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鳳 田也
數學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在教學中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應是我們數學教學的最有效策略,也是我們強化學生數學情感的最重要方式. 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緊緊依托生活資源,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將生活引進課堂,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審視生活現(xiàn)象,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會數學的價值,從而讓學生興味十足地學習數學.
一、生活——提供數學素材的源泉
1. 數學素材與導入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也是數學學習的大舞臺,在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教學資源.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創(chuàng)設某種特定情景,設下懸念,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全身心地投身到數學知識的探究中.
如:教學“認識時、分”時,出示課件“跳棋游戲”. 教師問:“想玩跳棋游戲嗎?”“我們先來做棋盤!”“怎么做呢?”游戲規(guī)則:(1)男、女生各一隊,各派一名代表到臺前. (2)從起點出發(fā),男生按大格跳,女生按小格跳,誰先回到起點誰就贏.根據規(guī)則,在制作棋盤時就要有大格,棋盤上有12個大格,還要有小格,由此出示1大格里有5小格,得出大格和小格之間的關系. 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帶著想玩游戲的心情進入了新課的學習,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 數學素材與問題情景
問題是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也是引發(fā)學生開展數學探究的重要方式,學生開展數學學習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的問題引領. 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巧妙地把數學學習內容轉換成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產生問題意識,進入探究的狀態(tài)中.
如:教學“認識線段”時,可設計這樣的問題:“爭當小小設計師”——將校園內彎曲的道路改造,怎樣才能得到最短的路?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從而總結出: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這樣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就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生活——解決數學問題的渠道
1. 生活實例讓數學探究合理化
數學知識是前人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或者是揭示出的規(guī)律,但是學生在學習時對于這一過程并不熟悉,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帶領學生善于捕捉、獲取生活信息,積累生活實例,從而開啟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如:“認識分數”時,老師拿出6個橘子,拿走兩個后,平均分給兩個孩子,每人分得2個;再拿走兩個,每人分得1個;再拿走1個,每人分得半個,反問:“如果平均分給3個孩子,每人分得幾個?”學生會回答“小小半個!”等. 從而得出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就用分數表示,同學們順理成章地接觸了分數. 同時使學生逐步明確學習的目的在于實用,只有課內學好了數學知識才能更好地讓數學服務于生活,學生在知識的應用中深化了探究的意識,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
2. 生活經驗讓數學探究生活化
數學知識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現(xiàn)實,教學中充分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加以理解,更能體會出數學知識的真正價值,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如:“減法的巧算”教學時,可以利用學生買東西的生活經驗去發(fā)現(xiàn)和理解算法. 爸爸帶134元買98元的衣服,爸爸可以怎樣付錢?還剩多少元?學生想出了多種方法,有的借鑒買東西時“付整找零”的經驗得出“付出100元,再用34元加上找回的2元”的方法. 在此基礎上抽象出巧算“134 - 98”的算式,即“134 - 100 + 2”. 這樣,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探究出巧算的方法,讓學生在經歷生活時感悟數學,建立數學中湊整簡算的思想,培養(yǎng)了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的意識,提高了學生以生活經驗理解數學的能力.
三、生活——體驗數學價值的沃土
1. 在應用中認識生活實際
我們過去的數學教學往往比較重視解答現(xiàn)有的數學問題,即課本上已經經過數學處理的問題,教師有必要讓學生在數學應用中、在生活實踐中使知識得以驗證、得以完善.
如:教學“厘米和米”一課,為了更好地掌握新知識并體會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課堂即將結束時,教師讓學生用課上學到的知識進行生活中的測量,測量家人食指的長度、手掌的寬度、身高、床的長度等. 孩子們在生活的課堂里解決了身邊的問題,體驗了身上藏著的神秘的尺子,既鞏固了知識,又提高了實踐能力.
2. 在應用中參與社會生活
數學教育既是一種科學教育,又是一種文化教育,文化的數學既包括純數學,也包括數學科學以外的關于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行為、觀念和態(tài)度. 這種行為、觀念和態(tài)度對學生來說,只有在參與社會生活后才能得到潛移默化地接受.
如:教學“可能性”時,通過“拋硬幣”,來體現(xiàn)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硬幣有兩面,拋一次的結果可能是正面,可能是反面. 學生認識到不確定的事件,我們用“可能”來描述. 當講到可能性大小的時候,讓學生想想兩個超市的“轉盤抽獎活動”,說一說選擇到哪一家超市去購物抽獎,更容易中獎,也就是中獎的可能性大?這個活動讓學生養(yǎng)成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對于提高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增強學習的積極性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數學教學應該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其實是源于生活且無處不在的,數學的學習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了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現(xiàn)生活,以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