段獨一無二人生的朋友,積淀了50段屬于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更有意思?
最后想說的話,其實是一個學(xué)妹跟我說過的,她說,其實越是出去走走,人就會變得越謙卑,越謙和,越擔(dān)待別人,越不夜郎自大。
你見過更高的山,于是發(fā)現(xiàn)自己沒什么了不起;你見過更卑微的弱者,見到他們的生活處境,你會有一種擔(dān)待——為自己沒有生在這樣困窘的地方感恩。當(dāng)出去走的次數(shù)多了,有時候我會對那些曾經(jīng)認(rèn)為“沒素質(zhì)”的人多了一份理解——比如那些沒讀過很多書,在火車硬座車廂隨便脫鞋、滿身味道的人;比如那些“沒文化”的插隊的身材走樣抱著孩子大聲嚷嚷的大媽。有時候我會念一句阿彌陀佛,因為如果我生在那樣的地方,那樣的教育環(huán)境,是不是我也如此,甚至還不如他(她)。
《一代宗師》里的宮二有句話,說武學(xué)有三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其實,旅行就是一個讓你“見自己”的地方吧。因為你發(fā)現(xiàn),你再高高不過蒼山,再深深不過云海,再強強不過歲月。
對,我們看到的世界越大,就越不會為了眼前那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兒揪心了。
責(zé)任編輯:樸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