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文
在《道士下山》里,導演陳凱歌仍舊端著藝術(shù)范兒,但高貴的頭顱還是向商業(yè)低了一分。整部影片無論是商業(yè)還是藝術(shù)都顯得失控,大道理淪為說教,亦缺乏邏輯性足夠的情節(jié)支撐;人物關(guān)系缺乏鋪墊,角色塑造讓人難以信服;功夫打斗的量倒是夠足,特效加持的超級大招卻讓武林高手個個變成“復聯(lián)”英雄。即便如此,該片票房依然堅挺,上映兩日即過1億元。藝術(shù)上的”里子”丟了,至少商業(yè)上的"面子"保住了。
很難相信這是一部陳凱歌作品。他此前的電影即便有過爭議,但還是有足夠能力營造出有層次、有張力的劇情。但《道士下山》在劇情層面接近全盤崩潰,影片生硬乏味、不知所云,不單徐皓峰原著中的生動鮮活不見蹤跡,還莫名其妙多了一種怪誕氣息。《道士下山》的三段故事中,第一段故事是民國版的“武松殺嫂”,第二段是恩怨簡單的同門相殘,第三段則以復仇為主題。后兩個故事基本依靠打戲撐場,文戲被擠占殆盡。觀眾在電影中絲毫感受不到劇情上的韻味,只能在一些符號化的事物上尋找闡釋快感,這對于陳凱歌電影來說恐怕是第一次。
《道士下山》講了不少大道理,但從片中角色的行為、心態(tài)和命運來看,卻很難感受到其中的正面價值觀——善良正直者,最后都難得善終,比如范偉和郭富城。倒是那些作了惡的人,影片卻總在幫他們找托辭,比如林志玲放任吳建豪害死范偉,是出于她對吳建豪純粹的愛;元華殘害同門,是為了確保“兒子”房祖名能接掌門之位。人倫和武德,在這些私欲面前仿佛隨時可以拋棄。王寶強扮演的小道士在進入花花世界之后,更是變成欲望綜合體,見了燒雞就要搶過來吃,見了美貌女子就動心,見了高手就想拜師,還忤逆師命一門心思要尋仇。片中的許多角色都像小孩子一樣簡單任性,對自己的欲望全無節(jié)制,成為毫無理性氣息的存在。
再看動作戲?!兜朗肯律健返拇驊螂m然設(shè)計得熱鬧而華麗,但欠缺基本的功夫片邏輯,陷入了表面過得去、實際很失控的境地。原著里高手出招的威力極大,非死即殘,甚至不出招、單憑散發(fā)出的功力氣場,都能讓低手動彈不得。出于可以理解的商業(yè)化需要,影片設(shè)計了繁復的打斗過程,但高手過招的傷害度卻值得商榷。往往是炫酷大招頻出,中招力度也夠狠,但打完雙方都跟沒事人一樣生龍活虎。影片的功夫動作亦無風格可言,好似周星馳《功夫》式的吊威亞+好萊塢超級英雄式的特效打斗混搭?!疤珮O門”幾位高手的打斗場面里,根本看不到“太極”功夫的影子;“猿擊術(shù)”最快最強的秘技,竟是練成了會躲子彈的“快銀”……看起來陳凱歌要想玩轉(zhuǎn)商業(yè)和功夫,恐怕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