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珂瑤
摘 要:東漢劉熙所著的《釋名》為一部聲訓專著,與許慎的《說文解字》、揚雄的《方言》合稱為漢代三大訓詁專著。《釋名》作為中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詞源學性質(zhì)的專著,八十年代后得到學界重視,此后研究成果頗豐。本文主要對《釋名》的聲訓研究進行概述。
關(guān)鍵詞:《釋名》;聲訓; 研究綜述
一、《釋名》聲訓得失研究
劉熙釋詞所使用的聲訓法歷來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是唯心主義的體現(xiàn),也有人認為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關(guān)于聲訓的是非得失,近現(xiàn)代學者都進行了較為詳盡的探討和論述。
郝士宏(1999)對聲訓的范圍進行了界定,且對聲訓這種釋詞方法給予肯定。他認為“劉熙的聲訓不僅有其客觀的依據(jù),而且有了主觀方法的運用。”[1]并通過引進現(xiàn)代語義學中“義素”的概念闡釋,同時,他也強調(diào)對“義素”這一概念以及對《釋名》聲訓的評價要以當時的社會歷史文化為背景,考慮當時的實際情況,這樣對劉熙的聲訓才能有一個比較客觀公正的看法。
李茂康(1997)在其《試論<釋名>中可取的聲訓》一文中充分挖掘劉熙聲訓中可取的部分加以分析,肯定了《釋名》聲訓的部分合理性。他將《釋名》中可取的聲訓內(nèi)容分為“完全可信的聲訓”和“基本可信的聲訓”[2]兩大類,并就這兩大類又分出幾個小類,從訓詞與被訓詞之間的關(guān)系出發(fā),對《釋名》中可取的聲訓進行了分析。這對他人研究《釋名》聲訓提供一個客觀的視角,而不是給予全盤否定。隨后,李茂康在他的另一文《試論<釋名>中不合理的聲訓》中,對《釋名》聲訓的不合理之處也進行了具體的剖析。
張瑞朋(2004)運用現(xiàn)代語義學中語義場的觀點,從義素分析角度對《釋名》的聲訓給予評價。他將《釋名》中的被釋詞提取出來,按照原書順序排列,分為27個大語義場,從而指出被釋詞的排列是有規(guī)律的聚合[3]。在其文中,張瑞朋還綜合分析了古代文化背景,對劉熙的訓釋作了分析和理解,從而對于其聲訓具有比較合理的把握。
鮑思陶(2006)則認為要為聲訓建立正確的評判標準,方能有條理地分析《釋名》聲訓,給其客觀的評價。他在《<釋名>聲訓的驗證標》中指出“聲訓是在‘一對一的意義層面上進行的,缺乏詞族內(nèi)部語源意義的推求,也沒有經(jīng)過同族詞的驗證,所以往往是‘射覆式的。應該從人類文化、人類思維和名實關(guān)系的角度為之建立驗證聲訓是非的標準”[4]。他并沒有急于對聲訓作出評價,而是希望通過建立評判標準給予劉熙《釋名》的聲訓提供一個考量依據(jù)。
二、《釋名》聲訓對古代音系、文化的研究
《釋名》以聲訓訓釋,保留了大量古音。釋字與被釋字之間的音韻關(guān)系為今人研究古音提供了大量材料。
祝敏徹(1988)在《<釋名>聲訓與漢代音系》一文中利用訓釋字與被訓釋字之間“音同音近”[5]的關(guān)系,將《釋名》全書的訓釋字與被訓釋字按聲母系統(tǒng)和韻部系統(tǒng)進行歸納,列出聲訓歸聲母表和聲訓歸韻母表,并從中歸納出漢代音系與先秦音系的不同點。張清常(1981)對古音的特點進行了總結(jié),其主要采取個別聲訓反映的現(xiàn)象來總結(jié)古音特點[6]。李茂康(1991)也從《釋名》的聲訓出發(fā)對古音進行研究。他根據(jù)聲訓兩詞音同音近的原則,根據(jù)上古語音系將《釋名》中訓詞和被訓詞的聲、韻部各歸其類,進行了細致的比較和歸納,對古音現(xiàn)象做了一個較為全面的展示[7]。
盧紅烈(1991)從《釋名》的釋詞范圍、聲訓法等角度對《釋名》所體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進行了研究,在其《<釋名>聲訓的文化內(nèi)涵》一文中,他主要從聲訓這一角度切入,論證了《釋名》在“宗教制度和宗教觀念、禮俗和世俗心理、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科技文化”[8]等古代風俗方面的體現(xiàn)。這讓我們看到了語言的魅力,了解了漢代的文化。劉興均(2002)指出“《釋名》聲訓反映出漢代人的具象思維特征和直覺思維方式,同時也有陰陽五行的認知模式?!盵9]同時,《釋名》如同一面鏡子,反映著漢代陪嫁制度、地域劃分等社會文化生活。它“也為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乃至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史的研究提供珍貴的文獻資料,并深刻地揭示了漢代人的思維方式及其文化背景,成為漢語具有人文性的有力證據(jù)”。左林霞(2010)與前兩人觀點出入不大,只是更加注重《釋名》對于民俗的反映,并從“服飾習俗、飲食習俗、起居習俗、喪葬習俗及世俗心理”六個方面對《釋名》聲訓所反映出來的漢代民俗文化進行分析。并指出“《釋名》聲訓為研究古代民俗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它是急待發(fā)掘的民俗語言學的寶庫”。[10]
參考文獻:
[1]郝士宏:《<釋名>的聲訓與推原》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 1999年第1期
[2]李茂康:《試論<釋名>中可取的聲訓》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1997年第6期
[3]張瑞朋:《<釋名>聲訓性質(zhì)新論》 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4
[4]鮑思陶:《<釋名>聲訓的驗證標準》 文史哲 2006年第6期
[5]祝敏徹:《<釋名>聲訓與漢代音系》 湖北大學學報 1988年第1期
[6]張清常:《<釋名>聲訓所反映的古聲母現(xiàn)象》訓詁研究第1輯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7]李茂康:《<釋名>聲訓所反映的古音現(xiàn)象》 青海師范大學學報 1991年第1期
[8]盧紅烈:《<釋名>聲訓的文化內(nèi)涵》 中州學刊 1991年第5期
[9]劉興均:《從<釋名>聲訓看漢代人的思維特征及其文化背景》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 2002年1月第38卷第1期
[10]左林霞:《<釋名>聲訓的民俗學價值》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 2010年第3期