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世強
摘 要:近年來,我國煤礦生產系統(tǒng)中的機械化水平呈現出顯著的發(fā)展趨勢,機電管理工作對煤礦生產安全的重要意義不斷凸顯出來。文章即基于對煤礦機電事故特點的分析,從宏觀層面探討機電事故的發(fā)生原因與對策,并對主要機電設備的常見事故及其對策展開探討,望引起重視。
關鍵詞:煤礦;機電;事故;特點;原因;對策
隨著現代工業(yè)化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煤礦生產中所使用的機械設備越來越先進,現代化機械設備的使用率也有了非常顯著的提升,由此也帶動著整個煤礦生產系統(tǒng)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在這一背景之下,機電設備的運行性能將直接對整個煤礦生產系統(tǒng)的設備管理質量,乃至生產管理水平產生影響,并成為直接關系到礦井生產安全以及經濟效益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如何正確識別煤礦機電事故的產生原因,采取相應的對策,值得工作人員深入思考。
1 煤礦機電事故的特點
首先,煤礦機電事故具有單個性特點。即煤礦所發(fā)生的機電事故通常是個體存在的,但單個事故的覆蓋面與影響范圍非常廣泛,且可能發(fā)生故障的區(qū)域比較分散,因此給機電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不容易引起管理人員的關注與重視。
其次,煤礦機電事故具有重復性以及同類性的特點。簡單來說,這一特點反應了在煤礦生產系統(tǒng)運行過程當中,絕大部分機電事故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與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也正好為煤礦機電事故的預防與管理奠定了理論基礎。
最后,一般來說,在煤礦生產過程中所出現的機電事故多以設備故障為主要誘發(fā)因素,所占比例達到了90%以上,其他因素所引起的機電事故在煤礦企業(yè)中并不常見。根據這一特點,提示需要將煤礦機電設備故障的預防與處理作為重點管理內容之一。
2 煤礦機電事故原因及對策分析
2.1 煤礦機電事故主要原因
首先,機電設備的使用方法不規(guī)范,關鍵設備更新升級速度過慢。當前,部分煤礦企業(yè)工作面所采取的機電設備過于老化,機械化水平低,安全可靠性差,供電設備三大保護尚不全面,對煤礦生產效率的提高有不利影響;其次,機電設備管理制度不健全,專業(yè)管理組織不完善;最后,煤礦企業(yè)缺乏高素質的機電專業(yè)人才,在崗工作人員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培訓工作不到位,導致機電專業(yè)人才稀缺,專業(yè)技術人才與熟練工嚴重流失,為煤礦機電事故的發(fā)生埋下了非常嚴重的安全隱患。
2.2 煤礦機電事故對策
首先,需要加強投入,對在煤礦生產系統(tǒng)中現有的機電設備進行優(yōu)化升級,更新裝備水平與質量。遵循科技保障、靈敏可靠的基本原則,引入新型技術與工藝,對舊設備、舊技術進行改造升級,通過提高機電設備主設備可靠性水平的方式,大力推動機電設備的機械化進程;其次,重視機電設備綜合管理,完善機電專業(yè)管理組織水平。即需要做好對煤礦機電設備的基礎性管理,明確機電設備專業(yè)相關圖紙,技術資料,以及工作狀態(tài),確保機電設備的使用方式準確無誤,以追求零失誤的管理目標;最后,需要優(yōu)化培訓力度,促進機電設備管理專業(yè)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做好對新招聘機電專業(yè)人員的基礎培訓,上崗前進行詳細考核。在崗人員還需要定期進行系統(tǒng)培訓,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穩(wěn)定人才隊伍,避免人才流失。
3 主要機電設備常見事故及其對策分析
3.1 輸送機常見事故及其對策
輸送機是煤礦綜采工作面中最主要的運輸設備之一。同時,輸送機故障發(fā)生率在煤礦機電設備故障發(fā)生中所占比例非常高,值得引起重視。主要的故障表現為兩個部分,其一是斷鏈事故,其二是減速器事故。
