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穎
摘要:整體是音樂教育、音樂審美的第一原則。“整體大于元素之和”,對于音樂來說特別適用。音樂作品要作為整體體驗,審美體驗也只有通過整體的方式才能更好地獲得。
關鍵詞:音樂 整體
整體是音樂教育、音樂審美的第一原則。音樂作品要作為整體體驗,音樂的學習是藝術的學習,有藝術的思維,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所以培養(yǎng)的藝術精神和科學精神是不同的,訓練的方式也不一樣。并不是進行枯燥的、單純的技巧訓練和灌輸死記硬背的知識,將音樂的各種構成元素支離破碎地講授,應以整體的方式來體驗音樂,理解“整體大于元素的總和”這一心理學原理,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產生情緒的反映和情感的體驗。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整體不能還原為各個部分,各元素整體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與意義,部分相加不等于整體,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例如:一個樂曲包含許多音符,但它不是各個音符的簡單結合,因為一些相同音符可以組成不同樂曲,甚至可能成為噪音,因此,分析個別音符的性質,并不能了解整個樂曲的特點。強調音樂概念應和音響盡量統(tǒng)一,從音響中判斷音樂的民族性、音樂的形式結構、音樂的內容、體裁等,對音樂審美的感知我們應該通過對音樂整體去進行思維理解,注意發(fā)展學生整體知覺,把整首樂曲連結成為一支完整的格式塔音響結構。只有這樣我們學到的才能稱其為是音樂,因為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時間的藝術、聽覺的藝術、情感的藝術,單純的記憶概念對于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來講是毫無意義的。
音樂作品要作為整體體驗,特別是唱歌教學。我們會唱的歌,都是以整體的方式、彌漫的過程、反復重復的方式獲得。音樂老師一定要了解音樂的特點,了解音樂怎么傳播,不要受到其他學科或評價體系的干擾。為什么學生學一首歌會很吃力?是因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按照其他學科教育學的理論來教音樂,從而破壞了音樂的整體性,所以沒有人會學會音樂,也沒有人會記住音樂。當我們在教學時,如果把音樂當成一種所謂的邏輯、科學、知識、技能來教的時候,音樂的快感就會完全消失了。音樂的學習跟其他學科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語文或數學的學習是通過循序漸進的方法分解著進行的,而音樂的學習則是通過整體的概念來進行的,在整體的體驗當中感受個體的存在。音樂有音樂的邏輯,有自己的學科特點,比如音高、長短、級進、跳進,這些都要跟音樂結合起來學習,在音樂中感受情緒的變換,在情感體驗中認識音樂元素。奧爾夫教學法從來沒有單獨進行音的高低長短強弱的訓練,都是在音樂中讓身體對要素的變化做出反應。音樂從來都是以整體的方式進行訓練,音樂的傳播方式也永遠是整體的。
有音樂教學經歷的老師都知道一個不公的事實:學生音樂課上最愛的是唱歌。唱歌是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內容?,F(xiàn)在很多國外的音樂課,課程內容都在兩首以上,而中國的音樂課普遍都只是一堂課只教一首歌,再講很多跟歌沒有關系的內容。唱歌教學的基本方法主要分為兩個,一個是聽唱法,效果是相當好的。以完整的聆聽為主,學生根據錄音或教師的范唱來進行模唱,而且以直接演唱歌詞為主。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范唱尤為重要,它是學習的總動員,是教學成敗的關鍵。這種方法也是最簡單、最基本、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而且這種方法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能力的增強也可以一直延用下去。第二個就是視唱法,根據學生的識譜能力情況,可以采用視唱法教學。視唱法也應十分注意對歌曲完整地欣賞和聆聽老師的范唱。一定不要以為視唱法就是識譜的能力,而忽略了完整的體驗音樂,這是有悖于我們的教學目標的。很多時候我們的歌唱教學都是先讓學生識譜,然后再注入思想感情,其實這個思想感情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學生并沒有理解。很多有效的教學在學生還不具備讀譜能力時,就先把歌唱會,這比讓學生熟讀樂譜還要重要。首先讓學生聽,聽完再模仿,學生很快就學會了,而且興趣很濃,歌也唱得越來越好,這時老師再回過頭來讓學生像唱歌一樣唱譜,這樣就減輕難度,并且學生也會充滿自信。通過這樣一個反反復復的過程,一段時間之后,孩子的讀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所以整體是音樂教育、音樂審美的第一原則。音樂作品要作為整體體驗,審美體驗也只有通過整體的方式才能更好的獲得。
參考文獻:
[1]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教育部人事司組編.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