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燕
[摘要] 目的 對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和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硬化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方法 將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設為研究組,入院次日對其進行空腹抽血、測定Hcy,并進行頸動脈彩超檢查,觀察是否出現頸動脈硬化。同時,選取同期進行體檢的6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 結果 兩組在高血壓、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及Hcy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飲酒史、吸煙史、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指標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血漿Hcy水平和頸動脈硬化呈正相關。 結論 血漿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也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之一,且和腦梗死有緊密關系。
[關鍵詞] 腦梗死;血漿同型半胱氨酸;頸動脈硬化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9-0033-03
動脈硬化是常見的一種動脈非炎性增生性病變,它會引起動脈管壁增厚及僵硬,并最終失去彈性,導致管腔狹窄或斑塊破裂血栓形成等不良后果[1]。為此,動脈硬化是引起血管栓塞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如腦梗死。在過去的研究中,認為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子主要有高血壓、高血脂、年齡、糖尿病等[2]。研究表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也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及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子[3]。因此,進一步明確Hcy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對更好地預防與治療腦梗死類血管栓塞性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共收治的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設為研究組,并選取同期進行體檢的6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研究組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50~78歲,平均(62.3±2.1)歲;對照組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48~75歲,平均(62.1±1.8)歲。兩組在年齡、性別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1周采用調查問卷了解其疾病史、血壓測量值、吸煙史、飲酒史等。
1.3 檢測方法
取空腹肘靜脈血2 mL,離心(10 min,3000 r/min),采用生化分析儀循環(huán)酶法測定Hcy濃度、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
1.4 頸動脈的B超檢查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檢測儀,探頭頻率7.5 MHz。受檢者保持平臥體位,頭側向檢查者的對側45°左右,然后從橫向、縱向掃查。頸總動脈壁的“雙線性”結構被清晰顯露出來后,則沿縱斷面緩慢移向頭部方向,觀察是否存在斑塊。在離頸總動脈遠端分叉約2 cm的血管后壁位置,對患者的內膜中層厚度(IMT)進行測量。若IMT厚度在1.3 mm(含1.33)以上,則為增厚[5]。IMT≥1.3 mm或者頸動脈內膜有斑塊形成,即表示被診斷為頸動脈硬化[6]。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采用χ2檢驗;用Logistic回歸分析血漿Hcy水平和頸動脈硬化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飲酒史及吸煙史方面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在高血壓、糖尿病方面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83,4.104、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n(%)]
2.2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及Hcy水平比較
兩組在高密度的脂蛋白(HDL)、甘油三酯水平(TG)、總膽固醇水平(TC)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在低密度脂蛋白(LDL)及Hcy水平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722、2.0553,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x±s)
2.3 血漿Hcy水平與頸動脈硬化的相關性分析
將頸動脈硬化作為因變量,以兩組比較中存在差異的糖尿病、高血壓、低密度脂蛋白及Hcy水平作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在另三個因素不變的前提下,血漿Hcy濃度仍對頸動脈硬化有影響,是引起頸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見表3。
3 討論
腦梗死簡稱CI,也稱為缺血性腦卒中,主要是由于腦組織局部血液障礙而造成缺氧性或缺血性腦組織壞死的一類腦血管疾病[7-8]。腦梗死的發(fā)病率、致殘率與致死率均較高,即便治療取得良好的療效,后期復發(fā)率也較高,是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一大疾病。因此,盡早診斷、及早治療對控制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是降低后期復發(fā)率的關鍵[9]。
血漿Hcy是一種含硫的氨基酸,主要由蛋氨酸去甲基生成。它在體內進行代謝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再甲基化,二是通過轉硫作用[10-12]。采用再甲基化的方式時,必須有蛋氨酸合成酶進行催化;采用轉硫作用的方式時,則必須有胱硫醚-β-合成酶(CBS)進行催化。如果代謝受阻,Hcy則會蓄積在人體細胞內,然后逐漸進入到血液循環(huán)運動中,造成一定程度的慢性病理損害。Hcy代謝酶的遺傳缺陷,極易引起嚴重高Hcy血癥,而缺乏B族維生素及葉酸、或是高蛋氨酸飲食等因素,均可能引起Hcy的升高。另外,一些藥物或者疾病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Hcy的升高,比如患者腎功能不全時,由于排泄明顯減少,這也會使得Hcy較之前有所升高。所以,為了進一步提高研究結果的準確性,本次研究排除了相關疾病患者。