首先,對于輸送機斷鏈事故而言,產生此項問題的主要原因為輸送機鏈條在使用中與中部槽機貨物直接接觸,在摩擦過程中出現磨損,導致鏈條使用性能下降,最終出現斷鏈事故。根據以上原因,可采取的應對措施是:已經投入使用的刮板鏈條在重新使用前,需要安排專人對其磨損情況進行詳細檢查,圓環(huán)鏈伸長需要控制在2%*設計長度范圍內,鏈環(huán)直徑磨損則不得超過2.0~3.0mm,若超過該標準,則鏈條直接報廢,不得重新使用。
其次,對于輸送機減速器事故而言,產生此項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減速器自身性能存在一定局限性,輸送機拉上山,自重增加,在持續(xù)運行一段時間后,導致減速器頭軸發(fā)生點蝕現象,但檢修人員往往忽視該問題,未執(zhí)行強制性檢修措施;(2)軟啟動器容易在輸送機運行中出現故障,在發(fā)生故障后,操作人員往往直接改為直接啟動,導致輸送機啟動中的機械沖擊以及電氣沖擊無法得到有效吸收,誘發(fā)減速器故障。針對以上問題,可采取的應對措施為:(1)加強對于輸送機減速器的日常維護保養(yǎng)力度,做好對事故隱患的處理,杜絕輸送機帶病運行;(2)在磁力啟動器中引入過流保護,杜絕輸送機過載啟動;(3)安排工作人員對減速器周邊與頂部浮煤進行及時清除,改善通風條件,杜絕溫度異常現象的發(fā)生。
3.2 采煤機常見事故及其對策
采煤機是一個將液壓、機械、電氣綜合為一體的復雜系統(tǒng),所處工作環(huán)境惡劣,一旦發(fā)生故障,則將導致整個工作面的采煤作業(yè)無法持續(xù)進行,產生非常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做好對采煤機常見事故的應對是工作人員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之一。具體而言,采煤機的故障表現以及應對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對于采煤機牽引鏈彈跳傷人的事故而言,此類事故的產生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采煤機所處工作面不平直,二是采煤機爆破崩鏈。事故機理是在工作面爆破過程中誘發(fā)牽引鏈的振動,導致牽引鏈發(fā)生彈性跳動,若人員觸及則將出現嚴重傷亡事故。針對此問題,可采取的預防措施為:(1)嚴格遵循現行采煤工作面質量標準中的具體要求,在煤壁切割過程當中,機道寬度應當控制在100.0~200.0mm范圍內,確保牽引鏈始終處于擋煤板內;(2)在拉緊牽引鏈前,現場操作人員必須先喊話或發(fā)出信號,給出警示信號,避免發(fā)生牽引鏈跳動傷人的問題。
其次,對于采煤機截煤滾筒的事故而言,此類事故的產生原因主要是采煤機操作人員或其他現場工作人員未按照規(guī)定操作所造成的。針對此類事故,可以采取的應對措施為:(1)加強對采煤工作面的技術管理力度,要求技術人員嚴格遵循相關規(guī)程中的要求,實現操作的規(guī)范性與有序性;(2)原則上禁止在工作面中部進行更換截齒的操作,最佳的操作地點應當在工作面上、下端頭進行。若必須在工作面中部進行操作,則需要注意頂板情況,確保頂板結構的穩(wěn)定性;(3)在檢查截齒并轉動滾筒時,不得通過電動機驅動,而需要在開啟離合器后,以手動方式滾動滾筒,并對截齒進行檢查。
4 結束語
在煤礦生產系統(tǒng)中,安全意味著節(jié)約,而事故則意味著浪費。煤礦生產線上有大量的機械設備,各類型機械設備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個復雜且巨大的機械化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的運行質量將直接對整個礦井經濟效益的實現以及安全生產目標的達成產生影響。因此,機電部門工作人員必須從基礎工作入手,圍繞煤礦機電管理展開深入分析,通過對煤礦機電事故原因的準確識別,找準應對機電事故的相關策略,以確保機電設備能夠可靠、穩(wěn)定的運行,為煤礦企業(yè)的安全、高效生產提供設備支持與保障。
參考文獻
[1]邢進忠.煤礦機電事故原因探析及對策思考[J].機電信息,2012(3):135-136.
[2]吳東亞,蔣寒君.淺談如何減少煤礦機電事故[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5):249.
[3]呂子明,蔡英輝,張瑞芹,等.淺析煤礦機電事故及預防措施[J].科技傳播,2010(21):11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