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濤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可以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內涵,可以更好地推廣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荀子禮法思想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文明傳統雛形,又蘊含豐富的社會理論,不僅體現出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還兼具辯證的特點,可以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富的理論滋養(yǎng)。
一個國家的價值觀是其歷史傳統與時代發(fā)展共同作用的結果?!爸袊F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現階段相適應的社會價值觀,應充分反映我國歷史傳統與時代特征?!案粡?、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不僅要立足社會現實,還應體現歷史傳統。荀子是我國禮法思想的奠基人,開創(chuàng)了禮法結合的政治傳統。學者認為只有中華法系具備禮法結合的過程與內容。而“荀子無疑是中華帝國政治文化的最重要的建筑師”。荀子禮法思想已成為我國歷史傳統的一部分,對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而言備理論價值。
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國家層面價值目標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于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荀子以“大一統”的政治目標構建其禮法思想,并以“禮義”貫穿之。他說:“彼國者亦有砥礪,禮義節(jié)奏是也。”(《荀子·強國篇》)荀子認為只有踐行“禮法”,貫徹“禮義”,才能富國強國。
荀子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包括“力術止,義術行”“選賢”等。 所謂“力術止”是指在國家層面不提倡使用武 力;所謂“義術行”是更多地踐行“禮義”。如何“行義術”,荀子提出“凝”,就是團結,凝聚。他認為君主“應凝士以禮,凝民以政”,(《議兵篇》)即用清明的政治環(huán)境、和諧的君民關系、合理的稅負來安撫本國國民,同時吸納他國的流民。這樣才能“禮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 。這里的“凝”,體現出對政治文明、社會和諧的追求。文明也包括政治文明,體現出一種政治制度的進步與和諧。政治文明應體現在政治領域的齊心協力,而不是相互攻訐,我們應避免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中的黨派之爭,及其相互掣肘與內耗的政治弊端。這樣才可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有效率地推行國家的大政方針。
荀子禮法思想中有“尚賢”“選賢” 的思想,與我們追求的人民民主、人民當家做主雖有差別,但可提供借鑒。荀子說,“請問為政?曰:賢能不待次而舉”,又說,“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不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于禮義,而歸之卿相士大夫”。(《王制篇》)在荀子看來,君主應選舉賢能,任人唯賢不論出身。有鑒于此,我們應不斷地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將優(yōu)秀人才吸納到人大代表這個群體,實現人民參政議政的功能。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內容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理想社會治理狀態(tài)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也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
首先,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fā)展的自由,是人類社會的美好向往,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馬克思自由思想強調自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和諧統一,而和諧的自然關系、人際關系是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是人自由實現的社會特征。荀子從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角度來建構其禮法思想,體現出對自由的思考。他說:“禮起于何也? 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保ā盾髯印ざY論篇》)在荀子看來,社會的存續(xù)、生存是第一要務。依循禮義“度量分界”才能避免“爭”“亂”“窮”。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我們深刻認識到生存的自由是發(fā)展的自由、意志的自由的基礎,離開生存、發(fā)展,一切都是空談,資本主義所謂沒有限制的、脫離社會發(fā)展的自由觀是謬誤的。
其次,荀子禮法思想含有“公平”“正義”的價值。荀子說:“探籌、投鉤者,
所以為公也;上好曲私,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后偏。衡石稱縣者,所以為平也;上好覆傾,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后險?!保ā盾髯印ぞ榔罚┸髯诱J為,“公”就是“偏” 的對立;“平”就是“傾覆”的對立?,F代意義的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有的根本價值理念。荀子禮法思想中含有公平、正義的價值訴求,深入發(fā)掘可以豐富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
最后,法治理念。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荀子禮法思想強調禮法制度的重要性,重視人與法的關系。他認為人是主動、能動的,人與禮法制度的良好互動才能實現王道。他說:“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 并說,“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 (《荀子·君道篇》)荀子強調人與法的互動,帶給我們關于人與法的關系的思考。只有重視法治理念教育、法律信仰教育,培養(yǎng)整個社會的法律信仰,才能形成一個維護、堅守法治理念的群體,即荀子所謂“法士”,才能貫徹和推動法治國家的建設。
三、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是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準。荀子禮法思想強調君子踐行禮義,修身有為,并且提倡“一天下”的政治理想,在個人層面有很多價值準則,可以為我們所借鑒。
敬業(yè)是對公民職業(yè)行為準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忠于職守,克己奉公,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職業(yè)精神。荀子認為先王“故制禮義以分之”,其“分”的思想是要求個人各盡其分,包涵了“敬業(yè)”的意蘊。荀子說:“則農以力盡田,賈以察盡財,百工以巧盡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盡官職,夫是之謂至平?!保ā盾髯印s辱篇》)荀子認為, 農夫盡力耕田,商賈苦心經營,工匠精制器械,為政者奉行公職,才能天下太平。荀子不僅推崇敬業(yè),并且將敬業(yè)與社會安定聯系起來。荀子的“分”不僅有“職分”之意,還有“本分”之義。荀子通過人的自覺意識和擔當精神來實現自我約束,進而維護社會和諧。因此,當下違反道德法紀的行為,首先是違反本分的行為,違反了自己的道德義務,是缺乏“分”的意識所致。荀子“分”思想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內省”品格為基色,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存在的和諧互動,可賦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厚的理論內涵。
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它強調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荀子也提倡誠信:“人之所好者何也?曰:禮義、辭讓、忠信是也?!?/p>
(《荀子·強國篇》)他還說,“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荀子·非十二子》)荀子認為對真理的確定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只有做到相信真理,懷疑謬誤,才是誠實。
綜上所述,荀子禮法思想作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代表,蘊含豐富的政治法律倫理與道德修為思想,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結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要求,可以在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體現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理論價值。
參考文獻:
[1]張 覺.荀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顏曉峰主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以色列)尤 銳.展望永恒帝國——戰(zhàn)國時代的中國政治思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王立民.也論中華法系[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1(05).
[5]潘 寧,鄧 倩.馬克思自由思想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理論學刊,2012(05).
[6]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l.
[7]教育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意義[N].人民日報,2013-05-22.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