本研究表1顯示,兩組除了在高血壓與糖尿病方面有差異外,其他一般資料并無顯著性差異。從表2中則能看出,兩組只在低密度脂蛋白與Hcy方面存在差異,且研究組的各項指標均要比對照組高出一些;在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這幾項生化指標方面并未表現出明顯的差異。表1~2顯示,高血壓、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及Hcy均可能會誘發(fā)腦梗死,是腦梗死的危險因子。從表3中則可發(fā)現,經過Logistic回歸分析,其他危險因素不變的情況下,Hcy的濃度變化也會引起頸動脈硬化,兩者為獨立相關性關系。這說明Hcy水平如果過高,則可能會誘發(fā)頸動脈硬化。
曾有文獻報道,Hcy的升高與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有緊密聯系,Hcy的水平每升高5 μmol/L,會使外周血管疾病危險度增加約6.8倍,而Hcy每下降3 mol/L,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則會降低25%左右,腦卒中風險則降低24%左右[14]。目前,臨床認為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導致頸動脈硬化及腦梗死的作用機制,主要體現在這幾方面:①高濃度的Hcy水平對血管內皮細胞直接產生的毒性作用,導致內皮受損或是出現功能障礙。當Hcy水平較高時,體內的氧自由基會較之前大幅增加,而積蓄數量達到一定值時,則會對血管內皮細胞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是損壞,使得血管內皮細胞無法正常產生及釋放一氧化氮或其他物質,血管舒張度會大大降低。②正常水平的Hcy,可有效促進低密度脂蛋白進行氧化作用。一旦Hcy升高,LDL的氧化作用則會受到不良影響,甚至會使得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代謝也產生影響,進而誘發(fā)患者體內的動脈粥樣硬化[15]。③Hcy的升高,會對凝血或纖溶系統(tǒng)產生不良影響,并使血小板粘附性增強,在內皮損傷的情況下,則極易導致血栓形成。當血液中出現大量的Hcy時,會刺激產生大量的血小板凝血栓烷,使得患者體內的凝血因子生物活性及血小板黏附作用大大增強,體內血栓調節(jié)素則無法正常發(fā)揮其功效,最終導致血栓形成,或引發(fā)腦梗死。本次研究結論為:高Hcy和頸動脈硬化及腦梗死有著緊密聯系,高Hcy是引發(fā)頸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兩者呈獨立相關性。研究發(fā)現,Hcy水平和體內的B族維生素(如維生素B6、維生素B12)及葉酸呈負相關關系。當這些營養(yǎng)因素含量下降時,Hcy則呈上升趨勢。由此可見,如果Hcy水平升高,可通過補充適量維生素B6、維生素B12及葉酸等物質的方式,以促進體內Hcy水平的降低,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或控制頸動脈硬化或者腦梗死,降低發(fā)病率及死亡率。
綜上所述,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高低和腦梗死及頸動脈硬化呈正相關性,一旦Hcy水平升高,則會增加腦梗死及頸動脈硬化的發(fā)生率,帶來嚴重的后果。初步認為,高Hcy水平是引起頸動脈硬化與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子,臨床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并注意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參考文獻]
[1] 常娜,魯廣秀,張建磊. 同型半胱氨酸與動脈粥樣硬化型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 實用醫(yī)學雜志,2013,29(1):69-70.
[2] 阿榮高娃. 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 內蒙古中醫(yī)藥,2012,31(4):1-2.
[3] 張元媛,胡旻靖. 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動脈粥樣硬化及腦梗死相關研究[J]. 交通醫(yī)學,2010,24(4):344-346.
[4] 趙戈. 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腦梗死及頸動脈硬化相關性的研究[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9):411-412.
[5] 雷瑞昌. 腦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頸動脈硬化的相關性[J]. 中國傷殘醫(yī)學,2014,22(5):116-117.
[6] 薛燕平,李玲,任倩,等. 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腦梗死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分析[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9,24(5):465-466.
[7] 徐蓓,王蓓. 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與腦梗死伴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分析[J]. 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4,26(12):72-74.
[8] 林小慧,陳梅玲,李清華,等. 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多態(tài)性的關系[J]. 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1,19(9):761-764.
[9] 納冬梅,孫強,曹坪,等. 老年腦梗死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頸動脈硬化的關系[J]. 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1):31-32.
[10] 朱曉臨,李保國,任琳. 腦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頸動脈硬化的關系探討[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19):28-29.
[11] 石炎川,陳躍鴻,原敏,等. 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腦梗死及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的研究[J].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1,19(2):141-143.
[12] 于弋水,周坷,姜振威,等. 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與動脈粥樣硬化及腦梗死的相關性分析[J]. 卒中與神經疾病,2009,16(1):41-43.
[13] 王秀菊. 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脂聯素與頸動脈IMT及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J]. 山東醫(yī)藥,2013,53(11):38-40.
[14] 董少軍,馬銳,吳承志. 中青年腦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頸動脈硬化的關系[J]. 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09,34(3):209-211.
[15] 李遞通,王日成,陳玉,等. 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狹窄與血漿同型半胱氨酸的相關性分析[J]. 廣西醫(yī)學,2013, 35(8):993-994,999.
(收稿日期:201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