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燕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意在表現(xiàn)女子與丈夫相思,抒發(fā)人間別離之苦的古詩。這首詩篇幅不長,初看起來,在內(nèi)容上難度不大,似乎無需多加解說,即可明白它的旨意——表現(xiàn)相思、離別之愁,但細細揣摩,字里行間卻潛藏著女子那深摯篤厚的愛以及黯然憂傷的痛。下面結(jié)合詩中詞句對此作探究性鑒賞分析。
一、涉江采芙蓉之摯愛
詩中一二句寫女子踏過江水去采芙蓉。女子“涉江采芙蓉”,采芙蓉(荷花)為什么是涉江而不是涉河或涉(水)呢?可見“涉江”“芙蓉”二詞不簡單。先看“涉江”?!敖币话阒复蠛?,比較湍急的河才稱之為“江”,“涉”的本義是徒步過河,即使解釋為引申義——“乘船渡過”,對象卻是“江”,連“江”都敢“涉”,可見采摘之艱難,采摘者勇氣之大。在湍流的江水中為了心中那個所思之人,女子不顧一切獨自前去采摘,這不正說明所思之人在采摘者心目中的份量嗎!而危險還在后面,“蘭澤”是沼澤地,一不小心就會深陷其中,但她仍舊不顧危險也要前去采摘,更進一步說明了她心中所思之人是值得她去冒險的。要采就采最好的,這才顯得情深意重,愛之真摯。再看“芙蓉”。芙蓉出塵離染,清潔無瑕,因此芙蓉自古就是清白、高潔的象征。由此,“芙蓉”在詩中象征二人愛情的堅貞與高潔。再者,古詩常用“芙蓉”的諧音雙關來含蓄地抒發(fā)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高山種芙蓉,復經(jīng)黃檗塢。果得一蓮時,流離嬰辛苦。(南朝民歌《子夜歌》)”芙蓉即荷花,這里用“芙蓉”諧音“夫容”,“蓮”諧音“憐”而構(gòu)成雙關,含蓄地表達出對戀人的思念之情??梢?,本詩中也應是用“芙蓉”諧音“夫容”,讓花與心上人的俗稱諧音,可見女子移情于物,見物如見人。借此表達自己對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而且女子只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連蘭花(“多芳草”)也不采,就認定荷花,可見女子感情專一。
二、所思在遠道之凄美
詩中三至六句寫女子采荷花想要送給所思念的愛人,可愛人卻在那無邊無際的遠方。詩句“所思在遠道”中的“思”諧音“私”“絲”?!八健保珢?。在所有花中,“我”就偏愛“芙蓉”;在所有人中,“我”就偏愛你!這種“心靈的密碼”,在民歌中常見。而“絲”者,細線也,善“牽掛”者也,隱喻思緒綿長,可見女子愛并痛著,但是雖長時間思念卻又沒有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足見這種愛充滿理智,因為還有別的事情必須去做,比如種田紡紗,侍奉老人,關愛弟妹等,這叫責任大于愛情;還能體現(xiàn)“羞羞答答”的意味,讓人感覺到女子具有一種古典之凄美。而“道”雖是名詞,但“動”感較強,因為“道”是不能“停留”更不能居住的;不像“處”“所”“方”等詞,給人的感覺總與“房子”“村莊”“城市”有關。所以“遠道”有較好的審美效果:說的是不僅距離遠,而且對方仿佛還一直“在路上”,也就是漂泊不定、居無定所,這更讓“思”者放心不下,更能準確地表現(xiàn)女子對愛人的真情實愛。明明相愛的夫妻,卻被一條無情的大道遠隔,就仿佛牛郎織女一樣,被一條清且淺的銀河相隔。然而,不同的是,牛郎織女還能用一年的時間去等候一刻的相聚,而本詩中的男女主人公卻只能生離作死別。所以,詩中男女主人公雖愛得真,愛得深,但又愛得何其凄苦。
三、同心而離居之憂傷
詩中最后兩句寫女子與丈夫兩心相愛卻又各在一方,只能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xiāng)。從詩句“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中的“同心”“離居”這兩個詞我們感受到了相愛的兩人愛之真,愛之純,愛之堅,也看到了他們團圓的希望與失望同在?!巴摹?,可見女子愛得不盲目,不一相情愿,很“草根”(樸實無華)?!半x居”,即分離而居,“離”,仿佛永遠沒有團聚的希望;而“居”,至少“我”還有地方落腳,還有個“家”,也就還有團圓的希望。而所思之人(丈夫)卻在“遠道”,無所定居,也就沒有團圓的希望。因此,“離居”一詞,實際是說詩中人物希望與失望交織。又因二人被遠道永隔,只能生離作死別,也只能是失望多而希望少,甚至沒有希望。女子內(nèi)心何其黯然憂傷,備受煎熬;但即使備受煎熬,她也還等著,哪怕“憂傷以終老”!可見他們彼此深摯篤厚的愛情,然而這背后那份凄楚、憂傷又是何其苦澀難耐??!
綜上分析,《涉江采芙蓉》塑造了這個勇敢、專一、理智而又備受離別煎熬的純情女子形象。從詩歌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當時社會人們生活狀況這一角度來看,這一女子形象其實是有著其特殊的價值和意義的:這個形象,以小見大、以個別帶一般地反映了一個特定時代——南北朝,我國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南北分裂時期之一,經(jīng)濟發(fā)展有所停滯,十六國攻伐不斷,中原之地混戰(zhàn)不斷,百姓顛沛流離,無家可歸——的民族生存狀態(tài),深深流露出的是人們對幸福美好(和平寧靜,沒有顛沛流離之苦,家人能團聚在一起)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然而人們雖有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卻因南北朝異常動亂不安,人們對這種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也只能變成一種喟嘆,一種可思而不可得的悲涼。這個形象,也蘊涵了諸多值得玩味的民族特性,比如樸實厚道,內(nèi)斂而不事張揚,感情豐富熾烈而又充滿理智,生活再憋屈也熄滅不了精神追求的熱情等。這個形象,還體現(xiàn)了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比如對真善美的不遺余力的宣講(這么動亂的年代,居然還有心思寫詩,而且應該是“集體創(chuàng)作”),對弱勢群體的普遍關注與謳歌,對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協(xié)調(diào)一致不斷地進行積極探索等等。也正因為這些,這個形象和這首詩,將永遠停留在傳統(tǒng)文化的星空上閃耀光芒,令人仰望。
★作者單位:廣西賀州市昭平縣昭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