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了對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法草案,中國首部針對境外非政府組織(NGO)的專項法律有望今年出臺。外界評價認為,草案擬立意味著中國將全面規(guī)范對境外NGO 的監(jiān)管。
長期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利用本國NGO 輸出“民主”、干涉他國內政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
日本NGO“插手”中國周邊
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眾多國際問題浮出水面,以及日本人的國際合作意識持續(xù)上升,經濟上日益富足,日本誕生大批NGO。
從活動內容看,日本NGO主要從事“人才培養(yǎng)”、“生活援助”、“救災”、“環(huán)?!薄ⅰ爱a業(yè)幫扶”、“維護和平”和“人權”等活動。其中,“維護和平”與“人權”的占比分別達21%和17%,成為NGO領域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從上世紀90年代前后起,日本政府逐漸意識到NGO的特殊作用,開始動用公共資金予以扶持,幾十年來創(chuàng)設多種援助機制。日本國際合作NGO中心理事定松榮透露,介紹,日本政府對NGO提供各種名義的補貼,目前年均在70億日元(100日元約合5.19元人民幣)左右。
這當中,外務省是補貼NGO的重要力量。外務省1989年建立的“NGO事業(yè)補貼制度”,一次性補貼額最高達200萬日元。它的大部分援助項目涉及蒙古國、柬埔寨、越南、緬甸等中國周邊國家。例如,外務省2013年以一項調查費名義,資助NGO“民族論壇”緬甸項目近60萬日元。
外務省后來還創(chuàng)設“NGO無償資金合作”制度,加強對NGO的金援力度。2013年,共有57個團體106個項目獲得近37億日元援助,其中近90個項目集中于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等中國周邊地區(qū)。
日本還有一些具有政府背景的捐款基金項目扶持NGO。1991年,在政府牽頭下,當時為國有企業(yè)的日本郵政株式會社啟動“國際志愿者儲蓄項目”,呼吁郵政銀行儲戶捐款支持NGO。
除公開的資金援助外,外務省1996年開始召開“NGO-外務省例行協(xié)調會”,1998年其關聯(lián)部門國際合作機構(JICA)開始定期舉行“NGO-JICA協(xié)調會”。此外,外務省還設有“NGO咨詢員制度”,招募重點NGO高層擔任外務省咨詢員,擴大NGO在社會的影響。上述具有官方背景的會議、項目表面上旨在推動NGO發(fā)展,實際上含有指導NGO服務外交大局的意圖。
如果以“人權”、“政治和平”為關鍵詞檢索日本NGO名錄庫,可以發(fā)現(xiàn),共有75個團體從事此類活動,活動范圍也主要以東南亞、南亞為主。這75個團體中,大部分旨在維護弱勢群體權利,比如“亞洲女性與兒童網(wǎng)絡”、“印尼教育振興會”等,但也不乏“援助民主化運動”、“幫扶少數(shù)民族”、“爭取普遍人權”的組織。
以“Human Rights Nows”為例,該組織以“光照人權”為口號,聲稱要“攜手世界人權組織”,消除國際上嚴重的侵犯人權行為。其重要活動內容之一是“聲援在民主化運動、維護人權行動受到鎮(zhèn)壓的人們”。該組織通過多種方式插手中國人權問題。
在香港“占中”活動中,該組織近來多次在官網(wǎng)發(fā)表聲明“抗議”,誘導日本民眾支持“占中”。在緬甸、菲律賓等國,該組織更加大膽,直接派遣人員深入當?shù)鼗顒樱ㄟ^人權教育活動、調查人權狀況等方式,支持當?shù)亍懊裰骰边\動。
相比歐美國家,日本NGO主要集中于中國周邊地區(qū)。大部分NGO深入當?shù)亟洕?、社會等領域,對改善、塑造日本的形象起到潛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此同時,安倍政府上臺以來,也借助NGO 的力量拉攏東南亞、南亞國家,這種“籠絡人心”的戰(zhàn)略考量,也意在服務于外交大局。
美國NGO隱藏政府背景
作為西方大國,美國也有著眾多的NGO。據(jù)美國國務院2012 年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美國約有150萬個NGO。
這些組織按動機可分為四類:一是慈善性組織,其主要活動目標為窮人等弱勢群體。二是服務性組織,主要在醫(yī)保、家庭生育、教育等領域提供服務。三是參與性組織,其特點是開展“自助性”項目,鼓勵當?shù)孛窬栀涃Y金、工具等參與其中。四是激勵性組織,主要是幫助窮人更好地認識影響自身生活的社會、政治、經濟因素,增強其主導生活的能力。
美國NGO資金來源渠道豐富,個人、私營企業(yè)、慈善基金會、政府都可以向其提供資金。美國政府也為非政府組織制定了優(yōu)惠的免稅政策,間接提供資金支持。不少NGO實質上帶有濃厚的“政府特性”,有些甚至直接為政府的外交政策服務。
最典型的就是一批以“民主輸出”為己任的NGO。其中大名鼎鼎的便是國家民主基金會(NED)。雖然NED 的網(wǎng)站強調自身“非政府組織”屬性,但卻不斷直接干涉許多國家的政治事務。
NED許多董事會成員也具備官方背景,包括現(xiàn)任及前任國會議員,還有其他若干政府官員。NED所有資金幾乎都來自美國政府,私人基金只提供資金中的一小部分。
從其行動意圖和目標看,NED是為美國外交政策服務的政府資助機構。NED還資助了四家重要的非政府組織:美國國際共和研究院(IRI)、美國國際民主研究院(NDI)、美國國際私營企業(yè)中心(CIPE)和美國國際勞工團結中心(ACILS)。
NED資助的非政府組織普遍參與“民主輸出”活動。IRI在其目標宣言中表示,開展的項目均“無黨派傾向,嚴守美國的根本原則,如個人自由、機會平等等,推動經濟發(fā)展。”然而,IRI的董事會主席卻是前共和黨總統(tǒng)候選人麥凱恩,2009年時的董事會成員包括共和黨參眾兩院議員、白宮雇員、內閣官員和駐外大使,其中一些人還兼任保守派基金會和智庫要職。2004年,IRI在推翻海地阿里斯蒂德政府的行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NDI同樣成了華盛頓官場的“旋轉門”。多位成員先在NDI工作后進入政府部門,反之亦然。NDI由克林頓政府任內的國務卿奧爾布賴特任董事會主席。
NDI 總裁肯尼斯·沃拉克之前是中東時事通訊編輯、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法律主管,也是美國以色列游說集團的主要說客。此外,“自由之家”也是在推動“民主輸出”方面十分活躍的美國NGO。根據(jù)美國安會備忘錄,1983年里根任內的美國新聞署署長查爾斯·威克在白宮組織了一場籌款會,代表“自由之家”、右翼媒體和其他“公共外交”組織得到了40萬美元。里根政府認為這些私人組織可以成為支持美外交的堅實“盟友”,而且這些組織的“私人”身份可以更好地躲避國會監(jiān)督。
“自由之家”的保守黨派作風大部分歸咎于其董事會人員構成。其高層人員大多來自政府、情報機構、企業(yè)、法律界、咨詢公司和智庫。雖然“自由之家”自稱完全獨立于政府,但是其2005財年得到的2680萬美元資金中有75%來自美國政府?!督鹑跁r報》曾披露,“自由之家”接受美國務院資助,在伊朗開展大量隱蔽活動。
從上述非政府組織的資金來源、人員構成和工作目標可以看出,一些美國NGO實質上與美國政府關系十分密切,其行動目標與政府外交政策“不謀而合”也就不難理解了。
(《國際先驅導報》2015.3.31沈紅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