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衛(wèi)平
【摘要】生活是語文教學與學習的源頭活水,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人為割裂了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鮮活的語文教學變得枯燥無味,造成了審美價值的流失。語文教學要不斷拓展教學內(nèi)容,加強學科整合,構建生活情境,改革學習方式,讓生活融入語文。
讓語文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理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認為“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即教育?!薄畯男Яι险f: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人為地割裂了語文與生活的天然聯(lián)系,造成了語文教育內(nèi)容的封閉與狹隘,教學過程的機械和呆板,教學目的的單一和淺薄。這種以知識為本的語文教學,過于注重知識的系統(tǒng)傳授,忽視學生的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課堂教學多是老師講,學生聽,從課堂到課本,從課本到練習。正如于漪老師所說:“語文與生活同在,把語文學習擠到狹小的課堂里,擠到無窮無盡的練習中,學生幾乎不讀書不看報,與自然接觸少,與社會接觸少,學語文的源頭活水被堵塞、積淀儲存少得可憐,又怎能學得好呢?”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呢?
一、拓展教學內(nèi)容,加強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所指的語文素養(yǎng)是指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前景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要培養(yǎng)這種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為宗旨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必須將語文教育與生活緊密相聯(lián)。語文與生活是同在的,凡是有人類生活的地方,必然伴有語文,因此人類要依托語文來參與生活;同樣語文也離不開生活,語文能力必須通過生活才能得到發(fā)展。語文如果脫離了生活,必然成為毫無生命力的一堆文字。如教學《落花生》一文時,組織學生深入討論以下問題:①“我們”與父親對落花生的議論有什么不同?②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像落花生這樣的人嗎?你能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嗎?③你喜歡落花生嗎?為什么?父親的話對我們今天或明天的生活有什么啟發(fā)?并且課后還組織學生深入社會,采訪、紀錄、學習身邊杰出人物的先進事跡。這樣的教學,根據(jù)文章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把物與人聯(lián)系起來,把理想的人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聯(lián)系起來,把明理與導行聯(lián)系起來,既升華了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又讓學生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體現(xiàn)了教學目標的生活化、社會化。新《課程標準》實施的今天,我們更要求我們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學生熟悉的生活之中,學習語文,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提升生活的品味。
二、樹立大語文教學觀,促進多學科整合
語文學科是多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綜合學科,是生活的濃縮,它的內(nèi)容涉及到歷史、地理、生物、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知識以及文學、藝術、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識。我們要從語文與這些學科的多向、多維、多層的聯(lián)系中,尋找課程綜合化的結(jié)合點,把“觸須”伸進其他學科中,建立起語文學科通向其他學科的“互聯(lián)網(wǎng)”,從其他學科中吸取語文營養(yǎng),同時又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實現(xiàn)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因此,在語文學習中我們絕不能把學生局限于課文、課堂之中,將語文學科孤立起來,盡可能地將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真正樹立“大語文”教學觀。課堂上,一幅幅展現(xiàn)學生個性的畫,一個個學生自編的動作,無不體現(xiàn)學生獨特的創(chuàng)意,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從而形成了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新境界。語文并不是孤立的知識系統(tǒng),語文教學的任務不應該只是雙基本教育。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在“大語文”的角度,融合各門學科,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使語文教學真正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
三、構建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語文
教材中所選的文本都是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的,是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真切感悟,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實質(zhì)上就是不斷激活學生生活體驗的過程。學生的生活體驗越豐富對語文學習的內(nèi)容的解讀就越深刻。因此,教師要加強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開展語文學習。如《草船借箭》一文,文中描寫了各懷心術的周瑜、諸葛亮、魯肅等人,讓學生廣泛開展體驗性閱讀,穿過文字思考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周瑜對來江東做客的諸葛亮設計陷害,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現(xiàn)的?明知三天不可能造十萬支箭,卻偏要面對周瑜的險惡用心,諸葛亮不但不揭露,反而故作不知,而是欣然應允,諸葛亮明察秋毫,按常人該怎么做?諸葛亮的神態(tài)應是端莊和蔑視周瑜的,對已經(jīng)接受的任務,常人是趕緊組織人力、物力加緊趕造,而諸葛亮怎樣做的呢?他是獨辟蹊徑,向敵人借箭。向敵人要箭,一種是打敗敵人,繳獲戰(zhàn)利品,另一種是逼迫敵人交出箭來,這兩種方法都不行,諸葛亮采用的是誘敵送箭之術,順利地按時交付了十萬支箭,引導學生仔細體驗諸葛亮大智大勇的借箭之舉,體驗周瑜的險惡用心,體驗魯肅先為朋友擔憂,后為朋友欣喜的心態(tài),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魁力。借箭成功之后,讓學生再進一步開展體驗性聯(lián)想,周瑜看到諸葛亮按時交上的十萬支箭,是高興、是嫉妒、還是有其它感情呢?根據(jù)文中的描述,學生說到:“周瑜看到諸葛亮先生交上的十萬支箭,面帶笑容連夸諸葛亮先生英明,但心里卻妒火中燒,心里想到:“諸葛亮你才是我最大的敵人,等到打敗曹操之后,無論你有千條妙計也要殺掉你”。學生分別對三個人物的心理做出推斷,提升了閱讀感受,使思維得到了良好的訓練。
四、讓學生用生活化的方式學習語文
薄薄的一本語文書,容量有限,受長期的“書本論”的影響,現(xiàn)在還有教師主宰整個課堂的現(xiàn)象,把文章解剖得支離破碎,使學生的學習無樂趣可言,成為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注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針對課文的特點,像《春》、《課間十分鐘》《荷花》等課文,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破除“教室為中心”的傳統(tǒng)積弊,變狹隘的封閉式傳統(tǒng)語文教學為開放式新型大語文教學。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會、理解,去分析、綜合,來提高他們的“感”的能力,并將這些感受材料在思想的倉庫中儲存蓄積起來。一旦運用,就會像打開閘門一樣,記憶的洪流就會奔騰不息。這種生活化的語文學習方式,打開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新天地,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語文無處不在,學習語文的機會無處不在,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